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昭侯叫人把他的破舊褲子收藏起來,隨侍左右的仆役說:“君王也太不體面了吧!連破舊的褲子都舍不得送給左右隨從,還要收藏起來。”韓昭侯卻態(tài)度和藹地對仆役說:“其中的道理你們就不懂了,我聽說真正的圣主明君,非常重視自己的情感,決不隨意表現(xiàn)出不高興或喜悅的神情。顰有顰的目的,笑有笑的意圖。眼下我那些褲子,豈能是皺眉微笑可以相比的呢!兩者相差太遠了。我一定要等到對國家有大功的人,再親自加賞給他們。由于還未發(fā)現(xiàn)賞賜的對象,所以現(xiàn)在要把那些破舊褲子收藏起來,沒有輕易給予其他什么人?。 ?/div>
八十三. 曲成于欲
【原文】
孔子謂弟子曰:“孰能道子西之釣名也?①”子貢曰:“賜也能。②”乃導之,不復疑也③??鬃釉唬骸皩捲?,不被于利④!潔哉,民性有恒!曲為曲,直為直。”
孔子曰:“子西不免?!卑坠y⑤,子西死焉。故曰:“直于行者曲于欲。⑥”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①道:說,勸阻,說服。引導,疏導。子西:羋(mǐ)姓,名申,又名宜申,字子西。楚平王之庶子,楚昭王兄長。春秋末楚國令尹。掌管楚國軍政大權。誤召回流亡在吳的白公勝,前479年,被白公勝所殺。②賜:即端木賜,字子貢,(前520—前456)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利口巧辭,善于雄辯,辦事通達??鬃釉Q其為“瑚璉之器”。曾任魯、衛(wèi)兩國之相。③不復疑:不復,不再。疑:迷惑,不明白。④被(pī):古同“披”,靠近;依傍。⑤白公之難:楚國太子建的兒子叫白公勝。太子建遭到誣陷時避難鄭國,又與晉國人密謀襲擊鄭國,敗露后被鄭國人所殺。掌管楚國軍政大權的子西,不聽勸告,誤召回流亡在吳的白公勝,像卵翼護著他長大,把他安排到靠近吳國邊境上去保衛(wèi)邊疆。白公勝數(shù)請伐鄭,子西勉強同意了。還沒有出兵,晉國人就去攻打鄭國。楚國卻去救鄭,并和鄭國結盟。勝大怒,趁機叛亂,在朝廷上殺了子西,子西用衣袖遮著臉死去。⑥曲:曲意。違背自己的本意。
【譯文】
孔子告訴弟子們說:“誰有辦法能勸阻楚國令尹子西,不再沽名釣譽呢?”子貢說:“我端木賜盡心竭力去說服他,還是可能的?!庇谑乔叭ラ_導子西,子西果真不再迷惑了。所以,楚平王死后,令尹子常欲立他為楚王,子西堅決不受,而擁立年幼的太子珍為楚昭王。昭王死后,他又擁立昭王之子熊章為楚惠王。
孔子說:“心胸真是寬廣啊!不為權利所誘惑;德行高潔??!可是人的本性是難以徹底改變的呀!曲的就是曲的,直的就是直的?!彼?,孔子又說:“子西還是不能免于災禍啊!”
后來子西不聽忠告,還是為了名聲,錯誤召回為人狡詐流亡在吳的白公勝,而且在其卵翼之下,把他安排到靠近吳國邊境上去保衛(wèi)邊疆。終因養(yǎng)虎為患,后來白公勝發(fā)動政變,在朝廷上殺死了子西。所以說:“心地善良、行為正直的人,也會違背自己的本意而不知不覺地成就別人的欲望??!”
