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為王羲之修禊雅會吟詩結集所作的序言手稿。此稿,唐以前書學著錄中從未被提及,直至唐太宗時,始行于世。太宗酷愛王書,聞僧辯才藏此稿,便不擇手段而獲得,甚寶之。命善書大臣摩之臨之,并分贈諸王室。死前囑將真跡殉藏,遂使原跡永離世間。摩臨本中以馮承素廓填本為善,較完整的保存了原貌。
一、美學意義
書法網(wǎng) | 書藝公社 | 交流從總體審美角度看,《蘭亭序》可以十六字概括之,即風神蕭灑,意態(tài)悠閑,不偏不激,中正平和。進一步看,前八個字體現(xiàn)了道家美學觀,后八個字體現(xiàn)了儒家美學觀。道法自然,儒講中和,儒道融合,不僅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也是王氏自身思想的實質(zhì)。作為士大夫,必然深受儒家熏陶,作為對時代最敏感的文人,在儒教衰微,玄學盛行的時代,他能不受到影響?從其少時坦腹東床,不拘禮法的行為和表字逸少及晚年喜從道士并服食丹藥等等來看,道家之影響是很大的。方孝孺評《蘭亭》為“得其自然,而兼眾美”。孫過庭說:“蘭亭興集,思逸神超”。不正是捕捉到道家美學觀在《蘭亭》中的呈現(xiàn)嗎?尤以黃庭堅的評語:“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由此也可見王字的美學淵源。
(一)點畫藝術
起止運行,提按轉換,筆筆到位。雖如游絲,絕不拖泥帶水,而是一絲不茍,力到鋒杪。開篇“永和九年”四字,實是點畫純凈,圓潤雄強,骨力內(nèi)含,勢若屈鐵,真可謂剛健雜流麗。“歲”字,筆筆呼應承接,雖無牽絲,而行筆軌跡十分明晰。所謂形斷意連是也。“賢”字之“又”的斜長點尾部,回鋒帶出的轉折處,提按轉折,也交代得十分清楚。“茂”字豎撇的回鉤牽絲,是那么圓融堅實而精致。細察全帖,所有點畫,莫不如此?!短m亭序》之所以千古立于不敗之地,這是一個重要因素。點畫是書法的基石,尤以行草運筆較快,易于浮滑。故提出此條,勿等閑視之,必須認真注意臨習。
2、藏露正側
書法網(wǎng)(SHUFA.org)以網(wǎng)絡復興書法為目標,求同存異,成為書法家、專業(yè)書法工作者、書法愛好者的第一網(wǎng)絡書法互動平臺。
3、點畫形態(tài)
由于筆法多樣,必然使點畫形態(tài)豐富多彩起來。這也是《蘭亭序》一大特色雖然初學難于把握,但習之既久,一旦悟其奧秘,那就受益不盡。以點為例,側,臥,立,兼?zhèn)?。?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永”點為側,“俯”點為臥,“集”點為立等;且有半臥半立如“室”點,曲頭形的“托”點,撇形的“骸”點,橫折形的“浪”點,豎鉤形的“察”。同時有不出鋒的“永”。出鋒者,又分上出鋒“之”,中出鋒“之”,下出鋒“詠”字兩個點的形態(tài)也不相同。
再就橫言,僅七個“一”字便各具形態(tài)?;虼只蚣?,或弧或直,或長或短,或承上呼下,或不承不呼,或尖起鈍收,或起方收圓。“列坐其次”前三字幾個橫畫無一相同,各具態(tài)勢。
帖中撇畫除按字形規(guī)定的平,斜,豎,長,短外,在形態(tài)上卻被寫成多種樣式。如豎曲形的“大”,弧形的“領”[正弧],“為”[反弧],有回鋒的“在”,有帶鉤的“風”,有玉箸形的“者”,有曲頭形的“咸”,有蘭葉形的“會”。還有粗細曲直,長短,起收,方圓的不同,即使同一筆畫,也形態(tài)各異。
捺筆除以點代外,少數(shù)捺腳露鋒尖出,多數(shù)捺腳則是回鋒圓收。其他筆畫可以舉一反三。
