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前后清氣上升,微風飄蕩,正是放風箏的最好季節(jié)。自古以來人們就希望通過放風箏來避邪,如今大家更是借放風箏表達對新春新年的祈盼。
風箏最早源于我國。據(jù)傳,第一只風箏是巧匠魯班受到鷂鷹盤旋的啟發(fā),“削竹為鵲,成而飛之”。最早的風箏稱為“鳶”。漢代時,我國發(fā)明了造紙術。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自此又出現(xiàn)了“紙鳶”一詞。據(jù)明人陳沂《詢芻錄》說,五代時‘‘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人作聲如箏”。從此才開始叫“風箏”。
放風箏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踏青時節(jié),一線在手,視風箏乘風高飛,隨風上下,飄忽不定,實是一大快事。在放風箏的過程中,由于要不停地跑動、牽線、控制,全身的肌肉關節(jié)都要參加活動。急緩相間,有張有弛,有利于放松鈕骨,活動肌肉?!独m(xù)博物志》中說:“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燕京歲時記》中還進一步闡明放風箏對眼睛有好處:“兒童放(風箏)之空中,最新清目?!边@是由于在放飛時,眼睛要一直盯著高空的風箏.遠眺作用可以調節(jié)眼肌功能,消除眼的疲勞,從而達到保護視力的目的。
一只大風箏升入云霄后拉力相當大,需要拿出全身力量方能駕馭。由此可發(fā)展臂力,強健腰背肌群和足脛關節(jié),對提高反應能力也大有益處。另外,趁春季鶯飛草長的大好時節(jié),忙里偷閑,到空氣新鮮的郊外放放風箏,沐浴在融融的春光里,精神抑郁一掃而光,對身心健康和慢性疾病的康復,都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