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和主公,是相愛相殺的兩類人,互相成就,又互相提防。艱苦創(chuàng)業(yè)時有共同的目標和敵人,雙方尚能保持均衡,主要是相愛;而成事之后,共同的敵人消失,雙方的均衡隨之打破,往往就得相殺。
當然,主要是主公殺功臣。
如果遇上了漢光武帝、宋太祖、唐太宗這樣能馭人,又能容人的君主,那真是莫大的幸運。可惜多數(shù)皇帝,沒有這樣的能力,也沒有這樣的氣量。要是碰上劉邦、朱元璋這樣非把功臣趕盡殺絕的坑貨,那真是倒了八輩子血霉。
功臣不能坐以待斃啊,然而那些率領功臣的創(chuàng)業(yè)之君沒有一個是好對付的,先下手為強是不大現(xiàn)實,得,那就想點法子自保唄。
在“自?!边@個問題上,四個人分別作為正反面案例經(jīng)常被提到:文種和范蠡,韓信和張良。
能臣自保攻略1:病假
這是張良。
張良輔佐劉邦定天下,是總參謀長。劉邦是個大流氓,最愛干的事就是罵人,唯獨沒罵過張良,對張良甚至連名都不敢叫,而是一口一個“子房”。
子房,是張良的字。古人稱呼一個平輩或完備的字,是表示尊敬。
劉邦做了皇帝,論功行賞。劉邦說張參謀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可以去天下最富的齊國,隨便挑三萬戶作為封邑。而武將中功勞最大的曹參,也才10630戶。
張良很識相,說陛下能用我的計策我就很感謝了,給我個三千戶就好。
此后,張良就研究起了養(yǎng)生。不過他身體確實不好,司馬遷說自己看到過張良的畫像,長得就像個美女(狀貌如婦人好女)。朝中大事他一概不過問,除了呂后為了劉邦要廢太子的事,逼張良出了一次主意——張良一出手,呂后之子劉盈就保住了太子之位。
劉邦呂后先后迫害各路功臣,都沒惦記上他,他得以壽終正寢。他晚年不知練什么神功,連飯都不吃,呂后還苦口婆心地勸他:人生苦短,何必苦了自己,您就吃點吧(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p>
能臣自保攻略2:辭官
然而有時候,請病假是不夠用的。
文種和范蠡是輔佐越王勾踐滅吳稱霸的兩大功臣。然而事情一成功,范蠡就跟越王勾踐請辭了。根據(j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揣了金銀細軟,帶上追隨者們流亡海外(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然后給好基友文種寫了封信,說大王尖嘴猴腮,一看就是個沒義氣的,共苦沒問題,同甘可不行(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聽兄弟一句勸,趕緊走吧。
文種想想有道理,但是還是舍不得高官厚祿,就請了長病假,不管事了。
勾踐放過他了嗎?沒有。
很快,有人進讒言說文種要謀反。勾踐讓人送了一把劍給他,說,您當初教了我七種計策來滅吳,我才用了三種,就把吳國給滅了,剩下四種還在您這,要不您替我去先王面前演示演示吧(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至于這七種計策是什么,司馬遷沒說。
文種沒得選擇,只好自殺了。
范蠡呢?根據(jù)司馬遷版的富豪榜《貨殖列傳》記載,化名陶朱公下海經(jīng)商,多次積累到千金家財后又散給了親朋好友,后來把生意交給子孫,財富積累到了萬金。
野史的記載更漂亮,他走的時候還把西施給帶上了,仕途、美女、財富,男人一輩子能有的成就,都有了。
病假,辭官,都未必管用
不過,以上的兩種辦法只有大功告成之后才能用,事成之前,是不可以的。
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之際,是不大會猜疑臣子的,多數(shù)主公要到事成之后才想起對付功臣。然而也有少數(shù)主公,疑人照用,用人照疑,能臣還沒成為功臣呢,就惦記上了。那怎么辦?
