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毓美(1778~1840),字含輝,又字友梅,山西省渾源縣人,清嘉慶七年(1802年)以拔貢考授河南知縣。以后歷任知州、知府、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主持豫魯兩省河務(wù)。栗毓美在河南任職期間,當?shù)攸S河經(jīng)常泛濫成災(zāi),嚴重地威脅著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為此,他做了實地勘察,認為造成水患之原因,是由串溝積水成河,潰毀堤壩所致。栗毓美曾經(jīng)多次專程乘小船考察了大河南北兩岸,每次行程四十多里,發(fā)現(xiàn)北岸串溝積水很深,串由溝尾部已與大河連結(jié)起來,并且與沁河、武陟、榮澤諸灘的積水匯合一起,注傾堤下。堤下又沒有任何防護工程,石堤南北全是水,也不能取土筑壩。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采取“拋磚筑壩”,才能減緩水勢。于是,栗毓美從老百姓那里買了一批磚塊,組織群眾向河里拋磚,采取應(yīng)急措施,建成數(shù)十個“磚壩”。“磚壩”筑成以后,恰逢風雨大作,此時凡是支流小河,大都決口數(shù)十丈,而大堤卻安然無事。從此以后,人們才認識拋磚筑壩的巨大作用。平日,栗毓美心中有一張治水圖,河道之曲直高低,河水之寬窄深淺,流速之快慢,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風雨即將到來,他立即到達險地。一旦水患發(fā)生,他又能親自指揮搶險,將水患降服。因此,很受當?shù)厝嗣駩鄞?。在他任職五年期間,河東一帶地區(qū)很少發(fā)生水災(zāi)。由于他清正廉明,勇于執(zhí)法,以致觸犯權(quán)貴,遭到陷害,后來積郁成疾,卒于河道總督任上,以身殉國,享年63歲。
栗毓美陵墓是山西省的一處珍貴歷史文物,座落在渾源城的東北隅,面對恒山,北依渾河,總面積約7740平方米。其內(nèi),建筑肅穆壯觀,布局嚴謹對稱;尤其是豐富多彩的漢白玉石刻,更是清陵石刻中的精品和瑰寶,被游人贊賞,專家垂青。
天佑0605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