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很私人的話題。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的建議是,當您對此很猶豫時,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我是否非常喜歡一個更大的家庭?
我是否很熱愛生活、熱愛這個世界?
我是否渴望把一個小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參與他的成長?
這個想法是否足夠強烈?強烈到我可以有這樣的承諾——愿意克服各種困難去實現(xiàn)它?
然后,把您的這些想法,跟您的那位聊一聊,看看對方的想法如何。畢竟,這是兩個人的事情。
或許,這些是我們決定是否要生孩子的更根本一些的問題。我想,決定再生一個孩子,不要僅僅是為了給老大生個弟妹、免得他未來孤單。我們不要把這么大的壓力放在孩子身上。我們自己決定、自己為此負責(zé)。
財力、人力等等條件,是一個考慮的因素,但也同樣不是決定因素。條件都是相對的,一切在于我們安排。
父母是否需要征求大寶同意要“二寶”?
我想,父母不必征求孩子的同意,但需要跟孩子耐心地解釋這件事。
這個事情,是夫妻二人的事情。我們不因孩子特別想要個弟妹就決定要二胎,也不因他不想要就決定放棄。
如果過多問孩子,會把孩子放在不恰當?shù)奈恢?,讓他以為他有?quán)決定此事。實情顯然不是這樣的,孩子無法決定父母的事情,他只能決定自己怎樣去適應(yīng)。把孩子放在不應(yīng)有的位置、給他不相稱的責(zé)任,對他來說是負擔(dān)。我們要讓孩子輕松做孩子。
大寶明確表示不希望有弟弟妹妹怎么辦?
家長可以明確告訴孩子:我們知道了并且也理解你的感受,但是這是爸媽的決定,希望你尊重。平時你覺得爸爸媽媽是不是很好?如果你平時信任我們,那么這次你也可以先信任,然后,我們一起去發(fā)現(xiàn),有弟弟或妹妹將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這樣談過之后,不強求孩子馬上改變看法,他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
有了二寶,
能給每個孩子的愛與關(guān)照是不是更少了?
很多媽媽甚至都在為此感到愧疚——不能給大寶過去那么多的關(guān)注和照料了,對他愧疚;給二寶的照顧,永遠沒有給大寶的那么多、那么專注,因為忙不過來,所以也對二寶愧疚……
其實,養(yǎng)育孩子中,事情是無法計時計量去算的。我們甚至都不必去想究竟給了孩子多少、欠了多少。有了兩個寶寶,我們就要接受這樣的事實——在多了一個家人、多了很多愛的同時,我們將以不同于養(yǎng)育獨生子女的方式養(yǎng)育他倆。不存在少了、欠了的問題,一切都將不同了,正如我們當了家長之后,日子就必然永遠跟過去不同了。我們自己先要接納這個事實,沒有愧疚。
通常,小寶的到來,很容易引起大寶的嫉妒心理,特別是當大寶是6歲以下的幼兒時。這種心理是正常的,是人類進化所決定的。那么如何幫孩子很好地處理這種嫉妒情緒?做到下面幾點或許會有幫助:
盡量不要將大寶送出去由他人照料。
很多家長打算要二胎,但由于精力有限,計劃講大寶送去老人家里由老人帶,自己好安心照料新生兒。但是,這樣做,非常容易讓本來就有嫉妒心理的大寶,更加確認了自己的猜疑:媽媽不要我了、媽媽對我的愛減少了。
