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章
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庇赂沂侨祟愖蠲篮玫钠返轮?。但“勇”不是一味地輕生好斗,而是與道德修養(yǎng)密切相關(guān)的。孔子承認(rèn)他的學(xué)生子路比自己勇敢,但也教導(dǎo)他有勇更要有義,孔子認(rèn)為沒有是非觀念的“勇”是不足取的,見利忘義或“見義不為”,都談不上真正的勇。荀子將“勇”分為上、中、下三種境界,懷仁愛之心,憂國憂民,無私無畏,是“大勇”;好禮而輕財,親賢者遠(yuǎn)小人,
出處:《詩經(jīng)·大雅·丞民》
大意:柔軟的東西不輕易去吃,堅硬的東西也輕易吐出來;不欺侮弱小的人,也不懼怕強(qiáng)權(quán)的威脅。
147.視死如歸。
出處:《管子·小匡》
大意:面對死亡要像回家一樣從容。
出處:《左傳·哀公十六年》
大意:遵循道義叫做勇敢。
149.見義不為,無勇也。
出處:《論語·為政》
大意:面對應(yīng)該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敢去做,是怯懦的表現(xiàn)。
150.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有仁德的人一定會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151.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有德行的人不會憂慮,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勇氣的人不會畏懼。
152.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
出處:《荀子·榮辱》
大意:道義所在不會傾倒于權(quán)勢,也不會只顧私利。
153.知而好問者圣,勇而好問者勝。
出處:《文字·自然》
大意:智慧而又虛心向別人學(xué)習(xí)的人會成為圣賢,勇敢而又虛心向別人學(xué)習(xí)的人會獲得成功。
15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出處:《后漢書·班超列傳》
大意:不冒險進(jìn)入虎穴,就得不到小老虎。
出處:蘇軾《留侯論》
大意:天下有一種偉大的勇敢者,危險突然降臨不會使他驚慌,無緣無故地受辱也不會使他憤怒。
156.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fā)。
出處: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大意:小勇只是血氣的一時沖動,大勇則需要道義來激發(fā)。
157.初生之犢不懼虎。
出處: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
大意:剛出生的牛犢不懼怕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