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合稱“文房四寶”,這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但“文房四寶”這一名詞的起源,卻很少有人注憊意,原來它是起源于徽州,徽州宋時就興建了四寶堂。《徽州府志》和《歙縣志》都在古跡門里列有四寶堂的名字,說是“在府治,宋建,以郡出文房四寶為義”。其實要說徽州具備這四者而且都超過別處
的產(chǎn)品,那是有些夸大的。宋朝葉夢得《避暑錄話》就說過:“世言歙州有文房四寶,謂筆、墨、紙、硯也。其實三耳,歙本不出筆?!保⒛敲挫ㄖ菥哂小拔姆克膶殹钡恼f法是怎樣來的呢?現(xiàn)在把這四者在徽州的情況約略地分別談談。
一、
墨
...........
(
略
)
二、 硯
其次應該談談歙硯了。歙硯并不出產(chǎn)于歙縣而是出產(chǎn)于婺源。婺源現(xiàn)在已經(jīng)劃歸江西,但過去卻一貫屬屬于徽州,徽州從唐初到宋朝中葉以前都叫歙州,歙硯就因此得名。過去曾經(jīng)有人誤會,說歙硯產(chǎn)在歙縣獄井里,乾隆《歙縣志》指出這是一種荒唐的說法。錯誤的來源是由于俗語把坑叫作井,石之腴美者叫作肉,肉和獄徽州是同一個聲音,肉井本來是說腴美的石坑,后來卻被誤會為獄井了。
到了今天可能又有人會懷疑,婺源既已劃歸江西,那末今天談安徽的文物,是否應該把歙硯仍然算在里面呢?我覺得這是可以的。其原原因是:1,我們談的是歷史而不是今天的情況,2,歙硯雖產(chǎn)于婺源而聚于徽城,這里有府學,有貢院,是六縣士子集會的地方,就必然是徽州各種文具集中的地方。3.南唐在歙州設置硯務官,李少微以制硯名工擔任這個職務,他還教會了許多工人如周全等。這就說明歙縣是一個歙硯的制造場所。那么,我們今天還把歙硯作為徽州的特產(chǎn)是確有理由的?!?/span>
唐朝開元年間,婺源有個姓葉的獵人,追捕野獸到長城里,看見一些石頭積壘著像堡壘似的,有些很是瑩潔可愛,就帶了一塊回來,粗粗地制成硯臺。幾代以后,葉氏子孫拿去送給縣令,縣令覺得很好,訪硯工雕琢完成,果然溫潤異常。歙硯從此就聞名了。所以這一珍貴文物的發(fā)現(xiàn),完全是勞動人民的功勞。
產(chǎn)石的地方叫做龍尾山,因為石的紋理像絲羅似的,也做羅紋山,又稱硯山。在婺源縣東南一百里,西連武溪。《一統(tǒng)志》說:“其品有五,一上
曰眉子石有七種,二
曰外山羅紋有十三種,三
曰里山羅紋有一種,四
曰金星有三種,五
曰驢坑有一種,大抵以青色綠暈多金星者為上。”舊府志又說是“有刷絲石、棗心石、小斑紋、粗羅紋、細羅紋、瓜子紋,然惟出深溪者為上?!彼螣o名氏著《辨歙石說》所列硯的品類有二十多種,獨稱細羅紋一種是硯的奇材。徐毅《歙硯輯考》又說:“眉子坑、羅紋坑并產(chǎn)于羅紋山,二者俱隹,而羅紋稍遜于眉子?!备鞣N說
法不同,足見金星啦,羅紋啦,眉子啦,都不過各從其所好罷了。
一般論硯的都以端硯為冠,歙硯次之。宋朝歐陽修卻以為龍尾遠出端溪上,理由是端硯發(fā)墨的十無一二,只是比較好看而已,而歙硯則大部分都發(fā)墨。的確,若從實用的角度來較量二者,歙硯是確然勝于端硯的。他還說:“其石理微粗,以手摩之,索索有鋒铓者尤佳”,更是從實用觀點出發(fā)的了。
歙好在哪里呢?《洞天清祿集》說:“細潤如玉,發(fā)墨如泛油,并無聲,久用不退鋒”,這幾句話是可以包括無遺的。蔡君謨有題歙硯詩:“玉質純蒼理致精,鋒铓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碧K東坡《龍尾硯歌》有句云:“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于石?!弊阋婌ǔ幨嵌嗝纯少F了。
《辨歙石說》里還這樣說著:“祁門縣出細羅紋石,酷似泥漿石,亦有羅紋,但石理稍慢不甚堅,色淡易乾耳?!庇终f“歙縣出刷絲硯甚好,但紋理太分明,無羅紋,間有白路白點者是?!边@樣看來,歙縣、祁門也曾出產(chǎn)過硯材,但質量不夠好數(shù)量也不夠多,現(xiàn)在就泯沒無聞了。
原文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