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錄】
第一課時
師:上課,同學們好!很高興和我們廣西南寧沛鴻民族中學高一(18)班的同學一起學習蘇軾的《赤壁賦》。蘇軾,我們不陌生,初中就學過他的不少作品。有一篇文章,不知同學們還有沒有印象,我來考考大家(教師背誦):“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學生跟著背,聲音越來越大。)“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p>
師:很好!這篇文章叫《記承天寺夜游》,在哪里寫的?
生(齊):黃州。
師:這篇文章寫于元豐六年。那一年的秋天和冬天,蘇軾游覽了黃岡赤壁,分別寫了《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是蘇軾作品中最精華的文章。哪個同學能告訴我,蘇軾為什么去了黃州?
生(齊):被貶。
師:為什么被貶?
生(紛紛):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師:大家能不能說說烏臺詩案是怎么回事?
生1:不知道。
生2:有官員從他的詩中找出句子說諷刺變法,于是皇帝把他貶官。
師:烏臺,就是御史臺。有人誣陷他,說他詩中有反對朝廷新政的文字,于是把他投入大牢。東坡在獄中生活了130天,這對他的身心、對他的人格造成了巨大的折磨和摧殘。后來方方面面的人出面營救,最終他被放出來,可是被貶黃州,并開始了不斷被流放的坎坷的人生際遇。蘇軾去世前兩個月左右,在常州,有這么一首詩,題自己的自畫像(投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辟伲╠ān)州在哪里呢?海南島。惠州在哪里呢?廣東。蘇軾不斷被貶,先被貶到黃州,后被貶到更遠的惠州,最后被貶到更遙遠的海南島儋州。蘇軾滿身傷痕,歷經坎坷,他要給自己一個快樂地活下去的理由,他不斷地思考,到黃州之后,他的思想開始成熟了,仿佛一道天光,劃過這荒瘠的大地。中國文學史上這篇最著名的文章出現了。
昨天和同學們見面的時候,有同學問我《赤壁賦》中的“賦”是什么?“賦”是一種文體,一種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文體。它比詩歌要自由一些,隨意一點,比散文要求更嚴謹一些。我們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再反復體會賦的特點。
課前曹老師給大家提了一個要求,要大家把這篇文章盡可能讀熟,最好能背下來。第一節(jié)我們試試看。能背就背,背不下來就偷偷看看書。
?。ㄉ车谝还?jié),不記得之處教師及時提醒。)
師:很好??磥砦覀儼嗤瑢W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上來就出手不凡,給我一個驚喜。第二行有一個字的讀音,“少焉”的“少”,應稍微注意一下。既不念shāo,也不念shào。它意思是“一會兒”,所以念shǎo。這節(jié)文字中還有幾個字的意思需要我們來研究一下?!凹韧保凹取痹趺唇忉??
生:過了。
師:大家是按課文的注釋來說的,沒錯。但這個字解釋為“已經”更好,是個副詞。已經過了望日,就是陰歷的十六。這個字在我們的課文里面也反復出現。最后一節(jié)里面有兩個“既”,找到沒有?(生答“肴核既盡”。)對,“肴核既盡”,“既”,已經。菜肴和果品已經吃完了。還有一個,(生答“東方之既自”)對,“東方之既白”,意思是天已經亮了。再往下看。“舉酒屬客”,“屬”是什么意思?
生:勸人喝酒。
師:“屬”原來的意思不是勸人喝酒,是“致意”“表達”。請大家注意注釋,注釋說“這里指”,它是指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邊是這個意思,大家讀注釋的時候要特別留心,特別注意。這個詞在我們課文里也出現了兩次,在第三節(jié)還有,有沒有同學找到?
生:舉匏樽以相屬。
師:什么意思?
生:舉起酒葫蘆,互相勸酒,大家一起喝酒。
師:再往下看,“縱一葦之所如”,“如”什么意思?
生:到,往。
師:“所如”呢?
生:到的地方。
師:“縱一葦之所如”呢?
