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作為父母,一定不要輕易觸碰孩子的這三個“雷區(qū)”。
來源 | 男孩派原創(chuàng)
其中,由梁靜扮演的媽媽董碧華和由榮梓杉飾演的兒子吳家俊之間的相處模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無數(shù)網(wǎng)友大呼:
“太真實了?!?/span>
吳家俊喜歡動漫、二次元,夢想是報考動畫學(xué)院。
但媽媽卻堅決不同意,一門心思地阻止兒子參加藝考,讓他沖刺985。
為監(jiān)督兒子學(xué)習(xí),媽媽每天就坐在兒子身后。
有一回,吳家俊看到媽媽睡著了,便偷偷完善起自己的繪畫作品,不料正好被醒來的媽媽看見。
為此,媽媽大發(fā)雷霆,不顧兒子的百般哀求,一怒之下毀了兒子畫了好幾個月的參賽作品。
兒子也瞬間急了,對著媽媽口不擇言:
“你是不是有病?。俊?/span> “你真是太惡毒了,你連后媽都不如!”
當(dāng)兒子聲嘶力竭喊出“以后我考得遠遠的,再也不要看到你,我要離開這個家”時,媽媽再也忍不住了,狠狠打了兒子一個嘴巴。
相信這一幕,對許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來說,都無比眼熟:
自從孩子進入青春期,原來那個聽話、懂事的乖寶寶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成了一個敏感、叛逆的混小子。
即使父母是出于愛、是為了他好,他也毫不領(lǐng)情,反而恨不得離父母越遠越好。
一開始,我也以為是孩子大了、翅膀硬了。
但當(dāng)我看了大量心理學(xué)和教育學(xué)的書籍后,才意識到:
青春期的孩子,他的每一次叛逆、每一次不聽話,其實都是在維護自己的主權(quán),守護自己的領(lǐng)地。
就像《陪孩子走過青春期》一書中寫的: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更多是我們提供空間,讓他們自我梳理、自我修復(fù)。 而不是按照我們的想法去打亂他們自己的節(jié)奏。”
所以,面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很多時候,我們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特別是以下三件事,父母千萬不能碰——
劇中,董碧華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兒子,媽媽可都是為你好啊?!?/span>
的確,董碧華很愛兒子,盡職盡責(zé):
為了陪兒子備考,她辭去了客房經(jīng)理的職務(wù);怕作為警察的丈夫身上攜帶病毒,拒絕讓值了一夜班的丈夫進門;事無巨細地照顧著兒子的身體,為他制定備考計劃……
可同時,她也將自己的付出變成了一種道德綁架,把“為你好”當(dāng)成了一種控制孩子的手段。
生活中,董碧華動輒貶低孩子的夢想、拿兒子跟別人作比較,著急了甚至?xí)苯咏o兒子一巴掌……
她的語言和行為,都在孩子的自尊心上刻下了一道道傷痕。
終于有一次,兒子忍無可忍:
“你為了我好,就什么都可以說了嗎?什么都可以做了嗎?你有考慮過我的感受嗎?我是有自尊心的?!?/span>
貶低、說教、打罵……
在有的父母看來,這些不過只是管教孩子的手段。
可對把自尊心看得比天大的青春期孩子而言,卻無異于世上最惡毒的羞辱,足以摧毀他們的一生。
還記得武漢那個跳樓的14歲男孩嗎?
因為在教室里玩撲克牌,幾個男生被老師叫了家長。
其中一個男孩的媽媽趕到學(xué)校后,在人來人往的走廊里,二話不說給了兒子一記耳光。
隨后,一會兒用力掐住兒子的脖子,一會兒又對兒子指指點點著什么。
男孩全程什么都沒有說,但在等媽媽離開后,他卻爬上了欄桿。
從五樓一躍而下,墜亡了。
就像畢淑敏說的:
“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自己的存在。 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顧你的尊嚴(yán),否定你的價值,那么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span>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再沒有比“少說話、多做飯”更好的溝通方式了。
少說話,是給孩子留面子。
多做飯,則是讓孩子看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和關(guān)心。
有了尊嚴(yán)和營養(yǎng),孩子才能汲取成長所需的能量,順利度過“危險”的青春期。
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過這樣一則視頻:
一位媽媽給孩子的臥室安裝了一個攝像頭,并破壞了房間的門鎖。視頻的最后,媽媽還得意地沖著鏡頭比了一個“耶”的手勢。
在《大考》中,也出現(xiàn)了相似的情節(jié):
每次董碧華進兒子的房間,都是推門就進。面對兒子的抗議,她也不以為意:
“我在自己家敲什么門啊?!?/strong>
后來,為了防止媽媽的“突然襲擊”,兒子一進屋就會偷偷鎖上房門。
而這一舉動,也徹底惹惱了媽媽。
她一邊說著“母子之間沒有隱私”、“媽媽為你好”、“長大你就會感激我”,一邊拆下了兒子房間的鎖芯,讓他再沒法關(guān)門。
這一刻,空蕩蕩的鎖眼見證了媽媽的勝利,也見證了兒子的窒息。
無獨有偶。
一位心理咨詢師曾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自從兒子小軍上初中后,媽媽就總擔(dān)心青春期的孩子會變壞。
所以,她經(jīng)常偷聽小軍打電話、在兒子上學(xué)的路上尾隨他、盤問孩子新交的朋友,甚至在孩子睡著后偷偷翻看他的書包、檢查他的信件……
哪怕小軍百般反對,媽媽還是那句話:
“我是你媽,我有什么不能看,連你都是我生的,我這樣做還不是為了你好?”
有一回,媽媽又偷看小軍的日記,恰好被小軍撞了個正著。
母子二人爆發(fā)了前所未有的沖突,爭吵間,小軍憤怒地將自己的日記本撕成了碎片,奪門而出。
從此以后,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孤僻,甚至在網(wǎng)上搜索起那個關(guān)于自殺的“藍鯨游戲”……
對此,咨詢師告訴媽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如同一道保護自己的“心理圍墻”。
如果父母無視孩子的隱私,強行進入他的領(lǐng)地,孩子的心理邊界就會被打破。
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往往會采取更為激烈的方式反擊——
要么變得叛逆、富有攻擊性;
要么用自毀的方式報復(fù)父母,陷入自我封閉和自我否定的黑洞,嚴(yán)重的,甚至還會出現(xiàn)厭世行為。
而守護孩子的隱私,就是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
讓他有足夠的心力專注于學(xué)習(xí)、思考,而不是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和父母對抗上。
吳家俊的同學(xué)周博文曾用這樣一個詞形容吳家俊的媽媽董碧華:
功能性文盲。
所謂“功能性文盲”,指的就是一個人雖然會讀、會寫,但卻不能利用讀寫能力去適應(yīng)變化,也不愿意改變自己原有的認知。
“跟你說這些干啥,你又不懂球?!?/span>
“孩子不是圖畫練習(xí)冊,你不能光顧著涂上自己喜歡的色彩?!?/strong>
*本文系男孩派原創(chuàng),我家有男孩,成長交流平臺,400萬精英家長都已經(jīng)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