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當(dāng),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解釋】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大宗師開篇講知天知人,這是真知的。什么是天呢?天就是天然的大道,大道為萬物的宗旨,可以以大道為師。天之所為是什么呢?天有什么秘密呢?天地萬物,無非是大道的變現(xiàn)。大道賦予人自性本心,自性之中包含萬有。本心自性為人的真正主宰,為一身的君主。人為一個小宇宙,如果能夠知人,知人的自性本心,就能夠知天了。天人本來是合一的,如果能夠知人就能夠知天,如果知天就能夠知人。這樣就是知到了極點的。
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前面也講了,知天的所為,變現(xiàn)了天地萬物,賦予了人自性本心。人為萬物之靈,主要靠自性本心的之靈。知曉大道在于人身上,在于自性本心,秉承天性而有生,傷害自性而死。
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真人已經(jīng)知天,就可以知人的日常所思所想了。真人知世人所知曉的東西,無非是見聞覺知,無非是名利。世人所不知的是自性本心,是由于迷惑而不知的。世人正是由于不知自性本心,不知真正的主宰,所以就以自己所知的來養(yǎng)身。世人眼里只有物欲,追求物欲來養(yǎng)這個形骸,而不知去養(yǎng)真正的主人。
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舉世都昏迷于物欲之中而不自知,自性本心被傷害,不能保全天性終其天年。如果能夠僥幸不中道夭折已經(jīng)算不錯了的,更別提保全自性了。人一輩子下來,所知所聞不可以說不盛的,可是卻缺乏真知的。
雖然有患。雖然可以以所知來養(yǎng)所不知,但是還是有憂患的。因為如果不知道侍奉的君主是哪個,不知道養(yǎng)生真正的主人,也許就會養(yǎng)錯了的,也許會認賊作父了的。
夫知有所待而后當(dāng)。如果待到有真知了才能夠恰當(dāng),可是怎么知道那個就是真知呢?世人向來有妄念妄知,自以為已經(jīng)知曉,不知而以為知。不悟以為悟,這樣反而會傷害自性了的。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所等待的真知也未必可定的,放在面前都很難知曉真假的。陽明先生在貴州龍場悟道之后,就在四書五經(jīng)中找印證,都得到了圓滿的解釋,這個真知就是定的了。假如自認為得道了,可是看到古代的經(jīng)典,這里也覺得不通,那里也覺得懷疑,甚至覺得這些經(jīng)典都是假的,這不一定是真知了的。
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你怎么知道我說的天一定要離開人呢?妙道存在于人的日用之間,只是世人識得罷了。禪宗有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知一心可以知萬心,知一世可以知萬世。
所謂人之非天乎?怎么知道我所說的人一定是離開天的呢?也可以說人即使天,天即使人。宇宙是全息的,知人就可以知宇宙了的。心即是道,道即是心。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有了而真人而后才能有真知。這里說真人,難道未得道的人是假人不成?我們講天真無邪。我們的天性本心本來都是真的,而不是妄的。只是真心被物欲所遮蔽,就不是真人了。真人能夠知曉天人本來一體,天人本來合一。
這一小節(jié)是全篇立言的宗旨,關(guān)鍵就是一個知。
古人有講知這個字,為眾妙之門;知這個字,也是眾禍之門。只有證悟了,明心見性了以后,才能有真知。當(dāng)然明心見性也僅僅是見到大道的方向,見性起修罷了。但是明心見性也是了不起的,能夠有真知,能夠融會貫通經(jīng)典了,能夠做到一經(jīng)通所有經(jīng)通了。
有真知的人,才可以稱之為真人,可以以之為宗師了。然而末法時期,邪師橫行,如何找到真正的宗師呢?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不知而強裝以為知,反而會傷害自性,傷害別人的慧命了。這就是眾禍之門了。這也是舉世自以為聰明的通病了。
【原文】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dāng)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解釋】什么是真人呢?如果不是古圣先賢說起,可能萬世不知有真人,萬世不知有真心了。
古之真人,不逆寡。上古的真人是怎么樣的呢?下面形容真人,讓世人知曉真正的大宗師。上古真人不會去逆天做任何事情,而世人卻是顛倒眾生,也就是逆過來了的。
不雄成。上古真人不會自恃過高。雖然自己已經(jīng)是全德的高人,但是不會自恃己功。
不謩士。上古真人無心于名利,無心于世事,不會像謀士一樣去謀劃。
若然者,過而弗悔,當(dāng)而不自得也。上古的真人如此處世,逍遙游于大道之鄉(xiāng)。無心于世事,如果不小心偶然而犯錯,也不會放在心上,是無心而為之罷了。如果錯過了名利,也不會后悔了。如果沒有錯過,自己無心而做了恰當(dāng)?shù)氖虑?,有了功勞而不會?jù)為己有。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能登假于道也。真人如此處世,無欲則剛。登上高處而不會戰(zhàn)栗,不會害怕,即使被眾人推往高處也無恐懼。因為真人分毫無索取于百姓,所以無憂。入水火都不會受到傷害,這個只是形容的。名利如同水火,真人遠離物欲,所以不被水火所傷。真人能夠忘世若此,所以能夠登遐于道。
【原文】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解釋】古之真人,其寢不夢。上古真人是怎么樣的呢?睡覺是不會做夢的。財色名食睡這是人的五欲,睡眠也是人的欲望來的。對于高僧來說,打坐入定就可以了,不需要睡覺了。入定是最好的休息,真人是無夢的。有夢是睡眠很淺。夢由于妄想而生,真人不為外物而生私情,所以就不會有妄想,睡覺就沒有夢了。
其覺無憂。真人睡著的時候無夢。覺醒了以后也沒有什么好憂慮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何嘗不在大夢中呢?佛家有夢中說夢的典故。
其食不甘。真人以道自娛自樂了,能夠安貧樂道了,不會追求口腹之欲,不追求食物的甘美。
其息深深。一呼一吸之間稱之為息,對于常人來講,心浮氣躁,是很淺很短促的。而對于真人來講,綿綿不絕,其息深長。
真人之息以踵。真人的息似乎每次都能夠到達腳底心,形容其息之深。
眾人之息以喉。眾人的息只是到了喉嚨那里,心浮氣躁是很粗淺的。對于擅長歌唱的人,需要用丹田之氣來發(fā)聲,才可以發(fā)出美妙的聲音。而常人的聲音只是在喉嚨,在嗓子那里。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向嬰兒學(xué)習(xí)歌唱,學(xué)習(xí)用丹田之氣發(fā)聲。遠古時期,我們的人類先祖在打獵的時候,互相在呼喊的時候,都是用的丹田之氣。隨著語言的誕生,發(fā)音比較復(fù)雜,就停留在嗓子那里了。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眾人心浮氣躁,說話也是躁動不安,容易覺得委屈,不服氣。說話好像都不過腦子那樣的,直接從喉嚨那里就吐出來了,這是無根的言語。嗌為咽喉;哇為吐。
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世人像這樣粗淺,這都是由于物欲太過于深了,不能知曉天機的。由于物欲遮蔽了自性,全然不知有天然的自性的。世人都墮入了妄知,很難有真知,而不能成為真人。
【原文】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fù)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解釋】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上古的真人,已經(jīng)與大道冥而為一。證悟了生本不生,所以生也不會有喜悅;證悟了死本來并無死,所以就無厭惡死去了。生死本來是一不是二,正如月亮無圓無缺。
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出入其實是生死兩個字。老子有講出生入死。出生而不會感到欣喜,也不會貪生;入死就死也不會抗拒,不會厭惡。距,這個詞很形象,就是用爪抓住不肯入。
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翛然,這個是仙鶴起飛,拍打羽毛而產(chǎn)生的聲音。真人如同仙鶴一樣,出世入世已經(jīng)來去自由了,在生死之中也是來去自由了。自由的來,而自由的去,如同仙鶴那樣自由自在,如此而已。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前面出對應(yīng)于生,也對應(yīng)開始,真人已經(jīng)證悟生本來不生,不忘記初心,也就是每個人本有的本心;也不追求有個什么終究的結(jié)果,只要回歸本然就可以了。追求成佛作祖的結(jié)果,這也是一種欲望來的,也要去掉的。
受而喜之,忘而復(fù)之。真人受形而得到人身而喜悅。佛法有講:人身難得,如同盲龜浮木。這個人身能夠得到,真是極其稀有的。佛經(jīng)里面打了個比方,茫茫無邊的大海上有個木頭,中間有個孔。有個海龜,一百年才浮起來一次,這個烏龜剛好鉆到這個孔里,這樣的機會是極其渺茫的。我們受形有這個身體就是如此的幸運的。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身體,珍惜這個生命。這個身體也是我們修行解脫的基礎(chǔ)來的。雖然身處于世上,可是忘卻了世間的煩惱,念念恢復(fù)本心。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不有心刻意去求道,如果有心求道求也求不來,就是捐棄道了。不人為刻意去造作修為,所以說不以人助天,這樣就可以稱之為真人了。
【原文】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
【解釋】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真人如此逍遙游于世間,入世出世很自在,容貌自然與眾不同。雖然圣人能過做到和光同塵,但是掩飾不了內(nèi)心的光芒。真人有志于道,是極其堅定的,外在的物欲無法動搖的。真人的容貌寂然,內(nèi)在心如止水,湛藍而外表看起來很清靜。真人很樸素的樣子,但是看起來又很廣大寬容,絲毫沒有一絲拘束的感覺。莊子這里教我們怎么認大宗師,怎么認真正的真人。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也教我們怎么認得道的人,如同冬天過冰凍的河面,如履薄冰;如同到別人家去做客一樣,似乎很謹小慎微的樣子。
凄然似秋。真人的面容似乎冰冷,沒有一絲人的私情,如同秋天那樣肅殺。真人以百姓為芻狗了,把天地萬物看成一體了。世人都與真人如同手足一般。真人并非無情,而是無私情,有的是慈悲的大愛。
暖然似春。遠遠看去似乎冰冷的樣子,可是很容易去親近,似乎如沐春風(fēng)一樣,很溫暖,令人覺得可親可愛。
喜怒通乎四時。真人已經(jīng)回歸到了喜怒哀樂未發(fā)之前的中。在日用之間也可以發(fā)出來,但是發(fā)出來必定是中和的,適度的。喜怒如同春夏秋冬四時一樣,并不是喜怒無常的。該喜則喜,該怒則怒,但是不會添加一絲的好惡。孔子的兒子去世的時候,他也有哀傷,但是哀傷是有度的。子夏的兒子去世的時候,眼睛都哭瞎了,孔子就說不應(yīng)該如此。這是喜怒不能合乎四時了。