從總體說,美分兩大類:壯美和優(yōu)美,即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書亦如此。羲之《祀白云先生書訣》亦云:“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書法既要“華壁”陽剛之象,也要“風神”陰柔之韻。故劉熙載說:“書,陰陽剛柔不可偏陂。”無剛則浮弱而不雄強,無柔則不靈動而乏生機。剛柔雖是一對矛盾,然絕非對立不可調(diào)和。歷來大家無不力求使之融為一體,所謂剛中有柔,柔中見剛,就是指此而言的。對此,《蘭亭序》可算楷模。陰陽
“朗”與“清”,“永”與“詠”的橫折鉤的豎畫;“懷”與“懷”的豎畫,皆為一挺一弧。尤以折筆,有方中見圓勢的,如“和”的“口”;有圓中帶方勢的,如“觴”的“勿”。而這一“觴”字與同行的“暢”和“仰”某些筆畫,可以說既圓又方,似方又圓,簡直使人不知是方還是圓了。甚至一字之內(nèi)也有互補相濟的,如“會”字的“田”兩豎剛挺,“日”兩豎柔弧。“蘭”外兩長豎內(nèi)挺,內(nèi)兩短豎外弧。
(二)結體藝術
1、化險為夷
不險則不奇,不正則不穩(wěn)。王氏本人說過:“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這是書家筆下為何造險的原因。明項穆說:“欹而弗正,雖雄爽飛研,多譎麗而乏雅。”這是書家為何造險而又破之的原因?!短m亭序》在這方面可謂為后世提供了諸多模式,且得心應手,純乎自然。歸納起來,一.為近救。其中有以下救上者,如“無”,“惠”;有以上救下者,如“歲”,“察”;有以左救右者,如“流”,“引”;有以右救左者,如“怏” ,“視”有以一筆救整個字的,如“弦”的末點,“茂”的戈鉤,這類主要是把救筆放長或加大加粗,好似在天平輕方加砝碼以求平衡一樣;有左右相抵消的,“得”字,象人字架那樣可使反向力從而抵消;也有用上下段欹向相反而抵消的,如“湍”的右部“山”右險向,“而”左向,這可謂負負得正了。二.為遠救。即以上下左右的字來救正的。如“宇”字全欹側,則由上“觀”,下“宙”“之”,左“游”“目”右“是日也”等正字救之。“丑,暮,春”三字皆左斜,則由上“癸”,下“之”左“蘭,修,契”等較正之字救之。至于其他反正之法,由此而悟知。
2、俯仰揖讓
要想行書寫得生動活潑,饒有情趣,除欹正變化外,還須注意結體的俯仰揖讓,并使之顧盼生情,歷來大家莫不如此。然情生于象[意象],無象何來有情。故蔡邕說:“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象者,方得謂之書矣。”王羲之也說過:“凡作一字……或如蟲食木葉,或如水中蚵斗,或如壯士佩劍,或似婦女纖麗。”《蘭亭序》于此,可謂典范了。如“流”,“雖”,“絲”,“娛” 左仰右俯,似兩人相對言談,顧盼之情油然生矣。“視”則寫得左高俯,右下倚,仿佛一對情侶閑坐沙灘遠眺,偎依之態(tài),纏綿之情,躍然紙上。“騁”則左短正,右長俯,似老翁為孫推車,漫步公園,悠然自得。“觴”字左背右貼,似兩人產(chǎn)生矛盾,一憤然而走,一緊跟其后加解釋。“懷”字左重直,右左斜,似兩人行路,前者顧后者而言。有的靠點畫布白的安排,打破左右兩部分的界限,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如“俯”字改兩撇界于兩豎中間;“隨”字的走之插入空檔中間;“峻”的“山”,“喻”的“口”,縮小提上。這些都能給人以美感的想象。美的意象并非書法中直接呈現(xiàn)出來的,而是由觀賞者受到書法形象內(nèi)在信息的引發(fā),并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中展開想象而形成的。正如接受美學所指出的那樣,一件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是由接受者[觀賞者]最后完成的。所以,一千個觀賞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疏密相附
