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景”指的是:太液秋風(fēng)、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史志》中有記載宋、元時期,最早見于金朝的《明昌遺事》中,所記名目叫'燕山八景'。在不同朝代略有變化。金代“燕京八景”是:太液秋風(fēng)、瓊島春陰、金臺(道陵)夕照、薊門飛雨、西山積雪、玉泉垂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到了元代,《一統(tǒng)志》所記載的'燕山八景'與金代的相比有兩處不同,即太液秋風(fēng)叫太液秋波;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
而明代的《宛署雜記》中叫'燕臺八景',其中有三處與金代的名稱不同,即太液秋風(fēng)叫太液睛波;瓊島春陰叫瓊島春云;西山積雪叫西山霽雪。
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親自更訂“燕京八景”名目,御定八景為:太液秋風(fēng)、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并在每一景點(diǎn)所在地立御碑座,正面是欽定的八景名稱,背面是七律詩一首。 自此,后代史料中多以乾隆欽定燕京八景景名為依據(jù)。
太液秋風(fēng):指的是太液池秋天景色,太液池就是現(xiàn)在的中海海,在中南海湖面的水云榭上,有乾隆皇帝親題:“太液秋風(fēng)”的石碑, 站在水云榭四望,北面是北海的大橋,背倚瓊島白塔,南面可越過寬闊的水面遙望瀛臺;東岸萬善殿、千圣殿是近景;西岸綠蔭叢中掩映著金碧輝煌的紫光閣;遠(yuǎn)處碧波千頃,近處荷花映日,景色十分宜人。
瓊島春陰:瓊島是北京的北海公園的湖心島,清乾隆十六年御題有石碑,刻乾隆御筆'瓊島春陰'四字,碑后為乾隆帝御制詩:'艮岳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跡感懷多。倚巖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樂志詎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當(dāng)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fā)浩歌。' 瓊?cè)A島是由開鑿湖泊的泥土堆積而成,島上遍植松柏,到處點(diǎn)綴太湖石。人入此景,如入廣寒仙境,云蒸霞蔚,瑞氣氤氳,松柏蒼翠,花木含苞,山石俏麗。瓊島春陰對于大地春回,萬物復(fù)蘇的生動紀(jì)實(shí)。
金臺夕照:又稱道陵夕照,位于北京東南現(xiàn)在金臺路,一說是位于朝外關(guān)東店南的苗家地 。在2002年初,這里修建金融中心時,曾出土“ 金臺夕照”石碑, 正面為乾隆行書“金臺夕照”四字,落款是“乾隆辛未初秋御筆”,下有兩方御印。碑頂、碑座刻有吉祥圖案,紋路清晰,只是邊沿四角和底座有鑿痕破損。碑陰為乾隆草書七言律詩一首:“九龍妙筆寫空蒙,疑似荒臺西或東。要在好賢傳已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詞賦鶩誰過客,博辯方盂任小童,遺跡明昌重校檢,辜然高望想流風(fēng)。”金臺路這里過去因?yàn)橐呀?jīng)遠(yuǎn)離北京城,顯得比較荒涼,但現(xiàn)在因?yàn)槌鞘袛U(kuò)建,已經(jīng)是車水馬龍,一片繁華景象,讓人頓感榮辱有日,興衰無常。
薊門煙樹:此景位于西直門北的元大都城墻遺址西段,元末明軍攻陷大都后,將元大都北側(cè)城墻南移五里,薊門煙樹所指一段城墻遂遭荒廢,在夯土城墻的遺址上樹木生長,在有霧氣籠罩的時候,景色朦朧而凄美,遂稱薊門煙樹。乾隆御書薊門煙樹碑位于北京服裝學(xué)院附近的元大都城墻遺址上。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歷史上王朝的興衰榮辱,更替無常,更會明白人世間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的道理。
西山晴雪:此景有乾隆御題的石碑,位于北京西郊的香山之上,每當(dāng)冬季漫天的大雪之后,遠(yuǎn)觀近賞,西山都仿佛是一個銀裝素裹的冷面美人,讓人目不轉(zhuǎn)睛,流連忘返。
玉泉趵突:北京京西的玉泉山,那可是享譽(yù)老北京,因?yàn)楸本┑叵滤乃|(zhì)不好,帶有苦澀和咸味,而玉泉山有個泉眼,流出的山泉清甜爽口,過去北京的達(dá)官顯貴,包括皇宮用水都從玉泉山運(yùn)進(jìn)北京,大家都說,玉泉山的泉水可以和濟(jì)南的趵突泉媲美,玉泉趵突因此得名,玉泉趵突這一景并非靠景色聞名,而是因水生輝。
盧溝曉月:此景位于北京京西盧溝橋,當(dāng)明月當(dāng)空時,銀色的月光灑在這座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古橋之上,讓人頓生天地之蒼茫,人生之短暫的感慨,畫面感天撼地,凄美至極。
居庸疊翠:此景位于京北君庸關(guān)八達(dá)嶺長城,登臺遠(yuǎn)眺,滿目青翠,極目凝望,那綿延萬里的長城,讓人頓感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的感慨,爬上長城的烽火臺,人人都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驕傲,似乎都從心里發(fā)出,將相本無種,男兒當(dāng)自強(qiáng)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