還有些家長想:既然老大有些嫉妒,而小寶又年齡小,只有喂養(yǎng)任務(wù),那不如多讓保姆或老人照顧小寶,自己多帶大寶。這樣似乎解決了大寶的嫉妒問題,但媽媽跟小寶間的親子連接又會受到影響——我們都知道,孩子出生后,跟媽媽間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guān)系,這究竟有多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決定了要二胎,就要擔(dān)負起照料兩個孩子的責(zé)任。
所以,如果忙不過來,媽媽最好請人來家里幫忙,請阿姨做家務(wù),或把老人接到家里來,使得兩個孩子仍然都在父母的管理之下。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上面那些問題,而且,對于兩個孩子來說,從第一時間起,就有手足間的各種互動體驗,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親情感受。
這種全家人共同面對一個新情況、共同解決問題、互相幫助支持的家庭經(jīng)歷,將是孩子可以珍藏一生的親情回憶。
鼓勵大寶跟父母一起為迎接小寶而準備。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加入自己,一起為迎接弟妹而做準備。這樣,我們使得孩子參與進來,當孩子有所投入之后,他也會更自然地珍惜自己和爸媽的付出、認同自己作為哥哥或姐姐的角色。
這里需要補充一點, 我們說鼓勵大寶跟父母一起為迎接小寶而準備、期盼,但具體做起來,也取決于大寶的年齡。對于5、6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適當給他一些事務(wù)去做,但對于更小的孩子,或許父母要側(cè)重在讓孩子理解、知情上,而不必讓他過多地參與,因為對于比較小的幼兒來講,10月懷胎的過程是漫長得難以忍受的,如果讓孩子參與過多,難免會帶來心理負擔(dān),引起不必要的焦慮。所以,對于小幼兒,更多地讓他做個孩子,而不是承擔(dān)過多的壓力。
“媽媽也曾經(jīng)給了你同樣的愛”
當大寶有了朦朧的嫉妒心理時,家長首先要幫孩子標識這種情緒,并予以認可和接納,讓孩子知道,這是正常的、是被父母理解的。
此外,這里有一個小做法,可以很具體地幫助大寶化解嫉妒情緒。
家長可以在媽媽懷孕時,多跟孩子分享當年他在媽媽肚子里時的小事。孩子出生以后,多給大寶看看當初他剛出生時的照片和錄像,這樣,一來可以讓他清楚,現(xiàn)在對小寶的各種呵護照顧,媽媽當初也是同樣對待他的,這可以培養(yǎng)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另外,這個過程,也是讓孩子重溫當小baby的過程,讓他重新感受一遍當小嬰兒的體驗,滿足了心理需求,補足了媽媽的愛,然后,他就可以出發(fā)、去更好地當哥哥或姐姐。
媽媽如何能應(yīng)付同時帶好兩個孩子的重任?
有兩個寶寶的家長,無疑需要付出更多辛苦。怎樣能做好呢?
我想,我們要調(diào)整一下觀念。我常常覺得,我們目前養(yǎng)育獨生子女的方式,比較容易造成過度教養(yǎng)的現(xiàn)象?;蛟S,人類在過去千萬年里,對孩子的更自然、更“原生態(tài)”的那種養(yǎng)育方式,才是真的適合孩子生長的。所以,有了兩個孩子,我們不要把每個孩子都帶成“獨生子女”,而是以新的標準、新的模式去養(yǎng)育。就是說——我們常常感到自己沒有做到的那些,沒有給孩子把水果及時切塊提供、沒有把地擦得那么凈、孩子撇嘴了沒有立刻去哄……或許這其實都恰恰是剛好的。
獨生子女的家長,都盼望著能有機會“拼養(yǎng)”、“群養(yǎng)”,現(xiàn)在有了兩個孩子,就可以實現(xiàn)這個想法了——把孩子們當一個團隊來帶。
怎樣做才能減少兩個孩子間的爭執(zhí)和沖突?
如何管教,才能避免讓孩子感到家長不公正?