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真人待人接物,喜怒之情很適宜,而世人不知道真人無喜無怒,不能知曉真人那個未發(fā)之中的狀態(tài)。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所以說圣人雖然對別國去用兵,把別人的國家給滅亡了,可是并不會失去民心。圣人本來無心去征服他國,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罷了。周文王在世的時候被商紂王囚禁,自己的兒子也被殺害了。但是他未曾發(fā)兵滅掉商紂王。周武王繼位以后,在孟津觀兵,雖然當(dāng)時有八百諸侯響應(yīng),但是還是退兵了。雖然武王滅掉了商朝,但是卻不失去民心。
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圣人雖然恩澤萬世,可是卻無意刻意去愛人?!兜赖陆?jīng)》中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真人給予世人的是大愛,不會刻意的偏愛。
【原文】故樂通物,非圣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務(wù)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jì)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解釋】故樂通物,非圣人也。所以說,如果只是通達于人情物理,這樣還不是圣人的,圣人還要有更高的境界的。
有親,非仁也。如果有心私愛,這樣并非仁愛的。大仁是不仁的,是不刻意為仁的。賊莫大于有心去做一些善事,去修道德籠絡(luò)人心的。
天時,非賢也。不管是不是天時,都要為世人做點事情的。如果只是由于時勢比較亂,而不為世人做些事情,這個并非真正的賢德的人??磥砬f子并非完全的避世的。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莊子前面說不管是不是天時都要出來為百姓做事。但是并不是鼓勵不通利害關(guān)系,率性的去亂作為。如果意氣用事,不能明哲保身,這個并非君子的。
行名失己,非士也。如果只是虛偽的去行事,為了虛名而忘掉了自己,把自己性命置之度外,這樣并非真正的賢士。為了虛名而不能通曉利害關(guān)系。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如果為了虛名而失去自己的性命,如此就不是知真了,并非由真知了。不知道哪個是實,哪個是名,這個是舍本逐末的。這個是見役于物,而并非是役人的。也就是說人被物所奴役,而不是人去駕馭物的。
若狐不偕、務(wù)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馀、紀(jì)他、申徒狄。莊子所列舉這些賢德的人,都不能有真知,都并非真人的。狐不偕為堯帝時候的隱士,堯要讓位給他,他不肯接受,投河而死;伯夷、叔齊這兩位比較有名了,很有志氣,不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首陽山上了;箕子的名字就叫胥馀,是商紂王的叔父來的,被分封去治理古朝鮮;伊尹輔佐商湯滅了夏桀,要把位置讓給務(wù)光這位隱士,他就投水自盡了;紀(jì)他恐怕也要讓位給他,結(jié)果也投河自盡了;申徒狄也是隱士,也投河自盡了。這些人為了美名而不珍惜性命,跳河的跳河,餓死的餓死,難怪莊子會罵他們了。
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這些人都是被虛名所奴役,去做了不該做的事情,為了虛名而殉難了,這個跟真正的圣人相差甚遠了。這些人不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去該去的地方,該做的事情就是去修道而進入逍遙之鄉(xiāng)。
【原文】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
【解釋】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前面莊子有點出了伯夷叔齊等的不足,這里講真正的真人是怎么樣的,這是真正的大宗師,有個對比就很清楚了。上古的真人,是很講仁義的,而又不會結(jié)成朋黨。前面伯夷叔齊講仁義而失去性命,這個是過了的。既然是真人,已經(jīng)得道出世了,但是可以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情。講仁義,有愛天地萬物的心。上古的真人永遠都不會自滿,正是由于心虛到了極點的。真正要做到虛心可不簡單的,只有心空下來才能裝新的東西。正是由于虛心,似乎不承受一絲一毫物欲,更別提說結(jié)黨營私了。
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雖然不隨便跟別人成群結(jié)隊的,似乎很孤傲,外表看起來似乎方而有棱角,但是內(nèi)方外圓的。這些棱角并非堅執(zhí)不化的,可以隨緣去教化世人的。雖然其心虛空,但是還是如同蓮花開放那樣,是盛開的,并不是完全出世的,還是有所為的;雖然有所為,但是并不以華美為尚。
邴邴乎其似喜乎。真人和顏悅色,似乎有喜事,但是并沒有真正的喜怒。真人只是隨喜世人罷了,看到世人能夠安居樂業(yè),能夠在道業(yè)有所進步就會隨喜的。真人所處是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要說真人的喜事,是充滿法喜的。
崔乎其不得已乎。真人并不是前面所說的,那么有棱角不可以接近的。真人謙下待人接物,其實是不得不去愛世人罷了。真人把百姓看成芻狗,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不得不去愛罷了。
滀乎進我色也。真人在心中積德,如同積水成淵。內(nèi)心有盛德,自然就會逐漸在顏面上見到。正所謂相由心生。
與乎止我德也。世人和真人相處,久久都不舍得離去。前面莊子講有好些身體殘疾而相貌的賢德的人,世人都很愿意接近的?!洞髮W(xué)》中講止于至善。百姓止于圣王居住的都城,圍繞在周圍。小黃鳥止步于小山丘,難道人還不如小鳥嗎?
厲乎其似世乎。真人的顏面雖然可以看到盛德,富有慈愛,但是卻很有威嚴。嚴整而不可侵犯,似乎世人所說的莊重。
謷乎其未可制也。真人雖然很有威嚴,但是并不是完全刻板那樣的,并不是被禮法強制約束的。似乎心逍遙游于禮法指外了,似乎不可以用禮法去拘束他了??鬃拥搅似呤涂梢宰龅綇男乃挥饩?。
連乎其似好閉也。真人很莊重,也很注重收攝撿束,注重約束自己,做到慎獨。似乎很好封閉自己似的,其實沒有什么好閉藏的。盛德隨時施于世人的。
悗乎忘其言也。真人對人謙下,能夠俯下身段對待世人,以身去教化天下而似乎忘記了用言語去教化。月亮何時有誰用言語去叫它怎么做呢?在不停的環(huán)繞地球運轉(zhuǎn),不停的照耀著地球。
以刑為體。刑為不留私心。真人不留一絲私心于自心。以此真心為體。
以禮為翼。真人雖然忘卻禮法,不受禮法拘束,但是并不是不遵循禮法的,以禮法為輔翼,行于世間。
以知為時。真人能夠知到天時到了沒有,以此為依據(jù)來行止。劉伯溫在元朝不得其時,歸養(yǎng)青田老家,著《郁離子》流傳后世。
以德為循。以道德為依循來待人接物。道德為自律,禮法為他律。對于治國而言,要依循德治,也要以禮法為輔翼。德治和法治互為陰陽。
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為什么說以刑為體呢?綽為有余的意思。也就是說殺盡所有的私欲,一絲私欲都不留。
以禮為翼者,所以行世也。為什么說以禮為翼呢?真人逍遙游于世,但是不可以出離禮法之外。
以知為時者,不得已于事也。為什么說以知為時呢?真人待時而動,不得已而應(yīng)物罷了。物來則應(yīng),物去不留。
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于丘也。為什么說以德為循呢?還是要以德來接引世人,引導(dǎo)有緣世人上進于道。這里打個比方,就好像是有腳的人,也就是有識之士,引導(dǎo)到山丘的高處。道在上,而器世界在下。莊子從始至終都在引導(dǎo)我們的,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
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而世人以為真人是真正的勤于修行的人。不僅僅是自己上進于道,爬到山丘的高處,還要引導(dǎo)有識之士行至高處。這個是真正的勤行者。
這一節(jié)形容真人虛心而逍遙由于世間的樣子。雖說是超然于世外,以出世的真心入世,但是未嘗任意逾越世間的禮法。
【原文】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解釋】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不管是好之還是不惡之,也都是歸于一的。前面講真人有這么多的外在表現(xiàn),好像是很復(fù)雜,可是都是歸于一的,都是歸于一個真心罷了。好惡、善惡互為陰陽,可是本來都是歸于一的。喜怒互為陰陽,本來都是歸于一,歸于中的。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莊子怕說不清楚這個一的事情,特地再講一也是一,不一也是一。一和不一互為陰陽?!兜赖陆?jīng)》中第二章就開始講有無、高下了,這是相通的。
其一與天為徒。如果能夠歸于一,歸于道,也就與上天合德了。佛家有一個一指禪,其中也是把這個一的秘密給講清楚。凈土宗一心念佛,通過一個佛號,進入靜定,就可以做到天人合一。
其不一與人為徒。有了分別心,這個就是不一了,不一就是凡人了。大家知道亞當(dāng)和夏娃吃的禁果的果樹名字叫什么呢?是知善惡樹。正是由于吃了禁果,就有了善惡的分別心,沒有吃之前是沒有的,是善惡不分為一的。吃了就是不一的了,被逐出伊甸園與人為伍了。
天與人不相勝也,此之謂真人。如果是超然絕俗,單純?nèi)デ箪o而不入世,就說是以天勝人。如此單純求靜枯坐,這個也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是終日追求名利,單純?nèi)ト胧?,就是以人勝天,也就是以人欲勝天德。如果能夠天人合一,融為一體,就互不相勝了,如此才能稱之為真人。
【原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解釋】死生,命也。前面講到一和不一都是歸于一的,這里莊子直接指出來,把生死問題給說清楚。生死問題是古往今來第一大問題,這也是最苦的事情,如果能夠解脫了,也就能夠逍遙游了。我們平時講生死由命,就是說生死是由生命本源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兩面罷了。光的實相表現(xiàn)出了波動性和粒子性的兩面,生命的實相表現(xiàn)出了生和死的兩面。可是光的實相是什么呢?并非只有這兩種相的。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有死生,如同時間有夜晚和白天。本來沒有夜晚和白天,只是由于日月輪回,我們的眼睛接收到光波或者不接收到才有的。時間也是不存在的,只是人類認知的錯覺罷了。時間和觀測者離不開,所以相對論中如果加快速度,時間就會變慢。人形雖然有生死,可是真性常然不變的,這個是歸于上天的,這是天性賦予人的自性;時間雖然有夜晚和白天,可是跳出地球就沒有白天和夜晚一說了。
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對于人形的這個生死,人是有所不能控制的,這也都是由于物所決定的??墒钦嫘允菬o生無死的,這個就不是物所能主宰的了。真性是人人都有的,這是所謂真宰、天君。這是需要修道而后才能知的。
彼特以天為父。人人都是受上天賦予的真性而有這個形體,有這個臭皮囊。天性賦予人自性,自性當(dāng)中具備一切,所以說以天為父。
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而此有血有肉的假身,有賴于上天之父。我們尚且知道去愛惜這個臭皮囊,還不知道去愛上天嗎?子必定要孝順而尊父。更何況天君賦予人自性,自性卓然而不屬于形骸,哪有不去保養(yǎng)的呢?