生:任憑船兒到哪兒是哪兒。
師:課文里“乎”用得挺多的,“飄飄乎”“浩浩乎”,這個“乎”是什么意思?(生沉默。)句中語氣詞,沒什么意思,到這里停頓一下,顯得舒緩整齊有韻律。還有第三節(jié)的“此非曹孟德之詩乎”,這個“乎”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嗎”。
師:還有一個“乎”,大家注意一下,在文章最后一節(jié),“相與枕藉乎舟中”,這個“乎”是什么意思?
生:“于”“在”的意思。
師:真不錯。翻譯出來是什么意思?
生:在船上大家相互枕著墊著。
師:請注意,“藉”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基本意思就是拿草墊地,所以它就引申出“墊著”這個意思。也就是你枕著我,我枕著你,你靠著我,我靠著你,很隨意、隨性地躺在船上。第一節(jié)的重點詞語我們基本弄清楚了。
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思考:第一節(jié)寫的是東坡夜游赤壁,是圍繞著兩個字來寫的,你覺得是哪兩個字?哪兩個字是這節(jié)反反復復都寫到的?同學們可以互相小聲地商量,我們既要獨立思考,又要互相合作。哪個同學先說?
生1:“赤壁”吧?
師:當然,事情發(fā)生在赤壁。但這是背景,不能說是中心。誰來試試?
生2:泛舟。
師:還沒講到點子上??赡芪覄偛疟硎龅貌粔驕蚀_。夜游赤壁是圍繞哪兩個物象來寫的?
生3:我認為他寫的物象,一個是水,一個是月。
師:月亮,大家同意不同意?
生(齊):同意。
師:你跟大家說說,哪幾句是寫“月”?
生3:“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是寫月。
師:此外呢?
生3:既望。
師:為什么?
生3:農歷十六,月亮大大的圓圓的,讓我們想到月。
師:還有呢?他誦的詩是?
生(齊):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師:還有沒有?
?。ㄉ聊?。)
師:什么叫“白露橫江”?
生4:月亮照在江面上,白茫茫一片。
師:什么叫“水光接天”?
生4:江水和月色相融,一片朦朦朧朧的。
師:剛剛同學講,寫的是月。講得很好!另一個物象是水?是江?我們往下讀。讀書,一定要心細,反反復復體會?!翱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飄飄乎”(做出動作),是寫什么???
生(紛紛):寫風。
師:對啊,寫風。正是因為有風,所以才能夠“縱一葦之所如”;也正因為有風,他才能夠“凌萬頃之茫然”,越過萬頃浩瀚的江面;也正因有風,他才能夠“浩浩乎馮虛御風”“飄飄乎遺世而獨立”。我們說第一節(jié)是圍繞兩個字來寫的,一個是風,一個是月。第一節(jié)寫的就是赤壁風月圖。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他就是在這樣的美景中陶醉了?,F在全班齊背第一節(jié)。
?。ㄉR背第一節(jié)。)
師:我們說這篇文章是一篇賦,賦有很多講究,講究對偶,講究辭藻;此外,適當的時候,還要講究一點押韻。為什么我們背起來感覺那么順暢、和諧呢?就是這個原因。大家看,哪些地方是押韻的?
生(齊):“間”“天”“仙”。
師:所以特別和諧,這種和諧和東坡夜游赤壁的感情是吻合一致的。這是第一節(jié)。接下來我們學習第二節(jié),能不能背了?試試看啊,逼自己一下。
?。ㄉ嚤车诙?jié)。)
師:不錯啊,不少同學第二節(jié)已經背下來了。有幾個關鍵字,我們一起研究一下?!坝谑秋嬀茦飞酢敝械摹坝谑恰笔裁匆馑??
生1:就是于是。
師:曹老師起了個頭,于是大家跟著背書……是這個“于是”的意思嗎?
生1:對啊。
師:有沒有同學覺得有不同?
生2:在這個時候。
師:大家比較一下,同意第一位同學,還是第二位同學?
生(紛紛):第二位。
師:于是,意思是“在這時”。是:此;于:在。翻譯時可以把“于”去掉,簡潔一點,這時飲酒唱歌??墒强腿舜盗艘欢魏?,簫一吹出來不對了,是悲涼之聲。昨天有同學給我遞了一個字條,說,為什么這個客吹的簫聲音如此悲涼?這也是東坡的疑問。我們一起來看第三節(jié)?!疤K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正襟危坐,是什么意思?