辭官?行不通的,因為主公需要你,你不出力他就跟你急。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大將王翦就遇到了這個問題。
按《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國要滅楚國,王將軍跟秦王的意見產(chǎn)生了分歧——王翦說滅楚一定要六十萬軍隊才夠,而旁邊的少壯派將領李信說,二十萬足夠了。秦王笑了,王將軍老了吧,怎么這么膽小了?(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槺闾嵋痪?,這李信將軍,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的祖上。
王將軍一生氣,借口生病辭官回家了。不出王翦所料,李信果然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秦王知道,要滅楚國還得靠王翦。當時還被稱為秦王政的秦始皇親自騎馬趕到王翦的老家,向他賠罪說,寡人錯了,沒聽將軍的話我軍果然大敗,現(xiàn)在楚軍都反推回來了,將軍雖然生了病,難道忍心扔下寡人不管嗎(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王翦說,我又老又沒用又不聽話,您另請高明吧(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
秦王臉色一沉:夠了,您別再嘰嘰歪歪了(已矣,將軍勿復言?。?。
王翦知道,自己躲不下去了,否則白起就是榜樣。
白起,秦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將領,據(jù)說一輩子沒打過敗仗,最著名的戰(zhàn)績是長平之戰(zhàn)號稱俘虜并活埋40萬趙國軍人。后來秦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久攻不下,秦昭王又想起了白起——這秦昭王,就是宣太后羋八子的兒子。而白起此時正受排擠請病假在家待著呢。
白起說,這仗沒法打,長平之戰(zhàn)雖然贏了,但我們損失過半,國家都快打空了(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如果趙軍跟諸侯援軍里應外合,我們就輸定了。
秦昭王下令征召,白起不去;派宰相去請,白起還不去。秦昭王火了,將白起貶為士卒,逐出國都。不久又派人給他送去一把劍,讓他自殺——這比文種還慘,勾踐要了文種的命,但至少是客客氣氣的。
白起看著秦昭王派人送來的劍,想不通,自言自語道,憑什么,我做了什么得罪上天的事,讓我有這個下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最后他給了自己一個解釋:一定是我在長平坑殺了那投降的幾十萬趙軍,遭了天譴,看來我是該死。說完就自刎了。
白起到死都不明白。他死,是因為主公最需要他的時候,他不出力。不出力,就得死。
白起也就比王翦年長個一兩輩,白起的事王翦當然知道。論打仗,王翦未必比得過白起,但論情商,王翦比白起高得多。
秦王政臉一沉,王翦知道自己沒得選擇了,但是說,大王一定要用我的話,那我需要六十萬軍隊。秦王一咬牙,好,都聽你的。因為秦王也沒得選擇。
然而,秦王對他不放心。
想退出,不讓,出來做事,又被懷疑,怎么辦?
能臣自保攻略3:要錢
王翦自有辦法。
出征時,秦王親自送到首都郊外,王翦突然獅子大開口,希望秦王賜給他大量的田地房產(chǎn)。秦王很意外,說將軍還會擔心錢嗎?王翦說,替大王打仗,封侯是不要想了,就是趁著您還用得到我,就要點田宅給子孫做產(chǎn)業(yè)(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yè)耳)。
秦王的反應是,”大笑“。
為什么大笑?王翦自己將會給我們解釋。
軍隊開到了函谷關,王翦又派人回去問秦王要田地,比之前要求的還多了五倍。
手下看不下去了,說您這獅子大開口開得也太過分了吧?
王翦說,這你就不懂了。大王這人信不過別人,如今把整個秦國的軍隊幾乎都交到了我手上,能放心嗎?我不多要點財產(chǎn),顯示一下我對他的江山?jīng)]興趣,難道還等著他來懷疑我嗎(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zhí)镎瑸樽訉O業(yè)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原來如此!
面對多疑的主公,嘴上說自己不想造反是遠遠不夠的,要換一種他聽得懂的方式,王翦這一手,豈不妙哉?
秦王的笑是放心的笑,因為放心,所以開懷。
能臣自保攻略4:擁軍
王翦這招是雙贏,秦王吃了定心丸,自己也撈足了好處。然而他能這樣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秦國有錢。
秦國經(jīng)過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國力蒸蒸日上,論經(jīng)濟實力在七國當中就算排不到第一,第二第三也是沒有問題的。所以面對王翦的漫天要價,秦王不需要就地還錢。給出去點田產(chǎn),換來一個楚國,這筆賬秦王會算。
然而如果主公沒錢呢?比如劉邦。
楚漢戰(zhàn)爭,劉邦和項羽在滎陽長時間對峙。此時劉邦的地盤主要是陜西和四川,四川當時還是蠻荒之地,陜西雖然是當年秦國的故地,但畢竟經(jīng)歷了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荼毒,殘破不堪。多虧有蕭何幫他管理著根據(jù)地,才能保證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糧餉供應。
劉邦在屢戰(zhàn)屢敗的情況下卻能一直正面死扛項羽,主要是蕭何的功勞。
根據(jù)《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劉邦的使者一批又一批地來慰問蕭何。一位被稱為“鮑生”的人對蕭何說,現(xiàn)在您在后方坐著,大王在前線打仗,是誰更苦呢?吃苦的反而來慰問不吃苦的,這是懷疑您??!