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這句和前句對稱,句子很美。世人知邦國有君主,知道君主必定是超乎自己的,自己必定要去侍奉盡忠的。
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對于君主世人都愿意以死去盡忠,更何況我們身體這個主宰呢,這個天君呢?世人不知自身真正的主宰,而忘卻了去侍奉它、為它盡忠,這個可以說是不明智到了極點的。莊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懇切之情溢于言表,我們讀到這里還不能有所感悟,修行進道真的不能稱為丈夫了。
真性在我,而不會被生死所牽引,這個是真常之性??墒鞘廊藞?zhí)迷不悟,追求物欲而傷了自性,這個是愚昧到了極點了的。
【原文】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解釋】泉水干涸了,許多魚都一起處在干涸的陸地上了,只好用濕氣來互相濕潤身體,只好吐出泡沫來濡潤互相的身體??墒囚~兒這樣,還不如把江湖給忘掉的,完全適應(yīng)陸地生活的。莊子這句話寫的好美。
《道德經(jīng)》中有講: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道德和仁義也是歸于一的。道德就好像是江河湖海;而仁義就好像是濕沫。魚兒失去水,就如同人失去道德。與其崇尚仁義,就好像是相濡以沫,還不如相忘于江湖。忘卻了仁義,可以逍遙游于大道之鄉(xiāng)。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若兩忘而化其道。與其去贊譽堯帝的賢德,而去非議批判夏桀的暴政,還不如把贊譽和非議都忘卻,使得無譽無非。這里是呼應(yīng)前面的,也就是把一和不一都歸于一,善惡都兩忘,而與大道合一,這個才能稱之為真知的。如此才是真人,如此才是大宗師。
【原文】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故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而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解釋】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前面講生死問題,這里還繼續(xù)講。大塊是指天地。天地賦予我形體,勞碌一輩子都是為了生計,要到老了才能夠得到清閑,以死來讓勞碌了一輩子的人得到安息。實際上并無生死這回事,生死都是歸于一的。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所以說如果知曉生老死,知曉生死本來是歸于一的,那么就能夠善于對待生,也能夠安然對待死。這可以說是到了知的極致了的。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把船藏到溝壑里面,把山藏在河澤之中,這樣就牢固了吧,這樣就放心了吧。船不會被大風(fēng)吹翻了,把山放在河澤之中就不會擔(dān)心被愚公這樣的人給搬走了的。把天真自性藏于有形的身體,如同藏船在溝壑;把有形的身體藏于天地之間,如同藏山于河澤。這樣夠牢固了嗎?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然而造化是無常的,即使把船放在溝壑之中,把山放在河澤之中,山崩地裂的時候也是不牢固的。造化在秘密移動的時候,而常人不能發(fā)覺,如同夜半有力的人,背著走動,而不知天機的愚昧的人是不能知曉的。自性會不會受影響呢?其實這個有力者并非一下子有個蠻力,而是綿綿密密的持續(xù)去用力的,使得我們都沒有能夠察覺的。我們笑話蠶作繭自縛,不斷地吐絲把自己給束縛住了。我們?nèi)撕螄L不是呢?我們所說,所做,所想,都是在吐出綿綿密密的業(yè)絲來把自己束縛住了。這個大力就是業(yè)力,并非其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使得世人在生死輪回之中承受痛苦而不自知。
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把小的東西藏在大的東西里面,這個是很合適的,可是還不免逃遁掉,也就是不免于有變化。刻意去藏去抓都抓不住,刻意去藏住自己的性命,還是不免有生死。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此身看似有生死,可是與天地萬物都是歸于一的,歸于大道的。把此身藏于大道,回歸于大道,就不會有所遁失了。所以說藏天下于天下,就不會有所遁失了,這個是天地萬物普遍的至理來的。只有藏有形于形而上,如此才可以長久。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造化生成萬事萬物,千變?nèi)f化,而人只是萬物之一罷了。而人得到人身的形體之后,人不知大道,就很欣喜。
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耶。像人的形體形成那樣,造化無有窮盡,不僅僅造出了人,還有天地萬物。像人有形體就高興,萬物每一個有形體就高興。豬得到身體就高興,沒高興多久就被人吃了。人得到身體就高興,可是有無盡的痛苦和煩惱。如果這樣都是樂事,那樂事豈不是不可勝計了嗎?
故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所以說圣人超然生死,萬物之中都存有大道的行跡,萬物都無所遁失。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一件事物之中都有大道,又有什么好遺失的呢?
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真人不管是壽是夭,不管是短命還是長壽都是安然接受的;能夠超越生死,善始善終。世人應(yīng)當(dāng)效法真人去對待生死的。
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大道為萬物的根宗,所以說萬物所系為大道。萬化歸于一化。大道為天地萬物的大宗來的,圣人把大道宗而為師。
【原文】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解釋】夫道,有情有信。莊子在這里傳道了,要把道給講清楚。大道并非完全無情,沒有的是私情,有的是大情,有的是大愛。大道有信,可以進行驗證的,并不是不可信的。
無為無形。大道是無為的。佛說顛倒眾生。一切似乎都是從鏡子中看事物,都是反著的。大道無為是最大的有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大道是無形的,超乎名相的。
可傳而不可受。莊子把道給講得很明白了。大道是可以傳的,可以以心印心的。心心相印這個詞也是從佛教里面來的。當(dāng)然莊子生活的年代還沒有遇見佛經(jīng),能夠悟道至此,真是了不起。大道不可以像有形的事物那樣去接受,只能傳佛心印。有些寺廟里面寫“傳佛心印”就是這個道理。
可得而不可見。我們可以說得道,但是不可以看見有形的大道。由于大道是無形的。我們當(dāng)然也可以說見道,并不是真的可以看見,而是明心見性,看見心中的亮光了。如果能夠見道,就可以知曉萬物之中都有大道的行跡了,都可以感受得到,但是并不能實實在在看見一個叫大道的東西。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這個大道,自己本來就有的,自己本來也有這個慧根的。并不是老師可以給你什么,只是教給你修行的方式罷了,還是得自己去修行的。大道賦予每個人本心自性。宇宙是全息的,所以在每個人的本心自性當(dāng)中都具足一切。在沒有天地之前,這個大道已經(jīng)有了的。自古以來都是存在的。也許我們會有個疑問了,沒有人類之前存在大道嗎?答案是也是存在的。只是沒有人類,我們就無法觀察大道罷了。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這個道如同鬼神一樣變化不測,可以生天生地,可以生萬物。現(xiàn)在科學(xué)研究越來越接近實相了。萬物都是由光子構(gòu)成的,光子由光陰子和光陽子構(gòu)成。光子靜止質(zhì)量為零,如此一來宇宙靜止質(zhì)量為零。然而宇宙會靜止嗎?不會靜止的,除非心靜止。心有可能會靜止嗎?會的,心處于靜定就是靜止了。心動賦予光子質(zhì)量,賦予萬物質(zhì)量。所以說萬法唯心造。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太極生兩儀。在太極之前還有個大道。大道并不是絕對的無,也不是絕對的有。雖然說形而上是道,但是并不會高高在上的,不接地氣的。大道在萬物之中都有行跡的。
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六極為六合,也就是東南西北上下。六極這個是講有形的器世界。形而上和形而下二者可以歸于一。雖然往下到器世界,但是并不會深不見底,而在萬物之中都可以看見大道的行跡。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大道先天地而生,可是會稱之為久。佛經(jīng)當(dāng)中經(jīng)常說一時。時間只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錯覺罷了。當(dāng)下即是永恒?!督饎偨?jīng)》中講,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當(dāng)下一刻,稍縱即逝,抓也抓不住。西方有飛矢不動的悖論。東方有風(fēng)動幡動的公案。動也只是人類認知的錯覺罷了,切分成一個個極小的時間片段,特別是到達普朗克時間,就無所謂動了。連動都是虛妄,何談速度呢?速度也是不存在的。更別提有超光速了。速度為距離除于時間,時間是虛妄,速度也必定是虛妄的。
長于上古而不為老。此道在上古之前已經(jīng)有了,雖然久遠,可是卻絲毫不老。天道賦予人自性本心,在自性本心中就可以見道。人有形的形體會衰老,可是本心自性是不老的。
