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太陰病
第一節(jié) 無方證條文
三、原厥陰篇條文
(一)、厥
傷寒341:傷寒發(fā)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傷寒342: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注】:這兩條講332條已經(jīng)分析過的厥熱往復的兩種情況。
341條熱四日、厥三日、又熱四日,熱的天數(shù)比厥多,這是陽進陰退,病會逐漸好起來。但如果陽復太過,久熱要傷營血,郁熱于血,血熱妄行,就會出現(xiàn)便膿血。
342條厥四日、熱三日、又厥五日,厥的天數(shù)比熱多,這是陽退陰進,病在一步步發(fā)展,是壞現(xiàn)象。
注意:341條先熱后厥,容易誤解為熱厥,兩條都是寒厥的厥熱往復。這是正邪之爭,根本歸于胃。胃氣為水谷之海、氣血之源,胃氣沉衰,則氣血虛,不充于四肢,故手足厥;胃氣復振,則氣血充,故陽復而發(fā)熱。前332、333條除中必死者,胃氣已敗故也;341條之便膿血者,胃氣過亢也。
傷寒343: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注】:「傷寒六七日」,指外感病到了六七天傳半表里或傳里的時機?!该}微,手足厥冷」,但沒提下利,推斷至少是半表里陰證(厥陰),進太陰沒有呢?表面上還不能判別(因為沒有下利)。
不論厥陰還是太陰,在沒有出現(xiàn)「陽復」時的「煩躁」都不是好事,其原因在于精氣漸衰,生機欲息,難得暫安之象,是病進入危險期的征兆。這已經(jīng)不是一般的寒厥,是「臟厥」。需聯(lián)系338條前半段。
338條:「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不過338條「七八日」,時間更長,「膚冷」也比「手足厥冷」程度更深,「煩躁」也只剩下「躁」了,這就是「臟厥」,其標志是在寒厥的前提下還有「煩」或「躁」。
338條是「臟厥」更深階段,343條是「臟厥」的開始,還可以努力一博急救一下,「灸厥陰」(胡老說指太沖穴),如果灸了后「厥不還」者,就是死證了。當然還可以兼服通脈四逆湯。
「臟厥」是什么「臟」寒呢?胡老說首先是脾胃寒(不僅脾臟而且胃腑都寒)!當然也不限于脾胃。因此,在臟厥的情況下,已經(jīng)病入太陰。
傷寒344:傷寒發(fā)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注】:「發(fā)熱,下利厥逆」,第一,這不是「厥熱往復」。第二,雖然有「發(fā)熱」二字,也不是「熱厥」,后面接著「躁不得臥者,死」,因此知道這是接著上條繼續(xù)討論。
這條有變化,一是多了「下利」,容易判斷入太陰,二是多了「發(fā)熱」,這點需要要多討論幾句。
如果沒有「躁」,只是發(fā)熱、下利厥逆,則是表里(太陽太陰)合病,因為里寒,應當用四逆湯先救里。
但現(xiàn)在多了「躁」,從里證角度,下利厥逆,里寒正虛,又躁不得安,則是臟厥。那么發(fā)熱呢?代表外邪亦盛。聯(lián)系起來,是死證!如果發(fā)熱汗出(見后面346條),則是孤陽外越,更是死證!
這種情況不是普通一般的太陽太陰合病,很快就要陰陽兩訣了!如果要治,也只能放手一搏用通脈四逆湯救里,死馬當做活馬醫(yī)吧!
