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亞明
來源:節(jié)選自《國醫(yī)特效方 治百病》第二章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慢性炎癥,中醫(yī)學屬“喉痹”范疇。主要表現為咽部不適、發(fā)干、發(fā)癢、灼熱感、微痛、異物感、略吐不出、吞咽不下,局部檢查可見咽部微紅,喉底有顆粒狀增生,易復發(fā)。中醫(yī)學認為,慢性咽炎常因外感、內傷或其他疾病引起,病情往往與情緒、飲酒、氣候干燥、過食辛辣等因素有關,多屬腎陰虧虛,津液不足,或痰熱蘊積,肺陰受損。
01風爆傷肺
咽干、咽痛、咽喉不舒,痰少,痰中帶有血絲,舌苔薄白或薄黃、質紅、干而少津,脈浮數或小數。
菊花飲
【藥物組成】金銀花10克,杭菊花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麥冬8克,木蝴蝶3克,胖大海2~3枚。
【制用方法】將上述藥物摻勻置放于保溫茶杯或茶缸中,用沸水沖泡,然后將杯蓋擰緊,待20~30分鐘后頻服或代茶飲,每日1劑,1劑藥可沖服4、5次,15天為1個療程,可連服2~3個療程。
【臨證方解】金銀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杭菊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薄荷利咽,麥冬養(yǎng)陰潤肺,木蝴蝶潤肺,胖大海清熱解毒、潤肺利咽,甘草潤肺解毒、調和諸藥。上藥配伍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利咽消腫功效
02痰淤交阻
咽于癢不適,灼熱微痛,異物感或阻塞感,聲音嘶啞,甚則發(fā)音困難。常因咽部分泌物引起刺激性咳嗽,并可由受涼、感冒、疲勞等因素導致癥狀加重。
自擬清咽利喉湯
【藥物組成】玄參、麥冬、生地黃、桔梗各15克,牡丹皮、赤芍、蟬蛻、薄荷、陳皮各12克,甘草6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生地黃、玄參養(yǎng)陰清熱、壯水制火,赤芍、牡丹皮涼血清熱,以制少陽少陰之火,使不循經上炎,此數味治其下。麥冬、玄參滋陰潤肺,生津潤燥,復其受損之陰。薄荷、蟬蛻疏風散熱,利咽止癢,開聲音而治其上。赤芍、牡丹皮還能活血化療。陳皮、桔梗、甘草降氣化痰止咳,利咽開音??傊?,本方養(yǎng)陰潤肺、清熱利咽,重在治本:降氣化、活血化療兼以治標。
03陰虛火旺
咽部不適,微痛,發(fā)干,發(fā)癢,灼熱感,異物感,常有“吭略”的動作。
養(yǎng)陰利咽湯
【藥物組成】生地黃10克,玄參10克,麥冬15克,石斛10克,知母10克,山豆根15克,牛蒡子10克,桔梗9克,射干10克,玉蝴蝶10克,荊芥10克,甘草6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生地黃、玄參、麥冬、石斛滋陰潤肺養(yǎng)胃,并清虛火,胃陰得養(yǎng),津液充沛,肺津得以輸布,則虛火自斂;山豆根、知母、牛蒡子清熱解毒利咽,肅清體內余毒;桔梗開宣肺氣,利胸膈咽喉;射干消痰開結利咽;荊芥是治咽良藥,與大量清潤藥物相伍,則不嫌其溫燥;甘草養(yǎng)胃氣,培土生金,生陰水而降火邪,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的毒副作用。諸藥合用,共奏養(yǎng)陰降火、消痰利咽之功效。
04念傷陰律,氣滯血瘀
咽部不適,或疼,或癢,或干燥感、灼熱感、煙熏感、異物感等;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咳出分泌物,甚或作嘔;病程2個月以上,常因受涼、感冒、疲勞、多言等原因致癥狀加重
自擬滋陰活血利咽湯
【藥物組成】麥冬、丹參各15克,玄參14克,川芎、赤芍、牛蒡子、桔梗、柴胡各10克,蟬蛻9克,枳殼12克,甘草6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癥方解】麥冬、丹參為主藥,滋陰活血,輔以玄參、赤芍、川芎增強養(yǎng)陰活血效力。復加牛蒡子、桔梗、蟬蛻利咽。加柴胡、枳殼行氣以利血行。收功。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滋陰利咽、行氣活血之效,可令陰足、血暢、咽利而收功。
05各型慢性咽炎
自擬金蓮花湯
【藥物組成】金蓮花6克,桔梗4克,甘草2克
【制用方法】泡水作茶飲,每日1劑,15天為1個療程,可連續(xù)服用24個療程。
【臨證方解】金蓮花屬地方草藥,清熱解毒之力甚強,常用于急性扁桃體炎或急性咽炎的治療,在此基礎上配伍桔梗甘草湯,以加強其利咽宣肺解毒之功,且甘草更可緩和金蓮花苦寒之藥力,以利于咽炎患者長期服用。
來源:節(jié)選自《國醫(yī)特效方 治百病》第二章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