【原文】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勘壞得之,以襲昆侖;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云天。
【解釋】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豨韋氏是遠古的帝王名字,他得道了以后,依天地之道治理百姓。
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伏羲氏出來的時候,他也得道了,那個時候還沒有文字,就畫了八卦。八卦是宇宙的模型來的。氣母是生萬物之本。襲氣母,類似于老子求食于母。天地有節(jié)氣,天地也有氣數(shù)。邦國也有氣數(shù)。人身也有氣數(shù)。人靠一口氣而生,所以伏羲氏向天地取氣。
維斗得之,終古不忒。北斗星為天的樞機,其中有一顆星名字為天樞,古人起的名字都有很深的含義。北斗契合于道,終古都是那樣組成一個斗形。七星不用刻意去命令,就會自然的運行在一起。
日月得之,終古不息。日月契合于道,終古運行不已,運行不怠。萬物都沒有無限制的自由。日月地球也都是有限制的,只是無為無形的限制??茖W(xué)家稱有萬有引力吸引。限制和自由互為陰陽。如果沒有限制就沒有自由。沒有自由就沒有限制。
堪壞得之,以襲昆侖??皦膫髡f是昆侖山之神,人面獸形。由于得道了,而可以承襲昆侖山。
馮夷得之,以游大川。馮夷傳說為黃河之神,為河伯,他得道了,可以神游黃河。
肩吾得之,以處太山。肩吾傳說為泰山之神,他得道了,可以掌管泰山。
黃帝得之,以游云天。軒轅黃帝得道了,可以飛天為仙。黃帝曾經(jīng)向廣成子求道。黃帝留下有《黃帝內(nèi)經(jīng)》,這部醫(yī)書可以說是人類醫(yī)學(xué)最高經(jīng)典,不管是中醫(yī)還是西醫(yī)都應(yīng)當(dāng)以之為宗旨。
【原文】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
【解釋】顓頊得之,以處玄宮。顓頊為黃帝的孫子,為五帝之一。顓頊得道了,被人稱為北帝,在佛山有專門供奉北帝的祖廟。顓頊掌管北方之地,北方之色為玄,在五行中屬水。玄色就是黑色,顓頊以水德為帝。顓頊居住在北海之內(nèi)的玄宮,此山為黑水發(fā)源之地。
禺強得之,立乎北極。禺強為北海之神,他是得道高人。在《山海經(jīng)》中有講,他是人面鳥形的。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西王母,也就是王母娘娘。據(jù)說黃帝當(dāng)年大戰(zhàn)蚩尤的時候,王母娘娘令九天玄女傳兵法給黃帝而獲勝。王母娘娘據(jù)說生活在昆侖河源頭的黑海附近,這個黑海被稱之為瑤池。王母娘娘的宮殿在少廣山中。
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大道無始無終,所以說不知其開始,不知其終點。由于日月輪回而有了白晝黑夜,時間實際上也是虛妄的,不存在的。這兩句是總結(jié)上面的文章的,列位神人和圣人主持天地日月星辰,主持山川河流,也都是秉持于大道,莫知其始終。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彭祖是古代很著名的長壽的神仙來的。彭祖是顓頊的孫子,也是黃帝的后裔的。彭祖的壽命很長,據(jù)說有八百歲,生活的年代上至虞舜,下及春秋五霸。
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傅說為商代有名的賢相,輔佐殷高宗武丁。傅說原本是個囚犯。殷高宗做夢夢到圣人,就把頭像畫下來,到處尋訪,就找到了傅說。高宗拜他為相國,如此就統(tǒng)治天下了。他是賢德相國,于是國家大治。傅說為得道了,才可以做得這么好。據(jù)說傅說死后,成為傅說一星。這個星統(tǒng)御東維、箕、尾幾星,列于星辰之間。
這里所說的似乎都是神話故事,可是正信的人要注意了,也都是真有其人的,這些人都是大宗師來的。而且這些人都是由凡而入圣的,由于得道了而位列仙班的。
【原文】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蹦喜涌唬骸暗揽傻脤W(xué)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無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無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后成者也?!?/span>
【解釋】南伯子葵問女偊道:“你歲數(shù)已經(jīng)很大了,可是看起來卻如同嬰兒那樣氣色很好,這是為什么呢?”南伯子葵和女偊都是虛構(gòu)出來的人物來的,設(shè)一問一答,托莊子想說的事情。《道德經(jīng)》中也說,專氣致柔,能否如同嬰兒呢?
女偊回答道:“我已經(jīng)得道了的?!鼻f子這個是在引人去學(xué)道的。做什么事情要有好處才能吸引世人。學(xué)道有這么大的好處,當(dāng)然會吸引人了。
南伯子葵又問道:“道難道可以學(xué)的嗎?”他聽說女偊說的是聞道。她是聞道而得道的吧??鬃诱f:朝聞道,夕死可矣。這里的聞道應(yīng)該也是由于聽高人講道而得道吧,不僅僅是聽別人傳道。
女偊回答道:“不!”女偊聽這么一問,感嘆道難用語言去說明。也難怪佛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之后,感嘆我法妙難思。
女偊又說道:“不可以!”對于傳道的人來說很難用言語去說明白,并不是說傳道的人不夠水平,而是世人無法理解的。這里感嘆道并不是那么容易學(xué)的,適合的人才可以學(xué)的。黃石公把《素書》傳給了張良,也是反復(fù)試探才傳的。張良沒有遇見合適的人,就帶進了墳?zāi)埂?/span>
女偊又說道:“你不是適合學(xué)道的人?!蹦喜涌犃耸欠駮茈y過呢?女偊這么說是有道理的。如果根器不適合,不適合跟他講道,還容易被誤解。當(dāng)然并不是否認他不能夠去學(xué)道,只要虔誠的去去惡從善,這個就是為學(xué)道打好了基礎(chǔ)。機緣一到,還是可以學(xué)道的。
女偊又說道:“你知道的,那個卜梁倚雖然有圣人之才,有很好的根器,可是卻無圣人之道,無圣人傳道給他也是徒勞的?!辈⒉皇歉骱镁涂梢缘模€需要遇見圣人傳道給他的。當(dāng)然也許會有人根器相當(dāng)可以,遇見合適的機緣而自己覺悟的。這個也是相當(dāng)難的。
女偊又說道:“我雖然有圣人之道,已經(jīng)得道了,可是很難遇見圣人之才,沒有遇見合適的人,我也無法傳給他的?!?/span>
女偊又說道:“我想要傳道給他,難道用不了多少工夫就可以變?yōu)槭ト肆藛??”修道可是沒有那么容易的,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的。當(dāng)然修道是件快樂的事,但是非得要去做功夫不可的。陽明先生根器非常了得,被貶到了貴州龍場那個地方,呆了三年時間,在三十九歲那一年才得道的。如此看來,還是不容易的。
女偊又說道:“并不是那么容易學(xué)到的,當(dāng)然以圣人之道去傳給具備圣人根器的人,相對來說要容易得多?!备骱臀蛐允窍喈?dāng)重要的,而學(xué)道的人也要有志向去求道。
女偊又說道:“我并不是和盤托出的,而是有保留的告訴他,根據(jù)他當(dāng)前的接受告訴他。他做了三天的功夫之后,就有了出離心了,已經(jīng)想遠離天下的是非了。”
女偊又說道:“他已經(jīng)忘掉天下是非以后,我又有所保留,針對性的告訴他,他做了七天的功夫之后,就能夠把身邊的人事忘卻了。”由易到難次第做功夫,天下是非離自己遠些,畢竟那些事情都是別人的事,相對來說容易忘卻;身邊人事縈繞自身左右,相對來說難一些。
女偊又說道:“已經(jīng)忘掉身邊的人事之后,我又有所保留地教他,做了九天的功夫之后,就忘掉了自身了。”
女偊又說道:“已經(jīng)忘掉了自身了之后,忽然頓悟了,如同夢醒了一樣,所以說內(nèi)心明徹了?!?/span>
女偊又說道:“內(nèi)心明徹之后,就能夠見到真性了,這個孤獨的自性不屬于形骸,所以稱之為獨?!?/span>
女偊又說道:“如果能夠見到真如自性,就無古今了,當(dāng)下一刻即是永恒了?!惫沤袷菚r間,時間本來是虛妄的,只是人類認知的錯覺罷了。
女偊又說道:“如果能夠超越古今,就可以入于不生不死之地了。”如此就可以超越生死了。本來無生無死,生死只是人類認知的錯覺罷了。月亮本來無盈無缺,盈缺只是認知的錯覺罷了。
女偊又說道:“即使說殺生了,雖然形骸消亡了,可是真如自性獨存的。”這個生身,臭皮囊,是有形的一個負累來的。正是有形體,所以有煩惱。自性本真,超越于形骸之外。外物的拖累也就全部消去了。所以說,生身雖被歲月所殺,可是自性獨存,所以說不死。
女偊又說道:“前面講殺生,這里講生生。雖然這個生身被歲月所殺,可是真如自性不死。滋養(yǎng)的這個生身,本來是不生的,如此就不會有死了。月亮本來就無缺的,也就無盈。”這個生身只是因緣聚合在一起的罷了,哪里是自己呢?無非是各種物質(zhì)組成,各種分子原子構(gòu)成的罷了。
女偊又說道:“真如自性不再被物所轉(zhuǎn),而是可以轉(zhuǎn)物了。真如自性是不將不迎的。自性本心如同明鏡一樣,物來則應(yīng),物去不留的?!蔽飦硪膊桓吲d,物去也不悲傷。我們打坐修行入定也是如此,不將不迎,念頭來了也不刻意壓制,念頭去了我們也不歡喜。任由花開花落云卷云舒。
女偊又說道:“此真如自性是無毀無成的,無死無生的?!蔽覀兛吹竭@個肉身毀了就傷心難過,看到成了人身就歡喜,其實真如自性是無毀無成的。
女偊又說道:“如果能夠徹悟了無毀無成、不將不迎、無生無死,就能夠把一和不一都歸于一了。如此塵勞紛亂,可是真如自性,本心卻可以歸于寧靜。學(xué)道的人,都是從逆境中學(xué)到的,修學(xué)到了一切境界不動其心,寧定湛然,如此就可以稱之為攖寧。”
女偊又說道:“攖寧,是要從刻苦的境界中做出來的,所以說要先攖而后成就的。”反觀古往今來許多得道的高人,無不經(jīng)歷一番痛苦而覺醒。清代乾隆御醫(yī)黃元御,由于被庸醫(yī)所耽誤,差點雙目失明,只留下了一只眼睛。從此他發(fā)奮研讀各種《傷寒論》注解,一天夜里突然頓悟而通中醫(yī)。莊子已經(jīng)是得道高人了,也是經(jīng)歷一番刻苦功夫而得來的。