八十四.慶封走越
【原文】
慶封為亂于齊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晉近,奚不之晉?②”慶封曰:“越遠,利以避難。”族人曰:“變是心也,居晉而可;不變是心也,雖遠越,其可以安乎?③”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①慶封:字子家,春秋時齊國大夫。為亂:就是作亂。走越:逃到越國去。②族人:同宗的人;同一家族的人。之晉:到晉國去。③是心: 是,代詞,此,這的意思。
【譯文】
慶封和崔杼都是齊國的大夫。兩人聯(lián)合殺死齊莊公,共立齊靈公的幼子杵臼為齊景公。崔杼做了右相,慶封做了左相。后來慶封趁崔氏家族內亂,滅掉了崔氏集團,把持了國家政權。次年遭到欒、高、陳、鮑四族合攻,慶封逃離齊國打算到越國去。與慶封一起出逃的同族人感到奇怪,對慶封說:“晉國離我們近一些,為什么不到晉國去呢?”慶封說:“逃到遠離齊國的越國,有利于避免罹難之禍。”
慶封的族人,看到了問題的實質,一針見血地指出:“改變你這種專攬朝政、荒浮驕縱的貪妄之心,借住在晉國就可以了;不改變你這種貪妄之心,雖然超過越國到更遠的地方去,難道就可以安寧了嗎?”
八十五. 醉寐亡裘
【原文】紹績昧醉寐而亡其裘①。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對曰:“桀以醉亡天下②,而《康誥》曰:毋彝酒③。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④。(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①寐(mèi): 進入睡眠狀態(tài)。亡:丟失。裘,皮衣也?!墩f文》。②以:因為,由于。③《康誥》:是周公封康叔于殷地時作的文告。周公在平定“三監(jiān)”(管叔、蔡叔、霍叔)及紂王的兒子武庚所發(fā)動的叛亂后,便封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于殷地。為了使年幼的康叔順利地進行統(tǒng)治,周公先后寫成《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作為法則送給康叔。這里的《康誥》應為《酒誥》?!毒普a》是康叔在衛(wèi)國宣布的戒酒令。殷商貴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風,荒于政事。周公擔心這種惡習會造成大亂,所以讓康叔在衛(wèi)國宣布不許酗酒,規(guī)定了禁酒的法令。毋彝酒:不要經(jīng)常飲酒。④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身:指人的生命或地位身分?!咀g文】紹績昧喝醉了酒在席間酣睡,因而丟失了身上珍貴的皮襖。宋國國君聽說了這件事,感到奇怪,就問紹績昧:“醉酒真的能夠把自己身上的皮襖都弄丟嗎?”紹績昧回答說:“夏朝最后一個君主,荒淫無度的桀,因醉酒把天下都斷送了。所以,后來康叔在衛(wèi)國宣布的戒酒令《酒誥》之中,就專門規(guī)定了‘毋彝酒'。毋彝酒,就是不要經(jīng)常飲酒。經(jīng)常飲酒,如果是天子,就會失去天下;如果是平民百姓,就容易帶來生命危險。”
八十六. 陽虎樹人
【原文】
陽虎去齊走趙①,簡主問曰:“吾聞子善樹人?!被⒃唬骸俺季郁?,樹三人,皆為令尹②,及虎抵罪于魯③,皆搜索于虎也④;臣居齊,薦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為縣令,一人為候吏⑤,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見臣,縣令者迎臣執(zhí)縛⑥,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⒉簧茦淙恕!敝鞲┒υ唬骸胺驑鋿祭娼坭终撷撸持畡t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nbsp;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注釋】 ①陽虎:姬姓,陽氏,名虎,一名貨。春秋后期魯國人。