生:正一正衣襟端坐。
師:什么是端坐呢?古人的坐跟我們今天的坐不一樣。我們今天的“坐”是很長的歷史生活變化之后演化的結果。古人坐是這樣的(黑板繪圖),跟現在日本人韓國人坐著差不多,臀部壓在腳后跟上。蘇子是“危坐”,身子挺直了。為什么要挺直?內心受到了巨大的觸動?!昂螢槠淙灰??”請同學給我們翻譯一下。
生1:他的意思是:這首歌曲調為什么那么悲傷?
師:為什么這么悲傷呢?“何為”譯為“為何”,這是什么句式?
生1:賓語前置句。
師:其,代聲音。悲涼,根據上下文添加進去的。我們發(fā)現了一個特殊句式,賓語前置句。這篇課文連這句在內有三個賓語前置句。有沒有同學能發(fā)現另外兩個?在哪里?我們請同學說說。
生2:第三段:“而今安在哉?”
師:你給大家翻譯一下。
生2:但是現在又在哪里呢?
師:“安在”就是“在安”,譯為“在哪里”。還有沒?
生3:第四段:“而又何羨乎!”
師:什么意思呢?
生3:又為什么要羨慕呢!
師:怎么翻譯更準確?你再試試。
生3:羨慕什么呢!
師:很好!“何羨”譯為“羨何”。“何為”“安在”“何羨”,都是賓語前置,翻譯時要把前面賓語和后面動詞調換一下位置,譯為“為什么”“在哪里”“羨慕什么”。
師:下文客人回答分幾層呢?怎么能看出是這幾層呢?誰來回答一下?
生1:我認為分三層。第一層講曹孟德,第二層講他們現在在江上,第三層講自己的愿望。
師:自己的愿望在哪里?
生1:挾飛仙以遨游。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層次切分?
生(紛紛搖頭):沒有了。
師:都認為是三層嗎?我們切分層次不是簡單地看看那幾句的意思。曹老師給大家一個提示,這個句子,“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況”是什么意思?何況,再說,更何況,遞進一層。我們就抓這個字,就可以看出客的回答分幾層。
生(紛紛):兩層。
師:“況”之前一層,“況”之后遞進一層,第二層。下面我們來看第一層客的回答。先把幾個關鍵字研究一下。
師:“順流而東也”的“東”和“東望武昌”的“東”,意思是一樣的嗎?
生:不一樣。
師:怎么不一樣?“東望”的“東”是什么意思?
生:向東。
師:“順流而東”的“東”呢?
生:向東進軍。
師:很好。前一個“東”是名詞作狀語,怎么知道是名詞作狀語呢?“東”是修飾“望”的。后一個“東”是用“而”連接的,順著江流向東進軍,名詞作動詞。這里還有兩個反問句,“此非曹孟德之詩乎”這個比較簡單,還有一個句子:“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全班一起合作把它翻譯一下。
生1:這地方不是曹操困住周瑜的地方?
師:我們請這位男同學來說說。男同學可能對這段歷史更感興趣,更熟悉。
生2:這難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包圍困住的地方嗎?
師:同意不同意?請注意,他把這句翻譯成了被動句,“于”表被動。不過你這個翻譯還不夠準確。赤壁之戰(zhàn),大家都熟悉,僅僅是周瑜把曹操包圍了嗎?最后的結果是什么?(生答“打敗了曹操”。)對,打敗了曹軍。我們添兩個字:“這地方難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包圍擊敗的地方嗎?”我們把第一層讀一下。
(生齊讀。)
師:這里有幾句,“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大家只是把它讀了下來,沒有什么感情色彩,曹老師在這里讀一下,你們來體會一下。(教師有感情地范讀。)
師:什么樣的感覺?先開始非常激昂,百萬雄師,一代豪杰?!棒镀A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一代之雄,最后煙消云散,這叫什么?對,欲抑先揚,一下子從沸點跌到冰點,有一種巨大的人生幻滅感,即便像曹操這樣的大英雄,怎么樣了?不在了,煙消云散了!要把這種感情讀出來。
(生再讀。)
師:我們現在看第二層。(生齊讀。)這里對偶句很多。這里有多少對偶句?數一數。
生:五組。
師:這么多對偶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呢?我在來南寧的途中,在飛機場閑坐候機,買到了一本余秋雨的《何謂文化》,中間恰好有《赤壁賦》的翻譯。這幾句余秋雨是這樣翻譯的:那就更不必說你我之輩了,捕魚打柴為生,魚蝦麋鹿做伴,駕著小船出沒,捧著葫蘆喝酒,既像昆蟲寄世,又像小米浮海,哀嘆生命短暫,羨慕長江無窮。當然,我也想像神仙一樣地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但明知道得不到,只能把悲傷留給秋風。他這個翻譯很簡潔,把課文中的“之”“矣”這些為了對偶的字都拿掉,幫助我們一下抓住基本意思。在第二層這么多對偶句中,我們找找最能代表作者基本意思的那一句對偶句,哪一句比較好?
