嬋娟有時缺,我扇豈衣圓?
秋風落梧葉,我扇同棄捐。
不得如秋葉,吹墮在君前。
團扇復團扇,秋風不相見;
隱顯各有時,陽阿舞雙燕。
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
宋以前稱扇子,都指團扇而言。王昌齡《長信愁》詩:“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墩壬刃落洝份d: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
“團扇,團扇,美人并來遮面……”自古以來,團扇似乎就是專門為美人們量身定做的裝飾品。西廂窗前,月下柳旁,手執(zhí)一柄輕紗細絹的團扇,“引風逐暑”。雖然,這只是一種美麗的借口,搖出一份輕盈、嫵媚,遮住一份嬌羞、期盼,才是古代美女們一直喜歡把團扇作為她們隨身之物的真實情愫。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
??智锕?jié)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團扇詩》,相傳為漢宮班婕妤所作。趙氏姐妹入宮后,成為漢成帝的專寵,班婕妤和其他嬪妃一樣成為擺設(shè),班婕妤作此詩以抒胸臆。
她在詩中自比秋扇,用潔白的細絹剪裁的團扇,天熱時與主人形影相隨。涼秋時節(jié),則被棄置箱中。后世便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又稱“班女扇”。班婕妤如此殘度晚年,漢成帝死后,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伴著冢形碑影,又孤獨地生活了五年,便離開了人世,時年約四十余歲,后葬于延陵。
也就是從那時起,團扇與美女結(jié)下了解不開的綿綿情結(jié)。
西漢時期,團扇制作工藝最精致最考究的是在齊楚一帶,“齊紈楚竹”之說,就是指用山東絹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團扇。就當時團扇的造型而言,以圓似明月的居多,但其它形狀的也不少,如六角形、八角形、瓜楞形、蕉葉形、梧桐葉形等等。
到了隋唐時期,由于造紙技術(shù)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紙面團扇也漸漸地流行起來。到了唐末宋初時期.因為當時的刺繡工藝已非常精妙一些花鳥、魚蟲、山水、人物、佛像的刺繡開始出現(xiàn)在了團扇的扇面上。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
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上有乘鸞女,蒼蒼蟲網(wǎng)遍。明年入懷袖,別是機中練。
唐
夕殿別君王,宮深月似霜。人幽在長信,螢出向昭陽。
露□紅蘭濕,秋凋碧樹傷。惟當合歡扇,從上篋中藏。
唐
團扇在奈良時代由唐朝傳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團扇的是宮廷貴族。到平安時代末期,才允許一般庶民百姓使用。當時無論中國或日本,就團扇形狀而言,只有圓形和方形,圓形使用量大,所以稱其為團扇。
日本進入室町時代,出現(xiàn)用鐵和皮革制作的軍配團扇,戰(zhàn)爭時武將們作為陣地指揮的工具。這種軍配團扇扇面上使用紅漆或金銀粉,畫上星辰、日月,團扇柄端綴有穗頭。相撲比賽時行司裁判用的軍配留有戰(zhàn)場用團扇的形狀。
江戶時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團扇扇風取涼日益見多。隨著日本夏季祭祀、盂蘭盆節(jié)的興盛,團扇大為普及。日本東北三大祭祀之一“隨豬祭”就是扇形燈籠。據(jù)說來自中國的三國志,扇面上繪有勇士圖像。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團扇;
動搖玉郎手,因風訪方便。
團扇復團扇,持許自障面;
憔悴無復理,羞與郎相見。
南朝·沈約,團扇歌
團扇在唐宋時期最為流行,扇上題詩作畫也最興盛。唐代團扇成扇存世未見,故宮博物館僅藏晚唐團扇軸一幅。南宋時,有些絹本團扇的扇柄雖已不存,但扇面卻保存得相當完好。從元代起,在團扇上繪畫題書的情景開始呈衰退態(tài)勢,而這種態(tài)勢到明代就更加明顯,從而將在團扇上作書畫的主流拱手讓位給折扇。
事實上,古代的男人也用團扇,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鳳墓的壁畫上,我們就能看到有手執(zhí)團扇的男子。只是到了明代,團扇才漸漸變成了女性的專用之物,正規(guī)的場合男人都開始改用了折扇。
清代咸豐時,團扇又開始重新興起,并在清末時大肆活躍于書畫家的案頭。清末所制團扇,其形制以圓形為主,一種為兩面無骨的團扇,另一種是扇柄穿過其中一面的扇面,將畫面平分為二,另一面則無骨。由于扇骨將畫面一分為二,因此可供兩人合作書畫,相映成趣;但繪畫上也由兩家合繪一柄扇而中間分開的,裱成之后中間的空格就未免難看。
清末時的團扇,除了有黑絹、瓷青等品種外,往往多是一面素絹,另一面為灑金絹。泥金地的絹,看上去十分富麗,非常適宜作青綠工筆,灑金絹則宜作書法。由于團扇不能收合,礬過的絹又脆,所以不耐保存,因此團扇成扇存世量非常稀少。近年來的拍賣會上也鮮見成扇出現(xiàn),只要一露面,便成為眾買家的追逐對象,價格也往往十分昂貴。
清代的團扇畫,山水花鳥人物都有,比起前代的扇畫沒有多少的突破,倒是團扇上作書法要比宋元時發(fā)展得多。清代團扇書法,隨著金石學的興起,在團扇上作隸書、金文成為一種風尚,書家可以在團扇那圓圓的平面上像金文那樣沿著圓邊去書寫,也可以寫在正中,顯得趣味無窮,令人耳目一新。
團扇的扇柄也比較講究,其材質(zhì)有竹、木、骨角、玳瑁、象牙之分,形制也有長短工素之別,有些質(zhì)地還在其上面進行雕刻、髹漆、鑲嵌等藝術(shù)加工。扇框或與柄同質(zhì)同工,或異質(zhì)異工,或同質(zhì)異工。凡柄框為紅木、雞翅木、柴檀、烏木及部分髹漆的,不僅在柄上要戧金、錯金銀、鑲嵌金銀絲,而且一般必在扇柄尾上鑲嵌翡翠、紅寶石、藍寶石、白玉、瑪瑙等,并墜以流蘇。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任好風?
李商隱·無題
由于團扇成扇留存極少,團扇書畫多作裱片,所以團扇之框和柄也可單獨收藏。一般來說,稍講究的團扇都有扇托。扇托有丫形,夾著扇面,還有雞心形、桃形、元寶形、雙錢形、蝙蝠形等多種形狀,以吉祥如意的居多。它不僅保護扇面,主要還具有裝飾美觀的作用,并且是扇面和扇柄之間的一種視覺的點綴品,起到協(xié)調(diào)美化團扇、錦上添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