傷寒345:傷寒發(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注】:「傷寒」,這是仲景條文。發(fā)熱指外邪盛,下利厥逆是正虛,厥,谷氣不達于四肢末了,外有惡寒發(fā)熱,同時又下利厥逆,急當救里,用四逆湯,如果等到「厥不止」(當然厥不止還會產(chǎn)生「躁不得臥」),則非死不可了。
傷寒346: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fā)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注】:太陽病開始的六七日沒有下利,其后「發(fā)熱而利」不是好現(xiàn)象。開始發(fā)熱,是正邪交爭反應,如果汗出邪退不發(fā)熱了,就是正勝而邪退;反之,自汗出反發(fā)熱是邪勝了,利是正不守了,再汗出不止,這是虛脫現(xiàn)象,非死不可。仲景湯液學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正邪交爭的描述。注意這條的「無陽」指亡津液,不是指后面的繼續(xù)發(fā)熱。
傷寒347:傷寒五六日,不結(jié)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注】:太陽病到五六天,大概都傳半表半里。不結(jié)胸,肚子也軟,但手足厥冷,又脈虛無力,這是虛寒之厥,歸于胃氣(或并稱脾胃之氣)沉衰,并無實象,當然萬不可下,若下,就利不止而亡津亡血,非死不可。所以這些條目集中談厥利嘔噦這四種病,都是處處著眼在脾胃,是為總結(jié)六經(jīng),這些條目都特別精彩。
傷寒348:發(fā)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注】:這條是接347條,太陽病五六天以前不下利,先熱后厥,到七日下利了,還繼續(xù)發(fā)熱,陰進,真寒假熱,結(jié)合前幾條,陽氣有虛脫兇險之象,為難治。此處是簡文。
傷寒349: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注】:這個促脈指寸脈浮,關位下沉。仲景脈法有以浮沉候表里,也有以寸尺候表里。這個脈浮見于寸,說明表未解。結(jié)胸癥也有促脈,寸脈浮,熱在上頭,關里下沉,中間有所隔。王叔和說這個促脈數(shù)中一止,數(shù)是熱象,脈數(shù)而厥是熱厥,怎么還用灸法呢?所以不是數(shù)中一止。促者短也,促者迫也,急迫謂之促。在34條有「脈促者,表未解也」之葛根黃芩黃連湯,這條雖然脈促而表未解,但是手足厥逆,里有虛寒,應該舍表救里,當然用四逆湯。灸也是用來治里,根據(jù)前面,可以灸太沖穴。
(二)、利
傷寒358: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zhuǎn)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注】:從這條開始談下利。
本條為什么說「傷寒四五日」而不是六七日?胡老推斷是針對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而言,講少陰轉(zhuǎn)太陰。表陰證二三日無里證純粹在表,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發(fā)汗,到四五日,有時候先傳半表里厥陰,再傳里,也有越過厥陰,直接傳里,里有寒則腹中痛,若轉(zhuǎn)氣下趨少腹,是下利征兆,接著就虛寒下利了。而太陽病則傳少陽、陽明為多。
傷寒360: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傷寒361: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注】:根據(jù)曹穎甫先生的看法,這兩條的下利,當屬寒濕陷大腸之利,其脈當見沉緊,其外證,必兼厥逆惡寒而口不渴,當然更無表汗。寒利若遇陽復而愈,當以微熱為候,且微熱為寒盡陽復之第一步。陽復隨之帶來濕盡而渴,或未盡之水氣外泄為汗,此皆欲愈之兆。但是,如果不是「微熱」而是大熱或熱的時間太長,都屬于陽復太過,亢熱暴出,反有便膿血之變。361條的「脈數(shù)」與「微熱」不合,脈數(shù)當見壯熱,因此「數(shù)」字當為誤傳。觀于下文「復緊」為「未解」,可推知「脈數(shù)」當為「脈緩」之誤。概括一下,寒利,脈必沉緊;陽復欲愈,或脈緩微熱而渴、或脈緩微熱汗出;陽復太過,則脈數(shù),或熱久不退。
注意:聯(lián)系前面條文,陽復的「微熱而渴」或「微熱汗出」,都必須與緊接著的利止配合,才有可能「自愈」,否則,利不止而發(fā)熱或汗出,并不是陽復,也不是陽復太過,而是陰陽離訣的死證了。所以生死攸關,辯證絲毫不能馬虎,不能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