生1: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生2: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選哪一個?前一句還是后一句?
生(紛紛):后一句。
師:很好。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哀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世間萬物的永恒長存。這就是客最大的悲哀。讀到這,你清楚客吹洞簫為什么聲音如此悲涼了嗎?
生(齊):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你看大英雄不在了,即便是如曹操那樣的大英雄也“而今安在哉”,更何況我們的人生是如此的短暫、渺小而脆弱,匆匆一輩子就走過了。想到這不由地悲從中來,所以,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我們全班齊讀第三節(jié),要讀出客的心情和變化,注意停頓?!皼r”以后的句子要讀得非常慢,要低沉,是一種非常痛苦的內心情感,我們甚至要想到客說完之后眼里閃動著痛苦的淚花。
(生齊讀。)
?。ㄗx書聲中結束第一課時教學。)
第二課時
師:同學們好!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赤壁賦》前三節(jié),下面我們背誦第三節(jié)。我請兩位同學上講臺把第四節(jié)中兩句話的翻譯寫在黑板上。
?。▋晌粚W往黑板上翻譯“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其余學生背書。)
師:有同學課前問我,怎么樣才能將古文背得又快又好?我說要理解,理解才能好背。背東西要把很長的文章分成幾個小片段來背。第三節(jié)怎么背呢?曹老師給大家提供一個方子,我們把第三段拆分成這么幾個部分。第一個先是蘇子的反應,“蘇子愀然,正襟危坐”;往下,是客人的回答了,先把“況”之前背下來,接著把“況”之后的幾組對偶句背下來。這樣是不是好背一些?
?。ㄉ嚤车谌?jié)。)
師:我們學習第四節(jié)。看同學翻譯的第一句(學生翻譯:逝去的江水就像這樣不斷地流去,可它卻沒有這樣流去;時圓時缺的月亮像這樣不斷地變化,可它卻沒有這樣變化)。這位同學的字寫得蠻漂亮的!斯:這;者:什么什么的東西。把第二個“這樣”去掉,譯成“可它沒有流去”就可以了。盈:月圓;虛:月缺;彼:那樣。最后一句翻譯不準確,可譯成“可它卻最終沒有增減”。請大家和老師一起思考:“逝者如斯”,“盈虛者如彼”,這是變還是不變呢?
生(猶豫,聲音陸續(xù)變?。鹤?。
師:“而未嘗往也”“而卒莫消長也”呢?變還是不變?
生(聲稍大):不變。
師:那么,“逝者如斯”,“盈虛者如彼”,是客的觀點還是蘇子的觀點?
生(紛紛):客。
師:“而未嘗往也”“而卒莫消長也”呢?
生(齊):蘇子。
師:很好!時光流逝,歲月匆匆,人生短暫,這是客的觀點。那蘇子是怎么看的呢?“未嘗往也”,沒有流走;“卒莫消長”,最終并沒有增減。這是蘇子的觀點。好!我們來看下一個句子的翻譯(學生翻譯:如果從那變動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都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從不變的一面看,萬物同我一樣都是永恒的)。字寫得漂亮!“一眨眼”,原文是哪兩個字?
