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目前膽結石的發(fā)病率明顯增高。膽結石是一種臨床常見病,指的是發(fā)生在膽囊內或者膽管的結石所引起的疾病,隨年齡增長,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其發(fā)病率在西方國家為10%-15%,我國約為4.42%-8.20%。
為什么會長膽結石?
各種可能影響膽汁成分的因素都有可能增加膽結石的風險,比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代謝逐漸退化,膽汁內的各種成分比例發(fā)生變化,膽固醇比例的上升就容易導致膽固醇在膽囊內沉積,日積月累就會形成結石,這種現(xiàn)象特別多見于40歲以上的肥胖女性。
另外,常年不吃早飯的人也容易長膽結石,因為肝臟經(jīng)過一晚上工作,早上膽囊內已經(jīng)充滿了膽汁,如果此時不吃東西刺激膽囊排空,那么膽汁將繼續(xù)留存在膽囊內,使膽汁濃度增加,這種條件下膽汁的某些成分就可能析出結晶,常年累月下來形成結石的風險就比較高。
有結石,為什么要切除膽囊?
一提起膽結石,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疼。其實疼只是膽結石比較典型的癥狀,醫(yī)學上叫膽絞痛,經(jīng)常發(fā)生在飯后,右上腹、右側肋骨以下的地方出現(xiàn)疼痛。除此之外,膽結石還有很多其他的癥狀,比如肚子脹、說不清位置的輕度腹痛,還有各種道不明的肚子不舒服,在進食油膩的食物后更明顯。
如果癥狀比較明顯,尤其是反復發(fā)生膽絞痛、膽囊炎的話,現(xiàn)在主流的意見是手術切除膽囊治療。在最早的時候,外科醫(yī)生在處理膽囊結石時,會保留膽囊,只是將膽囊造瘺后取石,現(xiàn)在也有些醫(yī)院為了迎合部分患者認為“身體發(fā)膚授之于父母不可或缺”的理念,倡導做保留膽囊單獨取石的手術,但是這樣復發(fā)幾率太高,復發(fā)率高達80%-90%。
切除膽囊的人,身體會有哪些變化?
在國人的認知里,膽常與膽量、勇氣、意志、男子漢氣概相關,所以膽囊是重要的,切除膽囊會變成“無膽鼠輩”。然而事實上,膽囊只是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重要器官,它主要的生理功能就是濃縮、儲集膽汁,而膽汁則起著促進脂肪消化吸收的作用。至于人的性格、行為、心理、勇氣等皆與膽囊無關,所以切除膽囊并不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和膽量,也不會減弱一個人的勇氣、意志和男子漢氣概。
一般來說,人在切除膽囊后,短期內會有消化不良的表現(xiàn)。因為肝臟分泌膽汁是24小時無休地進行的,切除膽囊后,膽汁缺乏儲存、濃縮,只能隨著肝臟的分泌,淅淅瀝瀝不停地排入腸道,參與消化功能。當進食的脂肪含量高時,脂肪就無法完全消化,從而容易出現(xiàn)腹脹、胃脹胃痛、拉肚子、大便濃稠等情況。
不過,我們的身體是可以慢慢適應的,一般在膽囊切除術6個月到1年后,通過膽管的適應、胃十二指腸的活動節(jié)律等,脂肪的消化功能可以改善。所以建議術后患者適當減少食物中的脂肪攝入,比如菜肴烹調時減少用油,不用煎、炸的方式制作食物,減少肥肉、動物內臟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