【原文】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于謳,于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span>
【解釋】南伯子葵聽了以后,就問道:“你講的這個道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哪里聽來的呢?”這里是問聞道的源頭。
女偊回答道:“我一開始是從副墨之子那里聽聞來的?!备蹦傅氖俏淖?,也就是說從文字中得來。文以載道,但是文字并不能等于道,文字只能說是指月的手指罷了。莊子似乎講的都是從得道高人那里一代代地得來,但是名字之中有寓意的。
女偊又說道:“副墨之子又從洛誦之孫那里得來?!甭逭b也就是誦習(xí)。也就是說,通過長久誦習(xí)文字,慢慢的時間久了,就得道了。蘇秦當(dāng)年頭懸梁錐刺股,誦習(xí)的就是載道的經(jīng)典《陰符經(jīng)》,從而有所悟。當(dāng)然不敢說他已經(jīng)得道了,但是起碼領(lǐng)悟了一些里面的精髓。
女偊又說道:“洛誦之孫又從瞻明那里聞道。”瞻明,這是見解洞徹了,已經(jīng)明了。這是因為文字而有頓悟,而又超越了文字。
女偊又說道:“瞻明又從聶許那里聞道?!甭櫾S,這個名字的寓意是從耳朵聞,由聲音入于心,而與心相通,而心自然與之相應(yīng),默許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法門,把經(jīng)典誦讀出來,有聲音返回去,與心相應(yīng)。
女偊又說道:“聶許又從需役那里聞道。”需就是等待;役是役使。也就是說,心雖然有所領(lǐng)悟,必然需要在行事之間,役使外物去驗證的,需要在經(jīng)典之中去印證,能夠做到圓融通達才是真正得道的。
女偊又說道:“需役又從于謳那里聞道?!庇谥?,涵泳吟詠的意思。有所感悟了以后,在內(nèi)心時時吟詠,在事事物物之中都可以逐漸的做到圓融通達了。有時針對某一事物,就會有所頓悟了。
女偊又說道:“于謳又從玄冥那里聞道。”從吟詠而又冥會于心,玄之又玄,將陰陽歸于一了。玄在古代是講做繩子。把兩根絲線不斷地纏繞在一起就會成為繩子了。這個纏繞的過程如同陰陽互相纏繞一樣,陰陽纏繞就被稱之為玄。兩根絲線互為陰陽,纏繞而歸一,類似于歸于一根繩子。
女偊又說道:“玄冥又從參寥那里聞道?!眳⒘龋侵缚绽獜V大、虛無的境界。大道雖然虛空,但是并不是絕對的無,不能執(zhí)著于無和空。
女偊又說道:“參寥又從疑始那里聞道。”本來要找道的源頭,找來找去發(fā)現(xiàn),大道本無源頭,無始無終的。如果勉強說源頭,就是我們的自性本心。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
此節(jié)尋求大道的源頭。必然需要深造實證而后才可以稱之為得道的。往往需要已經(jīng)得道的人來印證。即使沒有得道的人印證,自己可以在經(jīng)典之中去印證的。王陽明先生得道之后,他在四書五經(jīng)之中找到了印證,可以圓融的解釋四書五經(jīng)的。此道并非口耳相傳就可以得到的,必須要印證的,如此才可以稱之為大宗師。世人會懷疑是否真的有這樣的大宗師呢?唯恐世人不信,以為這個只是虛談而已,所以下面就要讓真正得道的人粉墨登場了,作為證據(jù)了。
【原文】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解釋】子祀、子輿、子犁、子來這四個人都是得道的人來的,他們四個人在一起坐而論道。他們談?wù)摰氖虑閼?yīng)該是很玄妙的吧,我們來看看他們都說了些什么。
他們都說:“有誰能夠把無當(dāng)成頭,把生當(dāng)成脊背,把死當(dāng)成屁股,都當(dāng)成是一體的;有誰能夠知曉生死存亡本來都是一體的,都是一回事,我們就和他交朋友?!?/span>
四個人都互相對視了一下,會心而笑了。他們都心意相通,無所違背,所以就相互成為道友了。
【原文】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曲僂發(fā)背,上有五管,頤隱于齊,肩高于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沴,其心閑而無事,胼跣而鑒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span>
【解釋】過沒多久子輿就生病了,子祀前去探望。
子輿自己在那里感嘆道:“造化真是偉大啊,真是壯觀?。≡煳镎咴斐隽诉@個有形的生身,把我拘束在這里?!毖韵轮馑⒉粸樽约褐夭「械桨?,感覺自己馬上可以解脫出這個生身了的。服刑受苦快滿了的。
子輿生的病很重,形體已經(jīng)佝僂了,彎腰駝背了,而且背上還長了癰瘡。
子輿形體佝僂,彎腰駝背,背部有五臟的腧穴,所以說五臟之管都向上了。
頤隱于齊。兩頤是兩邊的面頰。由于形體彎曲,彎曲到了極點了,兩邊的面頰隱藏在了肚臍下了。
肩高于頂。由于形體彎曲,兩邊肩膀甚至都高過了頭頂。
句贅指天。句贅,發(fā)髻。兩個面頰都隱藏起來了,脖子必定也是縮起來了,所以發(fā)髻指向天了。
陰陽之氣有沴。沴是凌亂的意思,也就是陰陽之氣不和。雖然形體由造化而形成,但是由于陰陽之氣凌亂不和所以造成了生下來形體就是如此的,形骸如此殘廢不堪。
其心閑而無事。雖然說生下來殘廢不堪,可是后天修道而使得心中閑暇,無有俗事纏身。心已經(jīng)把物轉(zhuǎn)了,不為形體所累了。
跰跣而鑒于井。唯恐自己未能有自知之明,又拖拽著身體,步履維艱的走到了水井邊,對著井水照下自己。在找印證的,得道了雖然冷暖自知,但是也可以印證的。
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因為對著井水照了自己,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形體了。他感嘆道:造物者不但把握拘束在這樣一個形體之內(nèi),而且還使得這個形體如此殘廢不堪。
【原文】子祀曰:“女惡之乎?”曰:“亡,予何惡!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jié)之。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解釋】子祀看到子輿如此感嘆,就問道:“你有沒有厭惡這個形體呢?”
子輿聽了回答道:“我絕無半點厭惡之心的,已經(jīng)是無喜好無厭惡了,形神具化了。”
造化將我的左臂化為雄雞,我就會用它來報曉。
造化將我的右臂化為彈丸,我就用它來打下鸮鳥來烤肉吃。既然左臂、右臂可以轉(zhuǎn)化為雄雞、彈丸。相反的萬物也可以化為人身。這也是莊子的言外之意。
造化把我的屁股轉(zhuǎn)化為輪,以我的神明為馬,我就會乘坐這個馬車神游,難道還需要更換座駕嗎?有道的真人,把此身當(dāng)成臭皮囊,又有什么可特別迷戀的呢?此身如同影像,不可以執(zhí)著。雖然不用如此,但是此身還是很重要的,還是要珍惜的,可以借假修真,求得真道,求得解脫。真人乘神馬而逍遙游于世間,不必要更換座駕了。
對于真人而言,得失不能影像到心了。得到的時候,這個是天時而已;失去了,只是順其天意而已。得到人身,也就是得到生命的時候,是得到天時了;失去人身,也是順應(yīng)天命罷了。
真人安于天時,順于天命,哀樂都不能夠入于心,不能傷害這人真人。這就是古人所講的懸解了。古人講,人生如同倒懸之苦,好像是用繩子倒著吊起來,這是很苦的。如果能夠安于天時,順于天命,就已經(jīng)無倒懸之苦了,如此就是解脫了。
而不能自解者,物有以結(jié)之。人人本來都可以做到如此無累的,可以超脫倒懸之苦的,可是絕大多數(shù)人不能自己懸解,這是由于自我打結(jié)罷了,也就是作繭自縛的。我們往往笑蠶作繭自縛,可是我們未嘗不是如此。我們所吐出的絲線是無形的,更難以解脫。這些絲線就是我們嘴巴所說,心里所想,行為所做,這些業(yè)絲綿綿密密地把我們給倒懸起來。
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人都是由于造化而變遷,所以說人不能勝天。既然不能勝天,就要安于天時,順于天命,又有什么好厭惡的呢?子輿說一點都不會厭惡自己這個形體,已經(jīng)超然于物外了。
這里講物不勝天,人不勝于天??墒枪湃艘灿兄v人定勝天,如何解釋呢?上天為形而上的造化,造化生成天地萬物,生成人身,所以說人不能勝于天。人必須要安于天時,順于天命。但是并不是說人就可以完全不作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們也許都讀過《了凡四訓(xùn)》,人可以通過做善事,通過努力而改變命運。就像打麻將,三分是運氣,七分還是靠技術(shù)的。
人定勝天,是說人心安定就可以勝天。對于一國而言,如果能夠安定人心,就可以勝天了。對于一人而言,心為君主,五官對應(yīng)百官,如果心能夠安定,也可以勝天。
【原文】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huán)而泣之。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子來曰:“父母于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塊以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铘!’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覺。
【解釋】俄而子來有疾,喘喘焉將死。過了一段時間,子來生病了,氣喘得很急,似乎快要死去了。前面講四個得道高人,講了一個,這里接著來講第二個如何對待生死。
其妻子環(huán)而泣之。子來快要死去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圍繞在他的周圍,不斷地哭泣,很傷心。
犁往而問之曰:叱!避!無怛化。得道好友子犁來探望子來,看到這種情況,就呵斥子來的老婆孩子,讓她們回避一下。不必要感到哀傷和恐慌。真人與造化同游,并不是婦人和小孩子可以知曉的,所以呵斥她們。
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子犁倚靠著窗戶對子來說道:“好偉大的造化啊!又要將你變化成什么樣子呢?又將要把你送到什么地方去呢?”
以汝為鼠肝乎?子犁又問道:“難道會把你變成老鼠肝嗎?”
以汝為蟲臂乎?子犁又問道:“難道會把你變成蟲子的臂膀嗎?”