生:一瞬。
師:“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然;以:用?!熬谷徊挥靡徽Q鄣墓し蚓妥兞恕?。從變的角度看,時時在變,刻刻在變?!叭绻麖哪遣蛔兊慕嵌葋砜?,萬物和我都是永存的?!蔽覀儼堰@兩句放在一起,體會一下,蘇子真不簡單,一下找到頭上一輪明月,身邊滔滔江水,這兩個物象妙不可言。江水滔滔,是變的;月亮永遠盈虛變化,也是變的;可江水永遠流不完,月亮總有陰晴圓缺,又是不變的?,F在我們知道了,蘇子讓我們用什么樣的眼光來看待生活?
生(齊):不變的眼光。
師:蘇子的回答也是分兩層的,客的回答用一個“況”字分開,蘇子用哪兩個字分開?
生:且夫。
師:什么意思?
生:更何況,再說。
師:我們齊讀第四節(jié)。
?。ㄉx。)
師:“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是大自然無盡的寶藏,我和你一同享用。怎么享用?
生(紛紛):看。感悟。
師:有道理。課文第一節(jié)和第五節(jié)蘇子就用形象的語言告訴我們怎么“共適”。我們前后四位同學組成學習小組,結合第一節(jié)和第五節(jié),四人一組討論,看看蘇子和客是怎么“共適”的。討論好后,請每組選一個代表發(fā)言,我們全班交流一下。
(學生討論。)
生1:沒有想好。
生2:我覺得可能通過飲酒來觀賞美景,來共享,“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生3:我覺得“共適”,指“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觀賞江景月景,吟詩作對,很閑適,很自由。
師:很閑適,很自由,吟詩作對,在江上賞玩山間明月,江上清風。還有沒有?
生4:“共適”,共同享有。還要聯系上一句,“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指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山川美景,每個人都可以觀賞景色,體會大自然帶來的奇跡。
師:還有沒有補充?
生5:我們組討論后認為,不只是大自然的美景,更指大自然給人的精神上的滋養(yǎng)。
師:我覺得還有一點,同學們都沒提到。蘇軾帶著滿身傷痕,從烏臺的監(jiān)獄大牢里來到黃州。此時他欣賞美景,還會想到從前那些讓人痛苦的事嗎?
生5:應該不會想到。
師:一個人只有忘懷了得失,才能這么快樂地活在當下。所以我們說聯系第一節(jié)和第五節(jié)這樣形象的畫面,我們就可以看出蘇軾在這里告訴我們:人就應該把自己解脫出來,不要在苦難和痛苦中永遠糾纏沉淪下去。怎么解脫?投身于大自然,在清風明月中獲得人生的寄托,才能像第一節(jié)那樣欣賞赤壁的風月圖,像第五節(jié)那樣“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人就應該這樣活著。我們齊讀第四節(jié)。
(全班齊讀第四節(jié)。)
師:假如你們是客,我是蘇子,我這樣說:朋友啊,要用不變的眼光看待人生,用清風明月讓自己解脫出來,活得瀟灑一些,快樂一點,豁達一點。你會接受嗎?
生:不接受。說的是大道理。
師:蘇軾怎么說的,就讓客人喜而笑了?好在哪里???
生:借助月亮和水來說道理,用月亮和水的不變來暗示人要忘懷得失,很形象,很生動。
師:講得好!這篇文章不易理解,許多成年人都不大理解它的內蘊和精髓。大家理解得很有深度!下面要探討一個有挑戰(zhàn)的問題,我們來猜想:你覺得本文哪一段的意思是作者最先想到又最想表達的?理由何在?作者又是怎樣一層一層表達出來的?我們還是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不要怕講得不對,我們按照老辦法,推選一個代表發(fā)言,其余同學補充。
?。▽W生討論。)
生1:我覺得作者最先想表達的是第四節(jié),因為作者想忘懷得失,與自然和諧相處,有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
師:你認為是第四節(jié)。當然,這只是我們的猜想。那么作者又是怎么一層一層地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意思表達出來的?
生1:他先寫與客人去游赤壁,聽到客人的悲涼簫聲后,感到心情很悲傷。他問客人為什么要吹那么悲涼的簫,然后是客人的回答。客人很悲傷地回答,不理解人生的渺小和世間的沉浮,使作者聯想到自己被貶,進而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師:先寫蘇子與客夜游赤壁,接著由簫聲引出,“何為其然也?”,然后是客的解釋,客人解說之后,蘇子回答。非常好。你們這組請哪位同學說?