那怎么辦?學王翦要錢?可是戰(zhàn)事吃緊,劉邦哪有錢給你,誰要錢他跟誰急。
鮑生說,我給您想個法子,把您家族能當兵的男人全都送去漢王軍中,漢王就相信你了(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
這是把親人都變相送去做人質。做人質也就罷了,只要自己不是真要謀反就不會有危險。不過也得看送到誰的軍中,還得看對手是誰。
送到劉邦軍中,對手項羽。這就麻煩了,劉邦不止一次被項羽團團包圍,也不止一次扔下隊伍自己一個人溜了。去給劉邦擁軍,是要冒極大風險的。
然而蕭何別無選擇,咬咬牙,只好聽從鮑生的計策。
漢王劉邦什么反應?“大悅”。
能臣自保攻略5:捐錢
國家富足的時候,要錢可以自保,國家困難的話,就得捐錢。
當上皇帝的劉邦對蕭何的賞賜不可謂不豐厚:將蕭何列為第一功臣,不但蕭何拿到了爵位和封地,他的父子兄弟十多人也都拿到了可觀的封地,而且特批能“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就是能帶著劍面見皇帝,而且上朝可以昂首挺胸,大搖大擺,而不是像其他大臣只能低著頭,小步快走著進去。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蕭何很快又有了被猜疑的機會。
一個叫陳豨的地方大員造反了。已經(jīng)是皇帝的劉邦親自帶兵去平定,跟往常一樣,留下蕭何把守根據(jù)地關中地區(qū)。
被貶為淮陰侯而心懷不滿的韓信涉嫌謀反,其實他到底反沒反這事已經(jīng)說不清了,蕭何和呂后聯(lián)手將韓信騙進宮中殺死。劉邦在前線聽說后,下令將蕭何從丞相提升為相國——丞相有左右兩個,相國可只有一個,又增加了五千戶的封地,并給他配備了一支500人的衛(wèi)隊。
皇恩浩蕩,大家都來向蕭何道喜,只有一個叫召平的人過來表示哀悼。他說,你的禍患要開始了(禍自此始矣)?;噬显谕忸^打仗,您在這看守后方,又沒什么危險,皇上卻給你配備衛(wèi)隊,這是懷疑你??!勸您這些封賞都別要,把自己的全部家產(chǎn)拿出來資助軍隊,皇上一定會開心的。
蕭何照做了,劉邦什么反應?“大喜”。
損失了家產(chǎn),卻保住了性命和皇帝的信任,太劃算了。只要性命和信任在,錢總是還能來的。
能臣自保攻略6:自污
第二年,昔日的項羽手下第一猛將,后來投降劉邦而被封為淮南王的英布謀反了。劉邦又一次御駕親征,蕭何也又一次鎮(zhèn)守長安,一如往常。
不久,劉邦的使者又一批批地來到長安,致以領袖的親切問候并關心總理同志的日常工作。蕭何心想,又來了吧,就跟一年前一樣,一邊兢兢業(yè)業(yè)地干活,一邊又將家產(chǎn)全數(shù)捐出。
然而有個門客告訴他,您離滅族不遠了(君滅族不久矣)!為什么?您已經(jīng)做了相國,還有什么能賞給你的嗎?而且您這么十幾年來在關中執(zhí)政,百姓都歸附你。皇上怕的是你在關中的威望無人能比?。ㄎ肪齼A動關中)。
蕭何終于看明白了。
主公會不會懷疑你,除了在于你有沒有謀反的意愿,還在于你有沒有謀反的能力。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一個有謀反意愿卻沒有謀反能力的人,主公完全可以不把他當回事,至少不用急著收拾他。然而一個人如果有了謀反的能力,那么他就是個不定時的炸彈。今天不反,不代表將來不反。主公活著時不反,不代表主公死后不反。既然如此,對主公來說只要一個臣子有了謀反的能力,那么不論他有沒有謀反的意愿,把他干掉就是最安全的。何況天下已定,一流能臣干掉了,來個二流的治國也沒什么。
所以彭越、韓信、英布,一個個猛將要么被冤殺,要么被逼反。
坐等被冤殺肯定不行,那如果真的謀反呢?蕭何不想也不敢。那只剩下最后一個辦法:廢掉自己謀反的能力。蕭何謀反最大的資本就是百姓都愛戴他,那么就讓百姓不再愛戴自己吧。
不久,告狀信雪片一樣飛到前線,都控告蕭何及其家人欺壓百姓、霸占田地、強買強賣、投機倒把,劉邦這才放心。
劉邦得勝凱旋路上,老百姓攔下劉邦的車子,控訴蕭何的罪行,劉邦把控告信全部不動聲色地收下了。等到了宮中,面對前來迎接的蕭何,劉邦笑道:“相國真是為民請命啊!”然后拿出一大疊控告信放在蕭何面前,說,“相國自己向百姓謝罪吧?!比缓箝_懷大笑。
這時他的笑容一定跟咸陽郊外的秦始皇一樣燦爛。
財產(chǎn)捐出去,還能再賺回來,名聲臭掉了,就再也回不來了。蕭何看著劉邦的笑臉,心中一定很悲苦,甚至悲憤吧。不過那些名聲沒臭掉的人,像韓信、彭越等,也一定悲苦和悲憤,只是跟蕭何的悲苦和悲憤不一樣,而且只能在地底下發(fā)泄自己的情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