子來曰:父母于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子來聽了就說道:“父母對于子女來講,不管是東西南北,只要父母命,就要順從。”子女對待父母要孝順,這里雖然說順從,但是也不是絕對的服從的。如果父母命是錯的,也不一定要全部都服從的。
陰陽于人,不翅于父母。子來又說道:“陰陽對于人來說,不止是父母的?!标庩柤词谴蟮溃庩栐旎鋈?,所以說陰陽為人的大父母。但是陰陽不止是父母而已。陰陽為無形的父母,而父母為有形的陰陽。
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子來又說道:“造化認為我要死去了,如果我不聽從,我這是在反抗的,違背陰陽造化了。然而造化并不是有心要我死的,造化又有什么罪過呢?”造化生我并不是刻意地恩賜;造化讓我死去,也并非刻意為難我,這只是順其自然而已。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子來又說道:“天地以有形的身體來承載我;活著就要為了這個身體勞碌;老了就能夠安逸一點;死了就能夠得到永久的休息?!弊觼磉@里講生老病死,這些都是苦的。當(dāng)然要特別注意一點,真修道者是珍惜生命的。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子來又說道:“能夠善生,才能夠善死?!笔裁词巧粕??無形的陰陽為大父母,生化成人身,不刻意生。如此可以說是善生。對于人而言,不貪生,不為物欲而生,如此可以稱之為善生。如果能夠做到善生,就可以做到善死了。本來無生無死,如同月亮本來是無盈無缺的,只是人類認知的錯覺罷了。
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琊!’子來又說道:“現(xiàn)在假如有冶金大師鑄造金屬器物,金屬剛被投入熔爐里面去,它就開始踴躍的跳躍起來說道:‘我必定可以鑄造成鏌铘那樣的寶劍!’?!?/span>
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子來又說道:“冶金大師必定以為這個是不詳?shù)慕饘伲粫屗L久的,要搞掉它的?!鼻f子這里的比方很生動的,陰陽造化如同冶金大師。
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子來又說道:“天地是一個大熔爐,陰陽造化如同冶金大師,偶爾幸運觸犯而造出了人形,而人就在那里歡喜萬分的說:‘人呀,人呀。’”
夫造物者必以為不祥之人。子來又說道:“造物者必定以為這個是不詳之人。”天地這個大熔爐,不知道所造的東西有多少,萬物是不可以勝數(shù)的,而人老是在那里驚呼人呀,人呀。人只是把自己看作是萬物之靈,執(zhí)著于這個人身,就會給人帶來不詳之兆。如果能夠打破對我的觀念的執(zhí)著,就能夠得到祥瑞之兆了。
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子來又說道:“現(xiàn)在一旦把天地當(dāng)成大熔爐,把造化當(dāng)成冶金大師,又有何物不是載道而成形的呢?何往不是道的所在呢?萬事萬物都存在有大道的行跡。”來也可以,往也可以。萬事萬物來來往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也沒有什么不可以。
成然寐,蘧然覺。子來又說道:“天地這個大熔爐,造化成就了人身,而人就如同睡著做夢一樣。人生如同一場大夢。忽然有緣覺悟了,這就醒了,這就變成了真人了?!鄙廊缤滋旌秃谝苟眩廊チ巳缤撬?,活著如同是醒來,生又有什么迷戀,死去又有什么好哀傷呢?
【原文】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窮終!”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友。
【解釋】子桑戶、孟子反和子琴張三個人同為好友。
曰:孰能相與于無相與。他們?nèi)齻€人說道:“誰能一同在無相中呢?”大道無形無相,這里他們問,有誰能夠一起同游于無形的大道之鄉(xiāng)呢?三人能夠在無相中相交,以神相交。
相為無相為。他們又說道:“有誰能夠所作所為而不著相呢?有誰能夠無為而為呢?”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間以無相互相滋養(yǎng),使道業(yè)進步,這個是最大的相助。道友,這個是最難得的摯友。
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他們又說道:“有誰能夠登上九天,在云霧之中游來游去。這個是有形的云霧,還不算什么。還可以逍遙游于無極。”
相忘以生。他們又說道:“有誰能夠做到雖然生而忘記生,雖然生有這個人身,而不執(zhí)著于這個人身。”如此可以稱之為善生。
無所終窮。他們又說道:“心游于大道之鄉(xiāng),無始無終,無生無死。”
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三個人互相對視而笑,可以說是心心相印了,絲毫不會違逆于心。每個人的心都與道合一,不會違逆于道了。
遂相與友。真人可以真正的知真人,所以三個人互相成為了摯友。
【原文】莫然有間,而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事焉?;蚓幥蚬那?,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尸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nèi)者也。外內(nèi)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則陋矣!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彼以生為彼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疣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異物,托于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復(fù)終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
【解釋】莫然有間,而子桑戶死,未葬。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子桑戶死去了,還沒有埋葬。
孔子聞之,使子貢往待事焉??鬃右矇驘嵝哪c的,他聽說了這個消息,就派自己的得意弟子子貢去吊喪,看看有什么需要幫忙的。
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孟子反和子琴張這兩位道友一個負責(zé)作詞作曲,一個負責(zé)彈琴,互相應(yīng)和而歌唱。他們怎么沒有哀傷呢?還在那里歌唱。
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這兩個人不僅僅歌唱,還在那里招魂:“嗟呼,桑戶!嗟呼,桑戶!”
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猗,是嘆辭。這兩個人說道:“你已經(jīng)很慶幸地返真了,而我尚且還是這個人身,真是可嘆啊!”人身只不過是天地這個大熔爐暫時的產(chǎn)物罷了。
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子貢看了以后,覺得很費解,就上前去問道:“在尸體旁邊歌唱,這難道是符合禮的做法嗎?”子貢認為按照禮法,在尸體旁邊不應(yīng)該歌唱,應(yīng)該哀傷哭泣。這是子貢執(zhí)著于禮法了。
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兩人看到子貢這么說,對視而笑著說道:“子貢不知禮的本意啊?!蓖蹶柮飨壬?jīng)講過禮即是理。禮即是對萬事萬物的限制、秩序。世界上沒有無限制的自由。限制和自由互為陰陽。禮法和道德互為陰陽。正常來說,兩者有一定的比例關(guān)系。對于大同世界,天下大治,道德為主,禮法儉約,對應(yīng)于乾卦;而亂世用重典,對應(yīng)于坤卦。
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耶?修行無有。子貢被別人這么一說,他回來以后,將情況告訴孔子,他說道:“他們兩個人到底是何等人物呢?是不是真的修行很有水平呢?似乎他們都沒有什么修行似的,全然都不拘泥于禮法,不按照禮法去行事?!?/span>
而外其形骸。子貢又說道:“他們似乎全然不把死生當(dāng)一回事。”
臨尸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耶。子貢又說道:“他們兩個人對著尸體歌唱,全然沒有看到半點哀傷之情,我真不知該稱他們?yōu)楹蔚热宋锪???/span>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nèi)者也。孔子回答道:“他們都是方外之士的,超脫了世俗之情,逍遙游于世外的得道高人;而孔丘我,只是方內(nèi)之士,還沒有出世?!?/span>
外內(nèi)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則陋矣!孔子又說道:“方外的人,如果以世俗的禮義去加在他們頭上,這并不太適宜的。而孔丘我卻安排你去吊唁,這是孔丘我的鄙陋之見??!”
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鬃佑终f道:“他們?yōu)榈玫栏呷耍c造物者為友。而陰陽大道一氣生天地,他們逍遙游于大道之鄉(xiāng)?!?/span>
彼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疣潰癰。贅疣是長在人脖子上的癭瘤,長大了如同懸掛在脖子上一般。對于人體來說,這是多余無用的東西,必定想著除之而后快。孔子用來比喻人的這個臭皮囊對于大道來說只是多余的東西。當(dāng)然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離不開這個身體的??鬃佑终f道:“他們把生當(dāng)作是附著在人體上多余的癭瘤罷了,正是由于有生,就有大禍患,而把死看成是癭瘤破潰,濃全部都流出來那樣痛快。如此是大快人心的啊,又怎么會把死當(dāng)成是哀傷的呢?”《道德經(jīng)》中有講,貴大患若身。榮華富貴隱含著大禍患,如同人有這個身體一樣。人有這個身體,就貪求物欲,就有了禍患了。
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孔子又說道:“他們?nèi)绱丝创溃延羞@個身當(dāng)成大禍患,而死去是返回不生不死之鄉(xiāng),又把生死、先后混而為一了?!鄙廊缤铝恋膱A缺。月亮本來無圓無缺,人本來無生無死。
假于異物,托于同體??鬃佑终f道:“他們的真心本性假托于此身,此身由于有四大而成人形,可以說是異物而已。本來并非自己所有,只是借假修真罷了。真心本性與大道本來同為一體,所以心與大道同游,所以說托于同體?!?/span>
忘其肝膽,遺其耳目??鬃佑终f道:“他們只是借假修真罷了,只是把真心自性暫時寄托于此身罷了,忘記了肝膽,似乎完全不見外在的形骸。雖然游于世上,可是如同沒有什么見聞,似乎遺失了自己的耳目一樣?!?/span>
返復(fù)終始,不知端倪。孔子又說道:“他們是真人,游于大道之鄉(xiāng),從生到死,從死到生,循環(huán)往復(fù),把生死看成一如的了。已經(jīng)不把生當(dāng)成開始,也不把死當(dāng)成終點了,循環(huán)往復(fù),找不著頭緒,已經(jīng)是無始無終的了?!奔热粺o始無終,無生無死,真人就不會把死看成是哀傷的事情。
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鬃佑终f道:“他們茫然逍遙于塵世之外,心中毫無系累;逍遙游于清凈無為之鄉(xiāng)?!?/span>
又烏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孔子又說道:“他們既然已經(jīng)到了如此的境界,又怎么會執(zhí)著于煩亂的世俗之禮呢?他們已經(jīng)跳出了三界外了,不拘泥于世俗的禮法了,已經(jīng)不按照世俗的角度來看待他們道友的仙逝了。他們不會刻意地做給世人看的。”這里借助孔子的話來說明,雖然是方內(nèi)之人,可是未嘗不知曉方外之學(xué)的。沒有吃過豬肉,那還沒見過豬跑嗎?