疏密為書法審美一大原則。既體現(xiàn)于章法上,亦見于結字中,于行草尤為重要。所謂虛實黑白,是由疏密來的。疏為虛為白,密為實為黑,一切藝術都離不開這一原則。羲之對此十分重視。一曰:“疏密相附”,即一字之中須有疏有密;又曰:“不宜傷密,密則似疴疾纏身[不舒展也],復不宜傷疏,疏則似溺水之禽[病怏怏的]。即二者要適宜,不能過密過疏??梢哉f《蘭亭序》的結字充分體現(xiàn)了結字的這一原則,并曲盡變化,豐富了美感,愉悅了視覺,用以打破了結字的常規(guī),增強了自然態(tài)勢。即使在字的細微處也不輕易放過,這對初學行書者是很有啟發(fā)的。
《蘭亭序》在這方面,可謂曲盡其妙了。有中密外疏的。如“會”伸展“人”字,收縮“田”字。有外密中疏的。 如幾個“以”字拉開左右,放寬中檔。有上密下疏的。如“俯”把左“1”和右“兒”拉長放大。“峻”字則把“山”縮短提上伸展右下。有上疏下密的。如“欣”,“俯”“將”等字。放開上部,壓縮下部。再從一些字的局部來看,如“同”和“聞”均為三包圍字其“月”字一靠右而疏左,一靠左而疏右。“當”字壓縮“口”字,放寬外檔,使上下密而中疏。“惠”字壓縮“田”使上下疏而中密。再如“清”“間”“隨”“期”等的“月”字兩短橫的分布,也是匠心獨運。一貼在豎上,使左密而上下右疏;一靠近上端,使上密而下疏。一為等分布置,形成三小塊空白,一為壓在中間,使中密而上下疏朗。尤以“觀”字,本為左右靠近,且點畫特多,如使左右分開,則字過大。一般都是放大末筆,見其密中見疏,而《蘭亭序》為了不失本體的緊連,看去又很自然,巧妙地將左部稍向左斜,右部第一豎筆稍向右斜,使左右兩部形成“V” 形空白,從而使整個字既緊密又疏朗了。
值得注意的是,王羲之不是單純追求疏密而疏密的,往往是與上下相映照的。如“會”的上面,“于”字的第二橫縮短,使整個字成為縱向形的收斂,故伸展“會”的“人”以變化之。“引”“以”相連,均為拉開中檔,但看去不感重復,是因“引”為方形,“以”為扁形,故“和而不同”了。“俯‘的下部伸展,是因上字“欣”的下部壓縮,“間”“隨”“期”因相鄰近,故將“月”字的疏密寫成不同形態(tài),遂使它們又“同而不犯”了。
4、萬字不同
不同的字寫成不同的形態(tài)則易,相同的字寫成不同的形態(tài),則難了。尤以作品中一字的多次重復,使之各異其態(tài)并曲盡其妙,則更難了。千古以來怕是唯王羲之為能,故后世譽之為“萬字不同”確非言過其實。大凡言及《蘭亭序》者,莫不盛贊其二十個“之”字的不同寫法。今細觀之,確是形態(tài)各異?;蜷L或方或扁,或楷或行或草,或用中鋒,或用側鋒,或兼有之;點則有側臥之分,捺則有方圓之別;且有出鋒回鋒的不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尤以各自形態(tài),非隨心所欲,故求新奇,往往是根據(jù)情境所需而決定的。如有因行末余地不足寫兩個字,且上字已是長形,故只能拉大,不能寫長了;有因上下左右的字均為筆畫繁多而寫得大,故不得不寫成扁而小了;而夾在“盛”“聽”“仰”大字之間的“之”字因余地尚多,故雖小而須長。再如五個“懷”字的寫法,除筆畫粗細疏密等不同外,僅以左長豎來看,亦一無相似。一為左斜而外弧,一為垂直而內(nèi)弧,一為上向外弧下垂直,一為收筆牽絲重按成反鉤形,一為上向內(nèi)弧下外弧成“S”狀。又如七個“以”字,除三個或楷或行外,四個草寫的雖然均為拉大中檔成扁狀,但點畫的處理都有細微的變化。如左部的平行兩點,一個前小后大,后居前中,一個前略大于后,前后平行,一個前小后大,后居前下,一個前略小于后,前后平行。至于右部,又各各不同?;蛐被蛘?,或長或短,或粗或細?!短m亭序》重復的字很多,重復三到二十次的字,計二十個,通過上例分析,可以辯識其余了。
(三)章法藝術
書法網(wǎng) | 書藝公社 | 交流論壇