在小寶寶出生前和剛剛出生時,家長一定更多關(guān)照大寶的情緒。比如,多征求和尊重他的意見,在物品、活動的安排上,多考慮他的需求。得到家長這樣關(guān)照的孩子,不會感到自己的地位被小寶寶給取代了。這樣他才會安心做哥姐,他會把父母對他的關(guān)愛,傳遞給弟妹。
比較年幼的孩子,在爸媽有了小寶寶后,甚至?xí)诟鞣矫姹憩F(xiàn)得比自己年齡小半歲,就是有“退行”表現(xiàn)。他似乎也渴望當一回小嬰兒。這時,家長不要總是說:“你是大孩子了,你都是哥哥或姐姐了……”。對于3歲以下的孩子,我們一定要記得他的年齡,他真的仍然還是小幼兒,他的能力并不會因為有了另一個寶寶就一下子有怎樣的飛躍。與其總是說“你都是哥哥姐姐了”,不如我們把這句話做出來——做好上一條,當真給他哥哥或姐姐的地位和“特權(quán)”。
避免比較兩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我們要學(xué)會去欣賞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學(xué)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愛每個孩子。比如,平等不一定就是均等。我們給孩子的物品或活動安排,要有兩人一樣的,也要有兩人不同的。我們跟孩子,既有全家一起活動的時間,也有分別單獨共處的時間。切忌用一個孩子來教育另一個孩子。許多家長把這作為很便利的一個管教方式。但是,這樣做比較會鼓勵孩子間的對立競爭,而且,家長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他們倆都是獨特的個體,沒有可比性!有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家長總是夸獎子女中的一個,那么,另一個孩子往往會有意(有時是潛意識里故意)去做到與對方相反的一面——這成了他自我實現(xiàn)的一種方式,他要通過這個方式來找到自己獨特的定位。
教給每個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愛對方。中國古人說“兄道友,弟道恭”,意思就是,老大因為能力強,所以除了有“特權(quán)”和地位,還要對弟妹多承擔(dān)、多謙讓、多帶領(lǐng)呵護;排行小的孩子,除了受到大家更多的照顧,對哥哥姐姐,要多學(xué)習(xí)、多尊重。這樣,兩個孩子,是以不同的方式在尊重對方、愛對方。我們要讓孩子看到,每個孩子,都應(yīng)對手足心存敬意和謝意——他們的存在,讓孩子有了更多的親情陪伴、更多學(xué)習(xí)交往和解決問題以及提高情商的機會,有了更多美好的童年回憶!
對于孩子間的爭執(zhí)。手足間的每一次小沖突,都是你幫他們學(xué)習(xí)交往和解決問題的好機會。
怎樣做能增加兩個孩子間的手足情誼?我們可以用一些辦法,幫孩子增進手足情誼。比如,與其比較和競爭,不如多安排一些需要他倆合作的游戲或活動。讓他們多一些機會體驗只有他倆、沒有外人的時光。鼓勵他們多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來幫助對方。
兩個孩子,如何避免對某個孩子過于偏愛?
首先,偏愛或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對人的某種性格、特質(zhì),比另一種更加喜歡,這很自然。有專家曾專門為此提出父母和孩子的“匹配度”這個概念。就是說,父母和孩子在先天性格上匹配度高、比較一致的情況,那么父母會感覺教養(yǎng)孩子是很輕松愉快的事情,他們親子關(guān)系更容易好,他們在親子活動中會體驗到更多成就感和幸福。反之亦然。
那么對于有兩個孩子的家長來說,首先要認可這一點,不必回避。其次,在每天的具體教養(yǎng)中,注意對每個孩子有不同方式的關(guān)愛。
比如:對跟自己很近似的那個孩子,或許我們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肢體語言,就足以表達我們的親密和支持。對于跟自己匹配度不高的那個孩子,我們需要常常在腦子里給自己開給“小會”——提醒自己,接納包容孩子,而不是去強迫改變他。我們凡事不要太急于下判斷,而是先多觀察、分析,因為你的判斷很可能帶有過多你的偏見。
孩子的很多性格特點無所謂好壞。我們要多花點力氣,去學(xué)會欣賞孩子的獨特性。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關(guān)鍵在于,我們是否有能力欣賞孩子的閃光點。
孩子的這些特點,也是他的基因所決定,難以改變。如果改變了,那么他會很不快樂。
所以,我們要感謝你喜歡的孩子帶給你的輕松快樂,同樣,更要感謝跟你不太相同的那個孩子,教給我們接納與包容,感謝他給我們帶來的成長和新境界!
總 之 有了兩個孩子,我們有了一個更大的家庭,有了全新的生活狀態(tài)。我們的愛與資源,都不會被越分越少,因為一切都是無法這樣量化的。我們對家人和生活的熱愛,我們正向、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會給生活帶來新的資源、新的景象。 多年以后,當我們在某個瞬間,想起此刻的這些艱辛、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我們會笑著回憶這一切,會慶幸自己當初有這樣的勇敢和一往無前。我們也會感謝孩子們,謝謝他們把世界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