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來歷
泰國古稱暹羅,意思是皮膚較黑的部族。1939年改國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國”。1945年9月8日,泰國復(fù)稱為“暹羅王國”。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將暹羅更名為“泰王國”。
泰國部分先民 原是居住在中國云南一帶,為逃避蒙古人入侵才南下遷居到中南半島,在此期間,西雙版納與泰國北部蘭納等地區(qū)一直有著通婚和貿(mào)易的往來。在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國。 西雙版納以傣族為主,而傣族在緬甸叫撣族,在泰國叫泰族,泰族在泰國占40%人口比例,故,不難看出:雖然由于地域分割,各自演變出了不同的文化,但,泰國的文化受到中國的影響很大!
暹羅是中國人對古代泰國的稱呼。宋元時代,中國人知道泰國的土地上有“暹國”和“羅斛國”兩個國家,1296年,周達(dá)觀作為中國元朝使團(tuán)的一員前往真臘(柬埔寨),寫了《真臘風(fēng)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素可泰王國稱為“暹羅”,稱那里的人為“暹人”。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地區(qū)的國家。
元末明初,南方的“羅斛國”(即阿瑜陀耶(大城)王國)征服了“暹國”(素可泰王國),由于兩國已合并,中國遂以“暹羅斛”來稱之(見《明史·暹羅傳》)。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于是“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漢字文化圈其他諸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也采用“暹羅”之稱)。
而當(dāng)時泰人的自稱并非是“暹羅”,他們自稱本族為“泰”,據(jù)考證“泰”是“自由”之意,即該族群擺脫了高棉人的控制獲得自由,故自稱為“泰”即“自由民”,這大約是公元10——12世紀(jì)的事。 而對于泰人的來源,向來眾說紛紜,有一派學(xué)者(泰國和西方居多)認(rèn)為泰人是從今中國腹地南遷的(更有甚者認(rèn)為南詔國為泰人建立,云南為泰人故土,后來受蒙古壓迫才南遷的,此說在20世紀(jì)80年代以前被泰國官方接受并寫入教科書);還有一派學(xué)者(中國居多)認(rèn)為泰人“自古以來”就居于中南半島,不存在南遷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