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以前,最受大家歡迎的應該就是皮影戲了。老百姓又把它稱為“影子戲”或者“燈影戲”,而有的地方喜歡叫'皮猴戲'或者'紙影戲'等。
皮影戲主要是靠燈光照射,然后將用獸皮或者紙板雕刻制作的人物、動物等剪影放在幕布上,從而表演出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戲劇,這在鼎盛時期是一門十分吃香的手藝。
但是皮影戲并不是像講故事那樣生硬講述,而是融合了戲曲的元素,不同地方的唱腔也不同。還有演奏者在旁邊彈著曲子,藝人根據(jù)曲子一邊唱著,一邊操縱著手中的皮影,這樣更加引人入勝。
皮影的制作過程也比較有藝術感,一般先刻頭型和冠帽,再刻臉,然后就是五官。頭發(fā)、服裝雕刻好了以后,上完色,一個皮影人物就完成了。
皮影戲,是我國一門歷史悠久的老手藝,它完美地將雕刻、繪畫等民間工藝與戲曲結合,使得原先的戲曲更加實體化,是一種創(chuàng)新和進步。
同時,它也是一種喜聞樂見、流傳很廣的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歷史瑰寶中一顆不可或缺的精巧明珠,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還遠播海外,已經逐漸成為一門世界性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