生2:也是第四節(jié),先寫景,再寫客人和主人之間一問一答,一層一層表達。
師:主客之間的問答。
生3:我們組討論后覺得最想表達的是第三節(jié)。就因為第四節(jié)之前我們認為客人表達之情也是蘇子之情。蘇子在沒有豁達之前借助曹孟德等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應該是最重要的。
師:這一組同學討論后認為是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是借客人的口說出來的。但實際上是作者自己沒有超越之前那樣一種悲哀的、痛苦的心境。你們組呢?
生4:第四節(jié),前面寫了一個場景,和客人在夜游。第三節(jié)是借客人之口說自己的心情,第四節(jié)是蘇子回答。是一個從悲傷到樂觀的過程。
師:除了一個組外,其余三組都認為第四節(jié)是課文的中心,因為第四節(jié)是主人對客人觀點的一種勸說,最后客喜而笑,放棄了自己的觀點,接受了對方的觀點。為什么極有可能是第四節(jié)?因為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來,他的人生遇到了挫折,出現了危機。怎么給自己一個快樂活下去的理由?蘇軾在痛苦思考著。在這篇文章里,他就借助夜游赤壁,客人吹出悲哀的簫聲,然后是客人一番人生短暫、人生悲涼的自白,蘇子加以勸說,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寫法有一種專門的說法,叫什么?主客問答。通過主和客一番對話,然后抑客申主,最后讓主的一方觀點得到充分表達、展現。你說他和朋友在一起一番問答,可以;也不妨理解為這時蘇東坡內心的兩個人在對話,一個是客,一個是蘇子。這樣的對話也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進行著。一個人說:人生在世不就是那么回事嘛,你看那些了不起的人又怎么樣呢?而今安在哉?平凡如你我,生命如此短暫悲哀,算了吧??墒悄愕撵`魂中又會有另一個聲音:要振作起來,要微笑著面對這個世界,要讓自己活得更好。因此,我們也不妨把這理解為作者心路歷程的展示。下面全班齊讀四、五節(jié)。
?。ㄉx第四、五節(jié)。)
師:關于這篇文章的構思,金圣嘆有這樣一段評點(投影):“游赤壁,受用現今無邊風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領,卻因平平寫不出來,故特借洞簫嗚咽,忽然從曹公發(fā)議,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陳胸前一片了悟,妙甚!”大家真不簡單,大家討論得出的意見,和清代大才子大評論家金圣嘆基本一樣。
文章結尾說蘇子與客“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什么是“東方之既白”?我把它理解為心里亮堂了!明白了!醒過來了!徹悟啦!我想起梭羅在《瓦爾登湖》的最后一段,他說:“使我們失去視覺的那種光明,對于我們是黑暗。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多著呢。太陽不過是一顆曉星?!碧K子醒過來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醒過來了,留下了這樣的傳世名篇。一千年后,我們高一(18)班的同學在這樣的一個特殊場合,學習這篇文章,我希望我們多少醒過來一些,至少我們埋一顆種子,讓我們在后面人生道路的行走過程中,心里亮堂。好,這堂課我們就到這里。謝謝大家!同學們再見!
附1:教學板書
赤壁賦
蘇 軾
附2:課前預習
1.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課前反復閱讀課文,并嘗試背誦,達到基本成誦的程度。
2.閱讀中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七月既( )望/舉酒屬( )客/少( )焉/縱( )一葦之所如,凌( )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 )御風/于是( )飲酒樂甚/舞( )幽壑之潛蛟,泣( )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 ),正襟危坐( )/方( )其破荊州,下( )江陵,順流而東( )也/釃酒( )臨江,橫槊( )賦詩,固( )一世( )之雄也/侶( )魚蝦而友( )麋鹿/客亦知夫( )水與月乎/茍( )非吾之所有,雖( )一毫而莫取/是( )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洗盞更酌( )/杯盤狼籍( )/相與( )枕藉( )乎舟中
3.閱讀中翻譯下面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2)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3)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本句翻譯應注意什么?)(4)何為其然也?(本句翻譯應注意什么?在本課中再舉出兩個相同的句式來。)(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本句翻譯應注意什么?)
