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關(guān)系
1.只有不合格的干部,沒有不合格的群眾。(毛澤東)
2.我們國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應(yīng)該和群眾同甘苦,共命運(yùn)。( 周恩來)
3.什么叫領(lǐng)導(dǎo)?領(lǐng)導(dǎo)就是服務(wù)。(鄧小平)
4.實(shí)干,黨民心連心;空談,干群背靠背。(楊茂平)
5.做人民的牛,做護(hù)堤的石,做爐中的炭,做鋪路的磚。(陳賽國)
6.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清·鄭燮)
7.人聚則強(qiáng),人散則弱。同心同德,庶幾有成。(清·魏源)
8.為政,通下情為急。(明·薛渲)
9.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 (宋·胡宏)
10.足寒傷心,民寒傷國。 (漢·荀悅)
11.從來治國者,寧不忘漁樵。 (明·謝榛)
12.君舟民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荀子》)
13.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14.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情則亂。(《墨子》)
15.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國家正,國家正而后天下正。 (《傅子·正心篇》)
16.師克在和,不在眾。(《左傳》)
17.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文子·下德》)
18.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詩經(jīng)·大雅·板》)
19.樹葉離開枝頭是腐爛的開始,干部脫離群眾是腐化的開端。(當(dāng)代)
20.為官應(yīng)立“公仆志”,從政最貴“愛民心”。 (當(dāng)代)
依法行政
1.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荀子》)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3.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賈誼)
4.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 (明·張居正)
5.奉法者強(qiáng),則國強(qiáng);奉法者弱,則國弱。 (《韓非子》)
6.上下不合,令乃不行。 (《管子》)
7.執(zhí)法如山,守身如玉。(《格言》)
8.奉公如法,則上下平。(《淮南子·兵略訓(xùn)》)
9.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法若不行,何以服人?(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10.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臠之味,能敗十世之德。(清·唐甄)
11.黨紀(jì)國法為鏡,人民疾苦在心。(當(dāng)代)
12.秉公執(zhí)法威自顯。(當(dāng)代)
13.廉潔奉公不謀私,秉公執(zhí)法不徇情。(當(dāng)代)
政務(wù)公開
1.莫三人而迷。(《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
2.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宋·范仲淹)
3.權(quán)力失去監(jiān)督是禍害,私欲失去控制是災(zāi)難。(當(dāng)代)
4.失去監(jiān)督的權(quán)力,就像無舵的航船。(當(dāng)代)
政府公信力
1.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 )
2.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輕諾必寡信。(《道德經(jīng)》)
6.誠信者,天下之結(jié)也。(《墨子》)
7.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9.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10.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11.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jīng),而令行為上。(《戰(zhàn)國策》)
12.禍莫大于無信。(傅玄)
1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漢·王充《論衡·書解篇》)
14.自古驅(qū)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宋·王安石)
15.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字。(宋·朱熹)
16.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
17.言多變則不信,令頻改則難從。(宋·歐陽修《準(zhǔn)詔言事上書》)
18.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宋·蘇轍《新論下》)
19.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cái)富。(松下幸之助)
20.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莎士比亞)
21.沒有誠信,何來尊嚴(yán)?(西塞羅)
22.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才是長久之策。(約翰·雷)
23.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fù)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富蘭克林)
24.少說空話,多做工作,扎扎實(shí)實(shí),埋頭苦干。(鄧小平)
問責(zé)機(jī)制
1.高尚、偉大的代價(jià)就是責(zé)任。(丘吉爾)
2.盡管責(zé)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zé)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廢物。(劉易斯)
3.每個人應(yīng)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fù)的責(zé)任,我必能負(fù);人所不能負(fù)的責(zé)任,我亦能負(fù)。(林肯)
4.人惟一可以自我夸耀的只有職責(zé)。(培根)
5.我將吃苦不要緊!為了責(zé)任而受苦是美好的命運(yùn)。(羅曼·羅蘭)
6.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diǎn)正是責(zé)任心。(列夫·托爾斯泰)
7.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zhì),叫他承擔(dān)一種責(zé)任是最有效的辦法。(毛姆)
8.我們的地位向上升,我們的責(zé)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責(zé)任愈重。權(quán)力的擴(kuò)大使責(zé)任加重。(雨果)
9.責(zé)任就是對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歌德)
10.要使周圍的一切都大放光彩,自己也應(yīng)該像蠟燭那樣燃燒。(高爾基)
11.上天從沒有賦予一個人任何權(quán)力,若非同時讓他肩負(fù)相對的責(zé)任。(赭羅德·約翰遜)
12.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么。(約翰·肯尼迪)
13.承受個人生命責(zé)任的意愿即是自尊自重的泉源。(珍·迪迪安)
14.鞠躬盡瘁,死而后己。(諸葛亮)
15.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16.官職高一步,責(zé)任便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明·呂坤)
17.人生須知負(fù)責(zé)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zé)任的樂趣。(梁啟超)
18.這個社會尊重那些為它盡到責(zé)任的人。(梁啟超)
19.力量越大,責(zé)任也就越大。(金龍升)
20.責(zé)任就像水、空氣、食物一樣重要。(洪能翔)
住房問題
1.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wěn)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唐·白居易)
2.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盡歡顏。(唐·杜甫)
3.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唐·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4.別人的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英國)
5.對于亞當(dāng)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dāng)?shù)暮笠岫?,家是他們的天堂。(伏泰?
