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鼻祖郭璞像
《葬書·原著》
在漢代八宅風水術(shù),遭到社會人士的的譴責,特別是王充《論衡》中《四諱篇》的批判而中的。至魏晉(公元220年-公元419年)時期這種乘星氣的八宅風水術(shù),便已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郭璞《葬書》乘生氣風水術(shù)。也是古代科學風水術(shù)的形成期。
郭璞為東晉時期杰出的文學家,訓詁學家。他是一位奇才。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顯著的地位。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八王之亂"爆發(fā)。公元306匈奴貴族劉淵作亂,公元317年晉元帝倉皇南渡,建立東晉。郭璞身逢其時,為元帝所重,任著作佐郎,后遷尚書郎。
稱郭璞曾受河東郭公《青囊經(jīng)》九卷,由是洞之五行、天文、卜筮之術(shù)、所占多奇驗,他集歷代中國風水之大成,廢除了八宅風水術(shù),承繼了《狐首經(jīng)》和《青囊經(jīng)》,撰寫了一部風水巨著《葬書》或稱為葬經(jīng),為后人留下不朽之作。奠定了中國風水--葬乘生氣的理論基礎(chǔ),受后世風水界的推崇,被尊稱為中國風水的鼻祖。郭璞《葬書》,被皇朝收為"禁中御函秘書",于皇宮內(nèi)使用。
郭璞《葬書·原著》說:"葬者(陰宅),藏也,乘生氣也。" 楊益風水的主旨就是乘生氣。
什么是生氣,《葬書·原著》說:"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又說:"生氣行乎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又說:"五土四備,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又云"土行氣行,物因以生。"
"五土四備",所謂五土,是古人把所有元素(包括沒有發(fā)現(xiàn)的在內(nèi)),歸納為金、木、水、火、土五類(五土),在時間上,是春夏秋冬四季恒有。在空間上,是東南西北四方(四備)普遍存在。
《葬書·原著》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因為水為生氣所生,故而有水即表明生氣旺盛。水源長流量大,與生氣的旺盛是成正比的。藏風,這里不是社會"風水"先生所謂的蔽風,而是收藏內(nèi)在生氣不噫噎而成風。即《藏書·原著》說的"外藏八風",使內(nèi)在生氣不從四面八方外噫。而"聚之使不散"。
內(nèi)氣《葬書·原著》說:"積止聚沖,陰和陽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土欲細而堅,潤而不澤,裁肪切玉,備具五色"……。
外氣《葬書·原著》說:"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勢如巨浪,重嶺疊嶂;勢如降龍,水繞云從。……"。"形如燕巢,形如側(cè)壘,形如覆釜,形如植冠……。"以及"以水為朱雀(堂氣即外氣)者,衰旺系乎形應(yīng),忌乎湍急。源于生氣,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澤于將衰,流于囚謝,以返不絕。法每一折,儲而后泄,洋洋悠悠,顧我欲留,其來無源,其去無流。"《玉尺經(jīng)》也說:"居于四維之地,或六秀之方,欲尖齊高聳,君子可以求官;低小方園,土庶亦應(yīng)致富。""沐浴本帶桃花,悠揚清沏,女反貞賢"……。外氣(堂氣)除重于"勢猛形昂,得水為上"外,尤重于形勢。
《葬書·原著》"外氣所以聚內(nèi)氣,過水所以止來龍。""外氣橫行,內(nèi)氣止生。""外無以聚內(nèi),氣散于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