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普天之下,大部分人都知道,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們每天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錢”在生活,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是,人民幣上還有一個錯別字,那就是元寫成了圓,這究竟是對是錯呢?下面一起跟小編來看看吧。
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郝銘鑒認為,新版人民幣上有錯別字“一百圓”的圓字是錯誤的使用,在《中國人民銀行法》中曾有明確規(guī)定,人民幣的使用單位為元、輔幣是角和分,我們使用的規(guī)范用字應該是元,這個事情其實不算復雜,主要原因是近代史上的混亂所造就的。
在中國古代,流通貨幣主要是金子、銀子,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管理,百姓互相交易時大都是以銀子的成色和重量來買賣東西的,因為官方始終沒有統(tǒng)一的鑄造貨幣,所以人們紛紛自己造出了千奇百怪形態(tài)的銀子,在我們看電視的時候,達官顯貴一出門就是碎銀子,其實就是這么回事,因為銀子經常需要稱重,看看是幾兩銀子,所以銀子最通俗的稱呼為銀兩。
到了清朝時期,中國遭受了西方各種科學技術的沖擊,哪怕是經常用的銀兩都逐漸被叫做“銀圓”“佛洋”的銀幣所取代,西方這些銀幣樣式統(tǒng)一,也不存在什么匯率稱重的煩惱,百姓們是很樂意這種情況的,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社會,隨著國外貨幣大量流入中國,朝廷最后決定頒布《幣值則例》,就是說清朝所有的貨幣都要以“圓”為單位,此后人們對于貨幣的認知就都成為多少“圓”。
民國期間,仍舊延續(xù)了清朝使用“圓”的方法,1935年國民政府頒布了《銀本位幣鑄造條例》,開始批量發(fā)行銀幣,并且在社會上收回銀圓。這么算起來,使用“圓”的歷史差不多超過了百年時間,新中國成立后,解放軍每每解放一個地方,我們的人民幣就會在哪里發(fā)行,人民幣也就逐漸代替了以前的銀兩和銀圓等貨幣。
1995年頒布的《中國人民銀行法》才開始重新規(guī)定“人民幣單位為元,人民幣輔幣為角和分”,因此1995年后,人民幣“元”的使用單位才慢慢被人們所接受。
不過小編認為,語言學家郝銘鑒說的沒錯,銀行也說的沒錯,“圓”字和“元”的說法在人民幣大小寫上面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100元=壹佰圓,在人民幣上印的文字是大寫的壹佰圓。人們在記賬書寫的時候,很多人為了預防不必要的麻煩,數(shù)字一般會選擇大寫的“圓”,普通書寫的時候,很多人為了書寫方便也會用“元”來代替。
無論是“元”還是“圓”其實意思是一樣的,在口述表達上沒有任何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