曲則有致,直則無味,所謂曲徑通幽也。故文貴曲忌直,只有情節(jié)曲折,波浪迭起,方能引人入勝。畫家之所以認為曲線最美,九曲橋之所以勝直統(tǒng)子橋,其理皆在于此。有人說書法行路擺動,可以增添詩意,此言可謂深得三味了。古人說,書要行氣活,也是指此而言的。清王鐸的書法不僅擺動,有時幅度很大。近十多年來,許多人爭學之。無論粗學者或?qū)W之有成者,莫不突出他的這一特點,即以王鐸為宗的日本明清派的書法,亦皆如此。
書法網(wǎng)(SHUFA.org) 中國書法藝術第一門戶網(wǎng)站,以網(wǎng)絡復興書法為目標,求同存異,成為書法家、專業(yè)書法工作者、書法愛好者的第一網(wǎng)絡書法互動平臺。書法,中國書法,書法論壇,書畫商城,書法作品,書法大賽
書法網(wǎng)(SHUFA.org)以網(wǎng)絡復興書法為目標,求同存異,成為書法家、專業(yè)書法工作者、書法愛好者的第一網(wǎng)絡書法互動平臺。第一行:首三字居中,接著四個字稍偏左,而下面五個字又逐漸向右偏了,遂使行路成為由中向左再向右的弧線了。
第二行:在四個字居中之后,余為左,右,右中,左,右,中,組成了一條三曲線。
第三行:首字居中,二字至末字逐步偏右再逐步歸中,形成一條不明顯的“S”線形。
第四行:在首字中起之后,接著便三個略偏左,又三個略偏右,余又歸之于中,于是又形成一條與第三行相反但不明顯的“S”線形。
同時在這四條曲線中的字,除了有大小,斜正,粗細,參差不同,在字距上也或疏或密,或開或合。尤以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雖無明顯的游絲加以連接,但無不筆斷意連。[這可從第四行字的末筆出鋒與下字首筆的呼應看出。這也是《蘭亭序》的一大特色,后人稱之為“一筆書”。]從而使行路曲線顯得更自然,更詩意盎然,更神遠了。
這里須要說明一點,擺動幅度的大小,須視所書幅面而定。如王鐸所書長幅,皆為六尺以上大件,且所書一般均為三行,故擺動幅度較大。至于他的橫幅,因行多且短,故擺動幅度很小,甚至有不擺動的。而《蘭亭序》為手稿,行短字小,故其擺動較小。
2、節(jié)奏鮮明
如果你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水平,那么當你在觀賞《蘭亭序》時,仿佛在聆聽一首美妙的交響樂。人們不是常說書法是無聲之樂嗎?其實書法不僅與音樂,而且與詩畫,舞蹈,雕塑,建筑也都相通的,不過音樂與書法更貼近些。如書法是由用筆的藏露,提按,急澀,結字的欹正,斷連,揖讓,向背,茂密疏朗,墨色的濃淡枯濕等等所形成的,不正象樂章靠音階的高低,節(jié)奏的快慢,強弱,輕重,長短,休止等等組合的嗎?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觀照《蘭亭序》,那么在28行的324個字中,無處不蕩漾著音樂的旋律。比如開頭三行,行距疏朗,字距基本均勻,同時運筆較慢,字形亦較規(guī)整,恰似某一樂章的序曲,用平緩的節(jié)奏,反差不大的音階,來作莊嚴而凝重的開頭。而4—23行的行距字距,則疏密不等,且字形的欹正大小,參差錯落,起伏跌宕,行草間雜,變化無端,不正象樂章進入正曲之后,音符便跳蕩起來。節(jié)奏在不斷變化,或一個音階長達數(shù)拍,或一個節(jié)拍占幾個音階。尤以23—26行,仿佛樂曲進入了高潮,節(jié)奏突然轉快,樂聲激蕩起來,不僅運筆振迅,字字傾斜,行距字距較前緊密,行路也都向右下傾注了。最后兩行,又好象是全曲的尾聲。由于26行的行距較前為大,像有意與正曲分開來,速度雖未減慢,但行路已較前為正了。尤以最后一個被改寫的“文”字,且末筆未作回鋒,仿佛一個重音,在指揮者的停止手勢下,戛然而止,結束了全曲。無怪乎明董其昌贊之為“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