歷代有很多聰明的人,他們或是成為一代文學巨匠,著書立說,才高八斗;或是隱居山林看破紅塵,與自然親密接觸也是怡然自得。聰明人往往都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們知道為人處世的法則,不得罪人,才能明哲保身。
歷史上也有很多“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事例,比如明代大才子解縉,編撰《永樂大典》,深受朱棣的賞識,但最后卻因為“無人臣禮”下獄,年僅47歲,究其原因還是口無遮攔,才有此厄運。
再說《三國演義》中的楊修,自持才高,處處都在曹操面前搶風頭,把老板的心思看得一清二楚也就罷了,還到處顯擺,這讓曹操忍無可忍,最后被殺。
其實一個人想要得到福報,就要在說話上動一番腦筋,古人曾說“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亦厚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福薄,其實就是刻薄之人,而福澤深厚的人大多都是心胸寬廣,不斤斤計較之人。
事實上,一個人想要積累福報,有三句話不能說,雖說“忠言逆耳”,但畢竟這個“逆”字還是很有殺傷力的。曾國藩曾寫了一本書,名叫《曾國藩家書》,里面告訴我們,真正聰明的人有三不說,越是不說,這個人就越有內涵,人生就越順風順水。
“天地間唯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fā)人之覆,皆驕也?!?/strong>
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而對那些指責批評會生出一種厭惡的情緒,這其實是人性使然。如果到處說別人的壞話,揭別人的短處,就很容易讓人感覺到不地道,慢慢身邊的朋友也會流失干凈。
揭人短,實際上是為了凸顯自己的優(yōu)越感,比如某個人評價一件事情,如果和我們想的有出入,我們自然會發(fā)表高談闊論,否定別人的看法,實則是抬高自己,是驕傲的表現(xiàn)。而這樣的人,看似好像掌握了話語的主動權,其實背后損失的是人心,得不償失之舉,每一天都在上演。
“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strong>
人生不說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歷經(jīng)坎坷,在逆境中成長,人生才充滿了樂趣和斗志。蘇軾一生仕途不順,他曾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但是蘇軾卻一直保持著樂觀曠達的心態(tài),而他的這種精神,也被現(xiàn)代人稱為“蘇東坡精神”。
明朝的唐伯虎,因為科考舞弊案無緣官場仕途,他也不曾抱怨和悲觀,相反,他游山玩水,寫得字畫養(yǎng)家糊口,一代風流才子正是在這種人生的逆旅中猝火而生,是多么的耀眼奪目。
遇到事情不要說抱怨的話,你無緣無故怨天尤人,身邊的能量也是消極怠慢的,這自然會損我們的福報,如果我們能時刻樂觀開朗,充滿正能量,其實就是積下了福報,越是不說,就越有福氣。
“吾有志學為圣賢,少時欠居敬工夫,至今猶不免偶有戲言戲動。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fā),則入德之基也。
言不妄發(fā),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說廢話。我們身處在浮躁的環(huán)境中,難免會輕易許諾,大話連篇,廢話滿肚,這其實就是修德的一道障礙。而入德之基,需要韜光養(yǎng)晦,不要每天把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掛在嘴邊,會給人一種很不靠譜的感覺。
沉穩(wěn)之人,不論做事還是說話,都有一定之規(guī),不說廢話,我們才有時間去感悟真正的智慧,去領略多姿多彩的人生。
?易經(jīng)的謙卦曾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而這里的謙謙君子,就是告訴我們要多修身養(yǎng)性,多謹慎小心。而曾國藩的這三不說,其實就是教我們如何做一個謙謙君子,越是不說,越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人生的福澤也會綿延深厚。
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