社會公平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
2.公者無私之謂也,平者無偏之謂也。(清·何啟)
3.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吳兢)
4.公正是施政的目的。(笛福)
5.虛榮告訴人們什么是榮譽(yù);良心告訴人們什么是公正。(蘭多)
6.力量來自公正。(林肯)
7.對他人的公正就是對自己的施舍。(孟德斯鳩)
8.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吳兢)
9.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清·康有為)
10.同一的太陽照著他的宮殿,也不曾避過了我們的草屋:日光是一視同仁的。(莎士比亞)
11.讓我們記住,公正的原則必須貫徹到社會的最底層。(西塞羅)
12.一切背離了公平的知識都應(yīng)叫做狡詐,而不應(yīng)稱為智慧。(柏拉圖)
13.缺乏公正,則無道義可言。(西塞羅)
學(xué)習(xí)型社會
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瑩衿洳簧普叨闹?。(《論語》)
2.少年易老學(xué)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xué)》)
3.倉廩實(shí)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4.人有知識,則有力矣。(《論衡》)
5.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荀子》)
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7.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8.敬教勸學(xué),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wù)。(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勸興》)
9.立身以立學(xué)為先,立學(xué)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0.知識是引導(dǎo)人生到光明與真實(shí)境界的燈燭。(李大釗)
11.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的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高士其)
12.陽光照亮世界,知識照亮人生。(民諺)
13.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jié)晶,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泰戈?duì)枺?
14.與其用華麗的外衣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馬克思)
15.書籍是全人類進(jìn)步的階梯。(高爾基)
16.聰明在于學(xué)習(xí),天才在于積累。(列寧)
17.富有臂力的人只能戰(zhàn)勝一人;富有知識的人卻所向無敵。(蘇聯(lián))
18.知識比金錢寶貴,比刀劍鋒利,比槍炮威力大。(蘇聯(lián))
19.人如果沒有知識,無異于行尸走肉。(托·因哲倫德)
20.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21.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雨果)
22.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23.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yuǎn)。(普希金)
24.教育是國家的主要防御力量。(埃德蒙·伯克)
25.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
26.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緬甸諺語)
27.黃金的寶藏比不上知識的寶藏。(越南)
28.知識就是飛上天的羽翼。(英國)
29.真正的知識使人真正地、實(shí)實(shí)在在地勝過他人。(艾迪生)
30.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31.知識是萬物中的指路明燈。(非洲)
32.世上只有一樣?xùn)|西是珍寶,那就是知識。(蘇格拉底)
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型國家
1.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詩經(jīng)》)
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
3.日新之謂盛德。(《周易·系辭上》)
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5.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xué)》)
6.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漢·劉安)
7.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傳》 )
8.德貴日新。(康有為《論語注》卷九)
9.惟進(jìn)取也故日新。(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0.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荀子·勸學(xué)》)
11.不日新者必日退。(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
12.為學(xué)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jìn)。(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
1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14.智者不襲常。(顧炎武)
15.不創(chuàng)新,就死亡。(彼得·德魯克)
16.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就會充滿青春活力;否則,就可能會變得僵化。(歌德)
17.創(chuàng)新是科學(xué)房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18.踩著別人腳步走路的人,永遠(yuǎn)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愛因斯坦)
改革
1.改革是中國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必由之路。(鄧小平)
2.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鄧小平)
3.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鄧小平)
4.不革新,是生存也為難的。(魯迅)
5.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魯迅)
6.變法則民智,變法則民強(qiáng),變法則民生。(清·譚嗣同)
7.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清·魏源)
8.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
9.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唐·劉禹錫)
10.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清·梁啟超)
11.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yīng)須斬萬竿。(唐·杜甫)
12.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漢·楊雄)
環(huán)保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
2.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呂氏春秋·首時》)
3.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
4.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zhàn)勝大自然。(達(dá)爾文)
5.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6.非但不能強(qiáng)制自然,還要服從自然。(埃斯庫曼斯)
7.“我們不是從祖先那里繼承了地球,而是從子孫那里借用了它。”(《世界自然資源保護(hù)大綱》)
民生問題(就業(yè)、社保、教育)
1.源靜則流清,本固則豐茂;內(nèi)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魏子)
2.民心所歸,大事可成;民心所離,立見滅亡。(清·陳天華)
3.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宋·程頤《代呂公著應(yīng)詔上神宗皇帝》)
4.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孟子》)
5.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
6.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征)
7.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天下興行在民趨于正(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8.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圣。(《管子·君臣上》)
9.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xué)為基。(漢·王符《潛夫論·務(wù)本》)
10.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三國志·吳書·駱統(tǒng)傳》)
11.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宋·蘇轍《新論下》)
12.君依于國,國依于民。(李世民)
13.達(dá)人無不可,忘己愛蒼生。(唐·王維《贈房盧氏琯》)
14.慮于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宋·歐陽修《偃虹堤記》)
15.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宋·蘇軾《賜新除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王存辭免恩不允詔》)
16.要了解政府的政績需要觀察民情。(羅馬·朱尼厄斯)
節(jié)約型社會
1.君子以儉德辟難。(《周易·否》)
2.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
3.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
4.食之以時,用之以禮。(《孟子》)
5.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諸葛亮)
6.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
7.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8.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明朝·朱柏廬《朱子家訓(xùn)》)
9.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司馬光《資治通鑒》)
10.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 (元·白樸)
11.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愛默生)
12.節(jié)約一分錢,等于生產(chǎn)一分錢。(英國)
13.節(jié)省下來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