【原文】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雖然,吾與汝共之。”子貢曰:“敢問其方?”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yǎng)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弊迂曉唬骸案覇柣??”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span>
【解釋】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子貢聽了孔子所說的話,談?wù)摲絻?nèi)之士,方外之士,把別人說得神乎其神。子貢拜孔子為老師,他也想了解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子貢問道:“既然這么說,那先生您算是什么樣的人呢?”
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雖然,吾與汝共之?!笨鬃幼灾t地回答道:“孔丘我啊,是上天讓我來受罪的。生逢當(dāng)今亂世,為了救苦救難,必定是會遭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的。自己未免還為了世俗所累,倒懸之苦還沒有解脫,未能擺脫桎梏。雖然如此,我可不是一個人來承擔(dān)的,你是我的學(xué)生,我們一起來承擔(dān)此重任的。”
子貢曰:“敢問其方?”子貢又問道:“老師您還是直接給我講一個修道的方向吧?如何去超脫塵世呢?”子貢不知道怎么找到入道的抓手??纯纯鬃釉趺撮_示。
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鬃踊卮鸬溃骸叭艘缘罏槊?,就好像是魚以水為命?!币搽y怪孔子會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yǎng)給??鬃佑终f道:“魚要想得到水,還是要辛苦一番,挖個池塘,里面灌滿水就可以供魚游了?!?/span>
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鬃佑终f道:“可是人要得到道就很容易了,還不用去辛苦挖池塘,只要放下就是了。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罷了。只要心頭無事,就可以生定了?!彪m然說得容易,往往得道的人如同白晝的星星那樣稀少。這是由于世人難以放下物欲罷了。
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鬃佑终f道:“所以說,魚在江湖之中反而忘卻了水,如同人在于大道之中反而忘卻了道?!辈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子貢曰:“敢問畸人?”子貢問孔子是怎么樣的,這里子貢又問道:“敢問得道的奇人是怎么樣的呢?”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孔子回答道:“所謂的奇人,是得道的人,對于世俗的人來說,是奇人,似乎與眾不同;可是卻合于天道。所以說:對于不符合天道的小人,世人卻把他們當(dāng)成君子看待;對于世人眼中的君子,而卻是不合天道的小人?!狈咸斓赖木?,往往容易被世人所誤解和排擠。王陽明先生剛開始弘揚心學(xué)的時候,受到許多非議。
【原文】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于知矣,唯簡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簡矣。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與‘吾之’耳矣,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于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span>
【解釋】顏回問孔子道:“魯國有個名字叫孟孫才的人,他母親去世了,可是哭泣起來卻沒有流眼淚,沒有流鼻涕,似乎不是真心在哭;心中似乎完全看不到有一絲悲傷;服喪期間,似乎一點都不哀傷?!?/span>
顏回又說道:“從這三點來看,似乎一點都不善于辦理喪事??墒撬麉s成為了魯國最孝順母親的人,把母親喪事辦理得最好的人。我看是不是有點名不副實呢?顏回我一直都覺得很奇怪?!?/span>
孔子回答道:“顏回啊,你不要誤會了。孟孫才已經(jīng)把喪禮做到了極致了,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世人只是知曉世俗之禮,而不能夠知天道。而孟孫才已經(jīng)知曉天道了,所以能夠返璞歸真,歸于本心,如此就知禮之實是什么了,也能夠做到了?!?/span>
孔子又說道:“依照世人的常理,必定要哀才能夠符合禮。雖然有許多人是真心哀傷,但是有一些人卻只是為了符合禮法,想簡化可是卻不能簡化,看到人家哭自己也跟著哭。只是不得已而服從風(fēng)俗罷了??墒敲蠈O才卻不同,他已經(jīng)得道了,已經(jīng)知曉不生不死的奧秘了,他雖然簡化了,可是卻是最符合禮法的?!?/span>
孔子又說道:“孟孫才已經(jīng)把生和死混而為一了,已經(jīng)了悟不生不死之道了?!?/span>
孔子又說道:“正是由于知曉不生不死的奧秘了,所以雖然生了,如同沒有生,也知曉生之前是怎么樣的;雖然死了,如同沒有死,也知曉死之后是怎么樣的?!?/span>
孔子又說道:“孟孫才看待自己的形骸,知曉一切都在大化之中,似乎忽然可以變化成為一物。他只是在等待大化而已,服從造化的安排罷了,聽之盡之罷了?!鼻懊嬗兄v到,手臂如果變成一只雄雞,就用來報曉。一切都在造化的變化當(dāng)中,生死本來是一如的。天地如同一個大熔爐,可以變成寶劍,可以變成公雞,可以變成人身。然而如果碰巧運氣好,變成了人身,也不用有了生而欣喜,驚叫人啊,人啊。如果氣數(shù)已盡,失去了人身,也不用特別的哀傷。
孔子又說道:“況且正要變化的時候,能否知道不變化的呢?”雖然外形會變化,會衰老,可是自性本心不會變化,大道不會變化。
孔子又說道:“正執(zhí)著于沒有什么變化,能否知曉一切都在潛移默化當(dāng)中呢?”世人固執(zhí)的以為自己的形體一直都是不變化的,可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當(dāng)中,我們吸收進去一些物質(zhì),而又排出去一些物質(zhì),不斷地變化當(dāng)中。造化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地變化了,我們沒有能夠覺察罷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切都在變化當(dāng)中。不可小看一個小小的念頭,念頭綿綿密密,福禍往往在于一念的變化之間。
孔子又說道:“顏回呀,我跟你一直都在人生的大夢當(dāng)中,還沒有覺悟呀!”本來非生非死,非化非不化,生死一如,只有大覺悟了方才能夠知曉。
孔子又說道:“孟孫才的母親雖然死去了,但只是形體死去罷了,但是其母親天真的自性,湛然不會遷改,可以說死而不亡的,所以說不損本心。生就好像是早晨,而有了形體這個臭皮囊,這個火宅。雖然這個假的形體已經(jīng)化了,可是此身真正的主宰永遠長存的。實際并無真正死去的?!鳖伝厥强村e了孟孫才了。
孔子又說道:“孟孫才只是獨自覺醒了,已經(jīng)了悟死而不死之理,已知其母死而不死。得道的人,不會過于悲傷,也不會過于歡樂。只是世情如此,不得不哭,所以聽不到有多哀切的?!?/span>
孔子又說道:“既然已經(jīng)知曉死而不死,已經(jīng)死去了的孟母,即沒有死去的孟孫才。為什么這么說呢?天地萬物為一體,正如孟孫的耳朵也是和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泵蠈O的耳朵可以變成老鼠的肝,也可以變成雄雞的嘴巴。
孔子又說道:“你哪里知曉我之所以為我的緣故呢?可是孟孫才已經(jīng)了悟無我的境界了。”世人都以為有個我,對我的概念很執(zhí)著,稱之為我執(zhí)。布魯諾為捍衛(wèi)哥白尼的日心說,被活活燒死在羅馬廣場上。地心說如此固執(zhí),很難去改變,然而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執(zhí),更加難以去改變。如果能夠破除我執(zhí),就可以知曉無生無死的真諦了。
孔子又說道:“如果你做夢變成了飛鳥,就會飛于天空;如果做夢變成了魚,就會沉入于深淵之中。”顏回做夢可以變成飛鳥,魚兒,然而造化也是如此的。天地萬物本來為一體,天地為一個大熔爐。天地萬物都在生生死死,不斷地遷流往復(fù)當(dāng)中。
孔子又說道:“不知道現(xiàn)在說話的我們,到底是覺醒了呢?還是在夢中呢?”正在對孔子說話的,不知是不在夢中的顏回,還是夢中的魚鳥了。我們試著想想看,死生本來是一個事情,這句話是比較難參透的吧。
孔子又說道:“人如意到了極點,到極樂了,無法用笑來表達了。笑都無法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了?!睒O樂是非笑非不笑的,對于可以笑出來的,那還不是極樂。
孔子又說道:“如果遇見極其詼諧的笑話,到了極其發(fā)笑之處,你想不笑都不行,一直連著笑都來不及了。”至于為什么笑到了極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如果用言語來形容,就沒有那么可笑了。對于西方人的笑話,也許到了東方就成了冷笑話了。生死一如這樣的至理,必須要證悟而得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并非言語所能及的。
孔子又說道:“前面講事先安排笑都無法能夠安排得過來,人為去刻意安排造化也是安排不過來的,只要安于天命就可以了,自然而然的該化就化。正如自然而然該笑就笑,不笑就不笑。一念生不得不生,一念死不得不死,然而本來是生死一如的。只要回歸初心,回歸本心自性就可以了,如此就是入道的功夫了。大道本來寂寥無有形跡,只是合于天道罷了。只要功夫純一,到了大化的境界,自然頓悟了,不需要刻意去做,就可以證入大道,證悟無生無死的真諦了?!?/span>
【原文】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痹S由曰:“而奚來為軹?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蕩恣睢轉(zhuǎn)徙之涂乎?”
【解釋】意而子和許由都是上古時期的隱士,得道高人。堯帝曾經(jīng)想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不愿意接受。
意而子見到許由,許由就問他道:“堯帝是怎么教誨你的呢?”
意而子回答道:“堯帝曾經(jīng)對我說:你務(wù)必要身體力行地去實行仁義,要明辨是非善惡。”
許由聽了就說道:“哎呀,糟糕了,你恐怕已經(jīng)被堯帝給教壞了?!睘槭裁丛S由這么說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看。
許由又說道:“堯帝居然用仁義來毀你的本來面目了,就好像是受了黥刑一樣,在臉上刺字了?!泵總€人的本來面目就如同嬰孩一樣純真,教以仁義就好像是污染了本真一樣。《道德經(jīng)》中講:大道廢,有仁義。
許由又說道:“不僅僅如此啊,還用明辨是非來污染你的本然,就好像是施行了劓刑一樣,割掉了鼻子。”為什么明辨是非如同受刑一樣呢?禁果是知善惡樹上的果實,吃了就會有原罪。知善惡,明是非,這是一個事情來的。有了分別心,這是人類痛苦的根源所在。在大道之鄉(xiāng),善惡一如,是非一如,生死一如,就沒有什么痛苦的了。
許由又說道:“你已經(jīng)被堯帝以仁義是非毀壞了你的本來面目了,而被仁義是非給拘束住了,又怎么能夠無拘無束地游于逍遙大道之鄉(xiāng)呢?”遙蕩是逍遙之境;恣睢是放縱不拘;轉(zhuǎn)徙是變化莫測。
【原文】意而子曰:“雖然,吾愿游于其藩。”許由曰:“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币舛釉唬骸胺驘o莊之失其美,據(jù)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爐捶之間耳。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所游已!