4.請寫下閱讀中你的疑問和質疑,交給老師。
【說明和反思】
本課是2012年12月4日應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研室之邀,在“八桂中學語文教學論壇”上借班執(zhí)教的一次觀摩課。兩節(jié)課連上,每節(jié)課45分鐘。教學實錄由鄭麗芬老師整理。謹表謝意。上課的學生,學習熱情高,課前見面時便向我提出許多問題,使我對該班級語文學習狀況有了大致的了解和預判,及時調整了原先的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想的教學效果,被論壇組織者認為是“適合我們少數民族地區(qū)新課改精神的好課”。
我對觀摩課公開課之類的教學形式內心是有所保留的。一方面它是廣大一線教師喜聞樂見的教研方式;但另一方面,它也存在著由于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和對學情的準確判斷,過于注重甚至夸大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的傾向,因而極容易造成對課堂教學的誤解,形成錯誤的教學觀和課堂觀。因此,我輕易不外出上課,偶有所請,必與對方多方聯系盡可能接觸學生,了解其真實的學習狀況,使教學有的放矢,學生學有所獲。
教《赤壁賦》這樣的文言文我們總會伴隨著一個困惑:我們干嘛要學習這樣的文章?它與我以及我學生的生命有什么聯系?怎樣讓文章走進學生心中,教出一種生命感和成長感來呢?本課教學中,我試圖對此作出回答,那就是綜合運用誦讀、訓詞、釋句等文言學習方法,真正理解體驗蘇東坡對人生逆境厄運做出的樂觀答案。
《赤壁賦》這類文章是對人生終極困惑的解答,這類經典文章是年輕時讀過老來還要讀的文章,內容極為豐富和浩瀚,需要相應的人生閱歷和經驗的支撐。但就這兩節(jié)課而言,我們只能教一些基本的底線的東西,讓學生有一個基本理解,打下思想人生的底色。
文言文到底教什么?教“三文”,教“文言、文章、文學”。教《赤壁賦》這類文章,不能只講文言詞語、句式和翻譯這些“言”的東西,更應該講清楚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表達的情懷胸襟等這些“文”的東西,做到“言”與“文”的和諧統(tǒng)一。我通過第三節(jié)中一個反問句和一組駢偶句,理解“客”的人生困惑,又通過第四節(jié)中兩個句子的翻譯,聯系第一節(jié)和第五節(jié),辨析體會“不變”和“共適”的具體含義,感受蘇子樂觀豁達的人生情懷,進而揣摩作者現場設喻說理的形象之妙,并用一個假設猜想的問題,討論探究文章構思特點和主旨,最后用金圣嘆的評點加以總結。這其中,有詞語辨析,有句子理解,有手法鑒賞,有思維挑戰(zhàn),一步一臺階,“言”中有“文”,“文”中有“言”,把言語學習、情感體悟和思維訓練融為一體,讓學生有實在的獲得感。
僅僅靠課堂還遠遠不夠,要把課前和課后聯系起來,使之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以增強教學的有效性。課前我讓學生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誦讀課文,理解關鍵詞句,提出質疑,課后又布置學生背誦默寫,溫故知新,問學交流,拓展閱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如此課前、課中、課后形成結構優(yōu)化的整體,才得以推動學生文言學習的進步。
體驗比理解更重要,甚至不妨極端地說,真正的閱讀理解就是豐滿的體驗和感受!真理總是具體的,過于宏大的東西更讓人生疑。同樣,閱讀也是具體的,是一種注入了個體生命的發(fā)現。閱讀感就是具體感,就是這個詞怎么理解,這個句子如何解說,這種手法有何表達意味,等等。因為我們教的不是權威給我們的知識和經驗,而是教師長期不懈努力學習得來的感悟。權威的指導只有被我們自己的經驗所滲透和注解,才能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成功的教師總是和他所教的學科融為一體,他教的不是他懂的,而是他有的,是從他心里流出來的,滲透了他的情感,活躍著他的靈魂,就是他自己(王尚文先生語)。這樣的文章我們教一輩子,更要學一輩子。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十三中)
(本文來源:《語文教學通訊》A刊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