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題主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地下水相對于巖漿來說,的確比較冰涼,但要說冰冷還真的算不上,因為,地下溫泉也是挺多的嘛。本貓這周才泡完溫泉回來啊。
至于地下幾億年來,都是高溫的原因,這個在目前的學界還沒有定論,我們可以稍微探討一下。
冬天和夏天,地表的河流、溪水、湖泊,受到太陽光照的影響,水溫的變化幅度還是挺大的,但是地下水去不會受此影響,溫度一般保持不變,所以,就有了我們冬暖夏涼一說。
至于地下水的溫度,基本和地表太陽光沒有多大的關系,它們的熱量來源只能是地熱,靠近地下板塊活躍地方的水源,則受到地熱的影響巨大,表現(xiàn)出溫泉的特征。如果水系發(fā)達,離板塊活躍區(qū)遙遠,則會涼下來,就只是普通的地下水系了,溫度當然比較涼快。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也可以說普遍的猜測,我們腳底下的世界共分4層──一個巖石外殼,一個由熾熱而又黏稠的巖石組成的地幔,一個液態(tài)的外核,以及一個堅實的內核。
如果需要引入具體的數(shù)字的話,我們可以認為,從0—40公里是地殼。
從40—400公里是上層地幔。上層地幔和下層地幔中間的過渡地帶大約400—650公里。從650—2700公里是下層地幔。從2700—2890公里是D層。
從2890—5150公里是外核。從515—6370公里是內核。
從地球歷史中我了解到,地球的熱量來源于其初期形成時的物質自身帶來的熱度,而且作為最核心的地球內核,它本身很善于保存自己的熱量,地核的溫度在過去的40多億年間下降了不到110攝氏度。
但具體到地核的溫度到底有多高,我們估計是在4000-7000攝氏度──大致相當于太陽表面的溫度。
但漫長的歲月,以及巖質為主的地層結構,足以讓地球的外層冷卻了下來,而把熱量隔離,只剩下一顆火熱的內心。
地下水冷與熱,就看它有沒有機會,通過縱橫發(fā)達的地下縫隙,接觸到火熱的地球內心部分啦。
我是貓先生,歡迎關注,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