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萃花扒過了乾隆印章用法,以及如何用它來辨別書畫價值。今個,我們來說說鑒賞印的兄弟,藏書印。
一般來講鑒藏印根基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用來作書畫賞鑒、核定及保藏的印章,還有一種是用來圖書典籍保藏的印章,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藏書印。前面文章我們講過下圖里的印章哦~
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印章史,藏書印廣泛使用得益于唐太宗,那會兒他剛開始帝王事業(yè),買了很多書,包含王羲之父子的著作在內(nèi)有四百多卷,用“貞觀”兩字聯(lián)珠印縫。
這個時期的鑒藏印是籠而統(tǒng)之的,既用在書畫上,也用在古籍上,到宋代開始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藏書章。
清末葉德輝在其所著《藏書十約》中說:“ 藏書必有印記?!边@么一說,把小小“藏書印”地位一下提高了。人都說了牛排配紅酒,你沒紅酒怎么行?
總體來說,藏書印分四大類。
這書是我的
這一類藏書印最為普遍,藏書家的占有欲驅(qū)使他在得到罕見的傳本后,在古籍的扉頁蓋上印,宣示主權(quán)。這類印文大多帶“藏”、“讀”的字眼,加上名字、別號或其衍生出的語句。
著名書法家,書畫家趙孟頫的藏書印,就是以他的字號作為印文的。所謂朱文即字體是紅色的,這枚印在《臨蘭亭序》絹本行書上可見。
坊間關(guān)于這個印念“趙氏子昂”,還是“趙子昂氏”頗有爭議,現(xiàn)在較為普遍的說法是,“趙子昂氏”正確,是復(fù)古的叫法,“趙氏子昂”不算錯,是標新者的叫法。
魯迅收藏過不少石刻拓本、古籍。他的章有“周樹人所藏”“會稽周氏收藏”,魯迅先生筆名俟堂,刻印“俟堂”。
為了讓兩字相協(xié)調(diào),筆畫有意加粗,“俟”字則把“ 亻 ”舒展以與“堂”相呼應(yīng),使得印面更加飽滿。
國畫大師張大千出了名的愛書,跟大多數(shù)人不一樣的是,他的藏書印章大都自撰自刻,有長方形也有正方形。其印文平衡、大方、端正,我們能看出“藏”字筆畫雖多,布局調(diào)整過后同其他字也協(xié)調(diào)自然。
說到這里就要提有些人秀恩愛,連藏書印也不放過,這類名為“鴛鴦印”的,取夫婦二人名字于一印,比如瞿秋白與楊之華的“秋之白華”印。
又如未成眷屬的師生,徐悲鴻與孫多慈的“大慈大悲”印。除此之外,還有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摩曼”印。
不得不說寓意愛情如金石,構(gòu)思巧妙,加之虐狗于無形啊。
還有一類在藏書印里“秀”官職的,無非就是把自稱轉(zhuǎn)了個彎。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他的私人印章常見的有“七品官耳”,他是在自嘲做了12年七品芝麻官。單看這枚印,最大特點就是以方為主,筆畫的起收都為方筆,轉(zhuǎn)折處也為方折,“七”和“耳”,“官”和“品”斜對著空間也相近,四字分布恰到好處,左右協(xié)調(diào)。
也有用閑言碎語低調(diào)炫耀地位的?!袄衔萑g賜書堂萬卷”,這是清代著名藏書家鮑廷博用的印,印文來源于皇家賜給他一萬多卷書,他找了三間房用來儲存,把書堂命名為“賜書堂”。
除了前面講到的適用對象為個人的,還有一類歸于機構(gòu)的藏書,古有“翰林院印”,今有各類圖書館的藏書印,在古代“翰林院印”成為判斷一本書是否為四庫進呈本的唯一依據(jù)。收藏家比較重視四庫底本。(四庫底本:被《四庫全書》收入其中,并作為抄寫底本的書籍)
我的書不是想借就能借
嗜書如癡的人,會把借書這件事上升到孝道層面。藏書家唐堯臣在古籍上印“借書不孝”,或許在他眼中,不孝有三,借書為大。倘若放在當下,我們可以下載電子書,網(wǎng)購紙質(zhì)書,反而會覺得他有大題小做之嫌。這類訓(xùn)誡章是讀書者要遵守的規(guī)定
唐堯臣:聽說你要找我借書?
還有藏書者認為,印文長,才能警醒借書人。于是印超長句:“借人典籍,皆須愛護,先有缺壞,就為補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p>
這書我看過,挺好的!
藏書印里也包含一部分鑒賞類的印,一般都會在印文直接寫“鑒賞”二字,有逼格一點的,會委婉表達對書籍的珍視,比如毛晉。
明末藏書家毛晉的印有"毛晉秘篋",凡是被他蓋過這章的都藏在小箱子里,屬于不輕易外借的一類,除此之外他還有“甲”、“宋本”、“元本”,在宋元刊本上用“宋本”“元本”區(qū)別開來,又把“甲”字鈐在首部,甲類即是精品類,后面很多藏書家都效仿他。
我就是不一樣的煙火
最后一類比較有個性的藏書印,我們能從中了解藏主的性格特點。篆刻藝術(shù)所說的“方寸之間見天地”,就是這個意思。
比如鄭板橋的 “動而得謗,名亦隨之”,大致意思是,動不動就遭到別人的毀鎊,名譽也隨著受到損害。 初看我們覺得就是一句簡單的陳述,細品字里行間的坦白胸襟,頗具韻味。
又如張大千的“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書在哪人就在哪,愛書之情,溢于言表。
有一部清殿版的古籍《授衣寶訓(xùn)》,上面的藏書印說:有錢就買,窮了就賣;下雨收好,晴天再曬。光看這印文就能想象,藏主貌似是個很有個性的人兒呢~
藏書章的本意就是一個憑證,向別人證明這本書是我私藏的寶貝,你不許拿不許偷不許借,萬一拿了、偷了、借了,得給我好好保管,及時歸還不許弄壞,否則我和你沒完。后來慢慢變成個性表達意趣的標識。
老祖宗的著作,能傳到今天著實不易,古人節(jié)衣縮食,跋山涉水手抄書本,往往一本重要的善本打開鈐滿印章,如果我們講這些藏書印排一排,可以推斷出收藏者的時代和來龍去脈,所謂流傳有序就是如此。
豐子愷說過:“在不滿方寸的小空間,布置、經(jīng)營,用自己的匠心,造成一個最理想、完美無缺的世界。這是西洋人夢想不到的幽境?!?/p>
萃花也曾想過,在一個寧靜的午后,推窗而坐,攤開一本《汪曾祺談吃》,啊,抱歉,是《詩經(jīng)》,取出自己的藏書印,“藝界孺子牛,惹卻三千煩惱絲,掏心挖肝發(fā)推送,藝萃女神藏?!毙臐M意足!
看完各類藏書印,各位看官心中是不是早有偏愛款?
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私信藝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