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關于詞牌名如夢令的由來眾說紛紜。
有說是后唐莊宗自度曲,詞云:“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樂府遂曲“如夢”二字名曲。有說莊宗修內苑,掘土有繡花碧色,中得斷碑,載此詞。又有說是蘇軾以其詞中有“如夢如夢”疊句,而改為《如夢令》。
但唯一可以確認的是此調始于五代,惟有調名《如夢令》,或創(chuàng)于宋。
千百年來,根據(jù)詞牌格律創(chuàng)作的詞數(shù)不勝數(shù),有大家之作,有小家經典,不變的都是孕育于詞間的美。
五代·馮延巳
塵拂玉臺鸞鏡,鳳髻不堪重整。
綃帳泣流蘇,愁掩玉屏人靜。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無定。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代: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宋代:蘇軾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
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
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清代:納蘭性德
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
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
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
清代:納蘭性德
木葉紛紛歸路,殘月曉風何處。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幾許。
秋雨,秋雨,一半因風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