【解釋】意而子聽了許由這么說,他就說道:“雖然我不能入大道之奧,我聽了你這么一講,也知道大道是很好的東西了。我也愿意去大道邊上,到大道的門口去瞧瞧?!?/span>
許由又說道:“不是這樣子的,如果你不進入大道你是看不到什么的?!闭^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
許由又說道:“眼睛瞎了的人是無法看到別人眉目容貌長得好不好,耳朵聾了的人是無法欣賞禮服上青黃色的華麗花紋的。”眼睛瞎了,耳朵聾了,還不是真正的閉塞。真正閉塞是自己的心被物欲遮蔽了,就難以見道,難以入于大道之鄉(xiāng)了。黼黻是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
意而子聽了就說道:“古代有個極其美貌的女子名叫無莊,隨著歲月的流逝,失去了昔日的美麗了;古代有個極其有力的勇士名叫據(jù)梁,年老體衰,也失去了力量了;古代大家都知道黃帝是極其有智慧的,年紀(jì)大了,老了,老態(tài)龍鐘了,也失去了智慧了。天地就是一個大熔爐,不管是美貌、大力還是智慧,在爐子里鍛煉,再用鐵錘來捶打,都會失去其本來面目了?!?/span>
意而子又說道:“你哪里知道造物者不會彌補我被黥掉的皮肉,彌補我被割掉的鼻子呢?我所受的刑罰,承受的痛苦,正是造物者成全了我,給我學(xué)道的機會,讓我慶幸地遇見了先生您,可以隨著您去學(xué)道的?!?/span>
許由說道:“你雖然有志于大道,但是還不知道怎么樣呢?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根器和機緣能夠入道的。我現(xiàn)在就給你講此道的大略是怎么樣的,不敢太過于全部講完底蘊。”天機不可泄露,也不知意而子的資質(zhì)能否接受得了。講大道如同降下法雨。小花小草經(jīng)受不了,反而會東倒西歪的。
許由又說道:“我的老師是大宗師,這個大宗師就是大道?!痹S由上法于天道,以天道為師。
許由又說道:“大宗師可以調(diào)和萬物,而不會覺得是了不起的義,不以調(diào)和萬物為功勞?!饼W是調(diào)和的意思。把萬事萬物生出來,而萬事萬物之間會相生相克,和諧共生。大宗師以天地為大熔爐,萬物都可以粉碎了,又調(diào)和了變成各種各樣的東西,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許由又說道:“大宗師恩澤及萬世而不以為仁?!闭^大仁不仁,大義不義,大音希聲,大美無言?!兜赖陆?jīng)》中講: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和長而不宰。大道生育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有恩澤而不自恃其功,滋養(yǎng)萬物而不會去主宰萬物。
許由又說道:“大宗師雖然比上古還要久遠,在開天辟地之前就存在了,也不會覺得老了。”此道先天地生,比天地還長久。
許由又說道:“大宗師雖然覆天載地,天地都是它生的,化育萬物如同鬼斧神工一般,雕刻萬物的形體,但是卻不覺得自己了不起,不覺得自己精巧?!?/span>
許由又說道:“這些只不過是大宗師逍遙游,如此而已?!边@里講大宗師逍遙的境界。
【原文】顏回曰:“回益矣?!敝倌嵩唬骸昂沃^也?”曰:“回忘仁義矣?!痹唬骸翱梢?,猶未也?!彼諒?fù)見,曰:“回益矣?!痹唬骸昂沃^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fù)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敝倌狨砣辉唬骸昂沃^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敝倌嵩唬骸巴瑒t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
【解釋】顏回聽到這里,就對自己的老師孔子講道:“顏回我這次真是受益匪淺,我懂了?!鳖伝叵喈?dāng)了得,很有悟性。
孔子聽了以后就問道:“你懂什么了呢?說來聽聽。”孔子要給弟子印證的。得道是心心相印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顏回回答道:“顏回我聽了以后,忘卻了仁義了?!?/span>
孔子說道:“你忘卻了仁義,這樣還是可以的,還只是剛剛?cè)腴T的,但是還沒有究竟的?!鳖伝卣媸莻€用功的弟子,聽了老師這么一說,就乖乖回去用功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見到孔子。顏回對自己老師說道:“我又有進步了?!?/span>
孔子又問道:“到了什么程度呢?可以跟我講講的?!?/span>
顏回回答道:“顏回我已經(jīng)忘卻禮樂了。”顏回已經(jīng)不拘泥于世俗之禮了。
孔子說道:“如此也可以了,還是有進步了,但是只是忘掉人而已,可是還不能忘掉自己。”最難破的是我執(zhí)。
又過了一段時間,顏回見到孔子,他又說道:“顏回我又有進步了。”
孔子又問道:“又到了什么程度了呢?可以給我講講?!?/span>
顏回回答道:“顏回我坐忘了?!笔裁词亲??坐忘就是說,靜坐而忘記一切了,進入靜定了,忘記了你我的分別了,進入了天地萬物一體的境界了。
孔子聽了以后覺得很驚訝,他問道:“什么是坐忘呢?”顏回這次看來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讓孔子都感覺到驚訝了。
顏回回答道:“忘記了這個臭皮囊,忘記了這個形體了;罷黜小聰明,去除固有的知見;形神俱忘,物我兩忘了,內(nèi)外一如,通于天道了。如此可以稱之為坐忘?!?/span>
孔子聽了又說道:“同于大道就沒有好惡之心?!蓖诖蟮?,物我都忘卻了,沒有取舍之情了,沒有分別好惡之心了。
孔子又說道:“物我兩忘,形神俱化。既然已經(jīng)趨于大化,就已經(jīng)是化己了,已經(jīng)是無我了,破除了我執(zhí)了。天地萬物無不是自己了。自己也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如此就不會經(jīng)常地執(zhí)著,以我為我,沒有常我了。”
孔子又說道:“而顏回你功夫到此,實在是超過我太多了,太賢德了??浊鹞?,自嘆不如?。砦抑荒芨谀愕暮竺媪?,真心實意如此的?!笨鬃舆@么說,不是謙虛的,是真的如此想的。顏回很年輕時候就能夠跟孔子談?wù)摗兑捉?jīng)》,而孔子到了五十歲才如此如醉地研究。
【原文】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zé)o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解釋】子輿和子桑是好朋友。連綿不斷的雨下了足足十天了,子桑被大水給困住了。子輿自己琢磨,自言自語地說道:“不好,子桑肯定要餓壞了!”他就趕緊打包了飯菜,帶過去給子桑吃。子輿這個人還是很夠朋友的。
子輿剛剛趕到子桑的家門口,就聽到子桑的聲音。這個聲音聽著好像是在唱歌,又好像是在哭泣。
子桑邊鼓琴,他唱道:“父親呀!母親呀!天呀!人呀!”這是他唱歌的歌詞,歌詞很簡短,一下子還看不出他想表達的意思,繼續(xù)往下看看就清楚了。他是一個得道高人。天地為無形的父母,父母為有形的天地。上天賦予人自性,而人的自性本心具足一切。
子桑好像已經(jīng)快餓壞了,一點氣力都沒有了,所以唱歌好像不勝其聲了,已經(jīng)上氣不接下氣了。斷斷續(xù)續(xù)地,短促地念著詩文。餓到這種程度,看樣子真的是餓壞了。
子輿趕緊走進去,他問道:“你的這個歌詞,為什么聽著沒有什么音韻呢?”歌詞就是詩句。
子?;卮鸬溃骸拔以谛睦锵?,到底是誰讓貧困到了如此的極點,可是想來想去都想不出來?!笨磥碜由J钦娴母F困到了極點了,又遭遇如此的大雨,更是雪上加霜。
子桑又說道:“父母難道想我貧困嗎?”天底下可以說最愛自己的是父母了,他們怎么會想自己兒女貧困呢?
子桑又說道:“上天覆蓋萬物,不會因為愛一物,就會多覆蓋一寸,不會因為恨一物,就會少覆蓋一寸的。天地都是無私的,天覆地載。大地也是如此。天地難道想我貧困不成?”《道德經(jīng)》中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子桑又說道:“我思前想后,求之而不可得。然而,使得我窮困到了極點的,也只能怪命不好了!”子桑前面的歌詞里面還有講到人,他估計也琢磨過了,難道是別人想他貧困嗎?想來想去,也找不到哪個人使得他貧困。
這一小節(jié)對大宗師全篇進行總結(jié)。然而此篇所論說的,是講大宗師,也就是上法于大道,以大道為宗師。正所謂圣人無常師,以大道為師。最后歸結(jié)于天命,這是為什么呢?這是莊子在以故事來托平生之志,比較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只好通過譬喻來明志。莊子為得道的高人,可以為萬世師表,可以為萬世的大宗師。然而莊子生逢亂世,不被世人所知,不被世人所了解,貧困到了極點,難道是天意使莊子如此嗎?然而不被世人所理解,不被世人所重視,這也許是命吧。然而,此道是大宗師。莊子逍遙游于大道之鄉(xiāng),可以稱之為至人、神人或者圣人。以不知為真知,以不神為至神。只有真知才能夠真正齊物。此道為真正主宰,為養(yǎng)生真正的主人。大宗師可以說總結(jié)了前面幾篇文章的意思了,講的內(nèi)圣之學(xué)。下面轉(zhuǎn)向應(yīng)帝王篇,講的外王之學(xué)。合起來為內(nèi)圣外王之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