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國民議會在上個月底通過了新版“反日常教育暴力法”,這個法案認為,兒童有權(quán)接受沒有暴力的教育。在長達四五天的時差之后,這個消息最終抵達中國網(wǎng)絡(luò)的熱搜榜。一則法案能跨越語言、地理和文化的距離,在咱們這兒變成熱鬧的談資,完全是因為它在民間的戲稱,“禁止打屁股法案”。打屁股與被打屁股的體驗,大家都懂,不需要翻譯。我是旗幟鮮明地反對打罵教育的,它說起來是懲罰和教育,本質(zhì)上倒更像是恐嚇和羞辱。“嚇大”的孩子,多半活得不舒展。這樣的“成長”,對孩子真的好嗎?
這個遙遠國度的法案,跟我個人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可我仍感覺到觸動。打孩子屁股、吼孩子這種家庭事務(wù),你家鄰居多半都不愿意摻和,怎么竟然驚動了國家?要探討這個問題,其實應(yīng)該先回答另一個問題,孩子是家長的“私產(chǎn)”嗎?
說點近處的事。幾天前,浙江樂清小男孩小豪“失聯(lián)”了。父母很著急,父親更是貼出通告重金尋人,答謝金從一開始的二十萬漲到后來的五十萬。警方為了找孩子,啟動了重大警情處置機制,以最高等級組成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投入了大量警力,不少志愿者也幫著一起找孩子。中途大家一度懷疑孩子落水,排查了好半天,可把人緊張壞了。興師動眾了好幾天,結(jié)果你猜怎么著?孩子找到了,平安無損,故事卻全然不是大團圓的結(jié)局。真相讓人大跌眼鏡:孩子壓根沒“失聯(lián)”,是被媽媽給藏起來了。好好的玩這出,理由也甚是荒唐,她和長期在外經(jīng)商的丈夫有情感糾紛,想測試丈夫的真心,看丈夫是不是真的關(guān)心她和兒子。
常年翻閱新聞,時不常擔(dān)憂戲精學(xué)院不堪重負、不得不限制學(xué)位。這位母親搞出此等神轉(zhuǎn)折,擱誰誰都惱。這場戲的成本實在太高了,搭進去的都是實打?qū)嵉墓操Y源、真誠的公眾善意,不明真相的親朋好友也給折騰得夠嗆。不著調(diào)的母親已經(jīng)被采取了刑事強制措施,報假警、傳播虛假信息可不是鬧著玩的。
在此鄭重贊揚處理此事的警察叔叔。但凡牽涉孩子的事,總揪扯人心,也極易傳播恐慌。小豪被找到之前,各色謠言翩躚而至,身段一如既往的妖嬈。樂清警方的情況通報很及時,一連發(fā)布兩則通報,把事情的原委交待很具體。不知道你們發(fā)現(xiàn)沒,這兩年,涉及輿論關(guān)切的公共事件的通報愈發(fā)詳細,那種高冷的簡單一句話帶過越來越少了,這是一種比較可貴的轉(zhuǎn)變。信息越透明,彌漫在輿論場上的焦慮情緒越容易消散,道理就是這么樸素。更可貴的地方是,孩子找到、事情原委尚未查明時,樂清警方在通報中特意囑咐,“孩子是純潔的、無辜的。家庭和社會都應(yīng)該為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不要因為我們的任性傷害孩子。”
這其實點出了事情真正的關(guān)鍵,那個無辜的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或許不靠譜的母親有她的苦衷,可那番操作,實在叫人哭笑不得。一開始,孩子被安置在一輛四輪電動車里,下面重點來了,這輛電動車是母親“精心安排”的,完美地躲過了那條路上的監(jiān)控。后來孩子身體不舒服,才又被轉(zhuǎn)移到了老家閑置的房子里。擱在三流電視劇里,這段“劇情”會上配滑稽感十足的背景音樂,然后鬧哄哄地收場??墒窃u論員會忍不住按下暫停鍵:喂,這里難道不存在疏忽和失職么?連我這個沒孩子的人都捏了把汗,辛虧沒出啥意外。
在這場“失聯(lián)大戲”里,孩子是最早被強行拽進角色里的。他看起來是主角,但其實只是母親的一個“道具”。對大人的紛爭,孩子無能為力,對母親的“安排”,他也只能被動地接受、默默地“配合”。整個事件中都保持沉默的孩子,或許才是消化了最多恐懼、承受了最多孤獨的那個人。
樂清男孩“失聯(lián)”事件中的母親很奇葩,但你也很難武斷下結(jié)論,說這個母親不愛孩子,她自然也無意傷害自己的兒子。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可如果學(xué)不會把孩子視作獨立的個體,而是當(dāng)作自己的附屬,傷害則在所難免。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得不到足夠顧及,就很容易成被大人世界的紛擾所消耗、所犧牲。
曹保平導(dǎo)演的《狗十三》在被封存了五年之后,近期悄悄地上映了?!笆敝赶虻氖请娪暗闹鹘牵龤q的少女李玩,她自小父母離異,被爺爺奶奶養(yǎng)大。狗是她父親為了緩和關(guān)系,送給女兒的寵物。狗雖然被放在標(biāo)題里,但其實戲份算不上太重。狗只是一個媒介,連綴起少女與“大人的世界”的碰撞與妥協(xié)。故事其實很悶很瑣碎,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我甚至回想不出太多情節(jié),但那種被馴服的壓抑感卻始終縈繞心頭。李玩的成長環(huán)境談不上冷漠,父親、爺爺奶奶,甚至繼母,至少都嘗試著去愛她。可是他們誰也沒把少女當(dāng)成一個自主的人,只是用力把她拽進“大人”的法則里,強迫她入戲。最后,大人們似乎得逞了:曾經(jīng)的叛逆少女乖巧地吃下了長輩夾過來的狗肉,只為了“給面子”,而那天,她剛得知心愛的狗狗的死訊。
和那些矯揉造作雞飛狗跳的青春片不同,《狗十三》傳達了一種無聲的痛感。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和“失聯(lián)”有關(guān)的故事,只不過失聯(lián)的不是某個人,而是孩子的赤誠和本真。孩子往往是成年人世界最敏感的旁觀者,誰也難說,大人的狗血與茍且,會在孩子的心靈里投下什么樣的印記。
(文/張靜雯)
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