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地球上,在夜晚有時也會看到天上有流星閃過,甚至有一些大一點的隕石,帶著燃燒的火焰撞擊到地面。在我們的眼里,隕石出現(xiàn)的時候都著呈現(xiàn)燃燒狀態(tài)的,而且有天文愛好者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還沒有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隕石,發(fā)現(xiàn)它們在太空中也是呈現(xiàn)燃燒狀態(tài),這是怎么回事?
太空可是沒有氧氣的,為什么隕石還能夠燃燒?這是什么原理?首先我們要普及一個常識,那就是物質的燃燒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要有可燃物質,另一個就是要有助燃物。太空是一個真空狀態(tài),是沒有氧氣等助燃氣體的,所以隕石的前身流星體在太空中是無法燃燒的。
那為什么流星體在太空中看上去又是一個燃燒狀態(tài)呢?其實這是人們的一個誤解。隕石在沒有進入大氣層之前,還在太空中的時候,只能叫流星體或隕石母體,只有撞擊到地面后,才是我們認知的隕石。我們之所以能夠觀測發(fā)現(xiàn),流星體在太空中呈現(xiàn)燃燒狀態(tài),其實那只是流星體表面附著的冰晶。
很多的小行星或流星體,它們都是來自于遠離太陽的地方,比如太陽系邊緣。這里的天體本身就帶著很多的冰晶,它們在脫離軌道向內星系快速前進的時候,攜帶的冰晶會蒸發(fā)或脫離,越是靠近太陽,蒸發(fā)脫離的越明顯,產生的類似燃燒的尾部氣體也越明顯。
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后,跟大氣層產生巨大的摩擦,產生了足夠的熱量形成了火源,再加上氧氣的助燃,所以它們才能夠真正燃料起來。所以,流星體進入大氣層的燃燒才是真正的燃燒,而且這種燃燒會消耗流星體的質量,讓它們在撞擊地面之前是消失或者損耗掉大部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