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石文化的淵源
說到太行山,許多人都知道并見到過。當人們乘車從北京出發(fā),沿京廣線南行進入河北,向西望去,總有一片群山如影隨行,若即若離;如濤不絕,綿延千里,直至河南省的中部,這就是我國著名的太行山脈。
太行山位于河北、山西兩省交界,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分水嶺。它北至拒馬河,和燕山山脈相峙;南部延伸到晉豫交界處的黃河,與伏牛山相望;西連山西省的恒山、五臺山、太岳山;東則俯臨華北大平原。
太行山脈呈南北走向,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全長約800公里,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一般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小五臺山在河北境內(nèi),海拔2870米。作為古老的斷塊山,太行山西坡緩和東坡急陡,從華北平原西望,山勢顯得格外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地勢非常險要。
太行之名由來已久,《列子》稱之為大形山,意即形容此山之巍峨。它地處古中原,又是華北大平原西緣拔地而起的屏障,因此被驚呼為“太行在半天,如黑云然”(《朱子語錄》),“為天下之脊”《括地志》(現(xiàn)地處太行深處的山西潞城曾有天脊一說)。據(jù)《說文解字》太為泰的古文,“后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又古行通形,于是今名太行山。太行山綿亙千里、峰巒層疊,而山體時斷時續(xù),歷史上形成一山多名。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收列,《淮南子》稱五行山,《隋書》稱母山,《太平寰宇記》稱皇母山,女媧山等?!稘h書》則有二處為行山。
就整體而言,太行山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地質(zhì)過程。前震旦紀以片麻巖為基底,呂梁運動后期形成了基本骨架。震旦紀太行山是一隆起地區(qū),但東麓地帶接受了部分沉積。寒武紀海浸范圍擴大。從中生代開始,地殼活動趨烈,受燕山運動影響,形成北東向的斷裂帶,而南部更為隆起。由于喜馬拉雅山地殼運動的影響從新生代第三紀開始,以太行山山前斷裂為界,西部地區(qū)繼續(xù)隆起,形成了今日山地地貌的雛形,東部平原不斷凹陷,逐步形成了今日廣闊的華北大平原。
構(gòu)成太行山的巖石多為平緩的厚層石灰?guī)r,中段出露以片麻基巖為主的復(fù)雜巖石,南北段主要為石灰?guī)r。山地東側(cè)為明顯斷層,所成陡坡往往是懸崖和深谷,許多地段形成近1000米的斷層巖壁,氣勢雄偉。李白的詩里說它是“蹬道盤且峻,巖凌穹蒼”,可見其形勢之險要。
億萬年來,太行山因其死火山存世久遠,地質(zhì)形成過程漫長,石灰?guī)r、片麻巖等地質(zhì)構(gòu)造成份豐富。自然山體陡坡、斷層、溝壑、河流眾多,長期的地質(zhì)運動,自然變遷,日月輪回,風(fēng)霜雨雪等各種因素影響,為太行奇石的產(chǎn)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太行山地處古中原,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自古以來這里生生不息地繁衍了許多優(yōu)秀的古代文化,七千年前的磁山文化,四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文化,三千年前的古趙文化以及北魏北齊文化等等,都在華夏文明發(fā)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而太行山石文化的發(fā)展,更是在我國石文化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神話傳說在我國家喻戶曉。漢代《淮南子·覽冥訓(xùn)》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洲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鸨O(jiān)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螯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弊匪肥幕?,應(yīng)當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五彩石的記載。其這神話傳說就發(fā)生于太行山深處的涉縣唐王峻山。這里的媧皇宮被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至今仍是國內(nèi)最大最完整的祭奉女媧的古建筑群。唐王峻山位于清漳河中游,傳說女媧在此引清漳水摶土造人,煉五色石以補蒼天。這里的巖石多為赤紅色變質(zhì)砂巖,色彩十分豐富,許多巖石同時含有紫、紅、黃、白、灰等顏色,層次分明地組合在一起,故有五彩石之稱。距媧皇宮不足十里便是著名的八路軍129師司令部所在地赤岸村,村莊因清漳河畔的巖石赤紅而得名。因此,可以說太行山是我國石文化的發(fā)詳之一。
從古至今,如果說人類歷史上那塊石頭影響最大,價值最高,毫無疑問應(yīng)是和氏璧。和氏璧從春秋時楚厲王至唐朝,在1300多年的時間里,傳承了110多位帝王,為天下共傳之寶,以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之說。而和氏璧最輝煌,最能體現(xiàn)其價值的時期,是在趙國趙惠文王擁有時期,秦昭王愿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至今家喻戶曉的價值連城,完璧歸趙的成語故事,便是在趙國邯鄲產(chǎn)生的。
說到太行石文化,還有一奇至今難解,那就是被中國龍文化研究會命名的“天下第一石龍”。此石龍位于邯鄲縣姜窯村西的羅溥潭旁臥龍崗下。1989年當?shù)厝巳⊥翢u時挖出,大小共9條石龍,經(jīng)遙側(cè)最大的石龍長369米,高2.5米,寬4.3米,石龍由多節(jié)沙漿巖組成,每一節(jié)龍關(guān)節(jié)都是自然的多彎曲銜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石龍。有考古專家推測,此石龍為人工砂巖石科砌成,是為了三公里外的趙王陵墓所建。也有人推論石龍是天然形成,非人力所為。石龍究竟是地質(zhì)現(xiàn)象,還是人文遺跡,以及形成的原因和年代,目前有關(guān)專家正在研究,尚無定論。但不管結(jié)論如何,這個留下迷團的巨型石龍,已成為當?shù)氐囊淮舐糜钨Y源。
太行山中段是以露出片麻基巖為主的復(fù)雜巖石。太行山的片麻巖因其“黑石,白脈中涵水紋,如蜀孫位孫知微所畫石間奔流?!惫时槐彼沃膶W(xué)家蘇東坡取名為雪浪石。蘇東坡當年曾在定州為官八月,得雪浪石一塊,愛不釋手,以曲陽漢白玉琢盆為芙蓉以置此石。這塊珍貴的雪浪石現(xiàn)存放在距河北省會石家莊,以北70公里的定州某部隊醫(yī)院后花園里,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太行山因其顯要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地質(zhì)構(gòu)造,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了雄渾大氣,質(zhì)樸生動的石文化風(fēng)格,孕育了得天獨厚的奇石資源。讀來令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拿來讓人愛不釋手,嘆為觀止。讓我們逐章走進太行山神奇而又充滿魅力的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