他以季孫氏家臣之身,躋身魯國卿大夫行列,從而指揮三桓,執(zhí)政魯國,開魯國“陪臣執(zhí)國政”的先河。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治國之奇才、喪國之詭才。去齊:去,即逃離,離開。走趙:走,即前往,奔向某地。走趙,即投奔時任晉國中軍佐的趙簡子趙鞅。年輕的趙鞅看透了晉國國家政出私門,積極準備著六卿之間的爭斗,并且注意收羅人才和建立根據(jù)地。趙鞅敢于打破士農工商的等級局限,大膽重用陽虎、尹鐸、董安于等志士賢臣以為左膀右臂。②居:治理。居官,擔任官職;做官。令尹:官名。③及:趁著,乘。抵罪:獲罪,犯罪。抵:觸犯。④搜索:搜查。⑤候吏:即候人。古代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奸盜、迎送賓客的官員。⑥迎:面對著,沖著。執(zhí)縛(zhífù): 逮捕;捆綁。⑦柤(zhā): 古同“楂”,山楂。《山海經(jīng)》洞庭之山,其木多柤。《廣韻》同?。似梨而酸。枳棘(zhǐjí):枳,又叫“枸桔”。棘,酸棗。因其多刺而稱惡木。常用以比喻惡人或小人。 【譯文】陽虎從魯國逃亡至齊國,后來在齊國又遭到齊景公的排斥,不得不繞道宋國,輾轉前往晉國,投奔時任晉國中軍佐的趙簡子趙鞅。年輕的趙鞅看透了晉國國家政權出于私門,積極準備著六卿之間的爭斗,并且注意收羅人才建立根據(jù)地。趙鞅敢于打破等級局限,大膽重用陽虎,委任這位奸雄為趙氏首輔。 有一次趙簡子問陽虎:“我聽說你善于培養(yǎng)人才。你在執(zhí)政魯國及得到齊景公重用的時候,提拔了一些不得志或身份卑微的名流賢士、寒門子弟來輔佐自己?!标柣⒄f:“我在治理魯國的時候,栽培過三個人,都做了‘身處上位,以率下民’的令尹。后來趁著我在魯國獲罪之機,都來搜查我;我在齊國做官時,舉薦了三個人,一個能接近國君,一個當縣令,一個做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奸盜、迎送賓客的候吏。后來我獲了罪,接近國君的那個人不接見我,當縣令的沖著我前來捉拿捆綁我。做候吏的追捕我直到邊境,沒有追上才罷休。我不善于栽培人??!”
趙簡子低頭笑著說:“凡栽種山楂梨子、柑桔柚子,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種植帶刺的枸桔和酸棗,長大以后反而刺人。所以,仁人君子培養(yǎng)人才一定要謹慎從事,切不可養(yǎng)虎為患啊!”
八十七. 魯患不救 【原文】
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于晉①,或宦于荊②。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游,子必不生矣③。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說林上》)【注釋】
①魯穆公:戰(zhàn)國初魯國國君,即姬顯,是魯國第二十九任君主。魯元公之子,在位33年。注重禮賢下士,曾隆重禮拜孔伋(子思),咨以國事;容許墨翟在魯授徒傳道、組織學派,使魯國一度出現(xiàn)安定局面。公子:《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被拢簩W習官吏的事務?!盎?仕也。…猶今試用學習之官也?!薄墩f文》。② 荊:春秋時楚國別稱。③犁鉏(jū):一作犁且,魯國上大夫,曾在齊為官。假,借也。—《廣雅》。憑借,借用。于:可譯為“從”“由”“自”等。
【譯文】戰(zhàn)國初期,中原一帶的齊國,幅員遼闊,土地肥沃,兵馬強壯;楚國居長江中下游流域,沃野千里,兵車千乘,甲兵數(shù)十萬,堪稱南方一霸,時時窺視中原。魯國雖然地處中原,卻是個弱小國家,經(jīng)常受到鄰國的侵襲,使得魯國君臣寢食難安。魯穆公為了跟晉國和楚國搞好關系,所以讓他的眾多兒子背井離鄉(xiāng),有的到晉國、有的到楚國去學習做官,認為魯國一旦受到別國的進犯,就可以請他們來幫忙。然而上大夫犁鉏卻認為,這是一種十分荒唐的作法,并拐彎抹角地對魯穆公說:“假如我們這里有人落水了,卻要借助越國人來救起淹沒在水中的孩子,越國人雖然善于游泳,但孩子必定沒有生還的希望了;假如發(fā)生了火災而到大海里去取水來救火,海水雖多,但大火必定一燒到底撲不滅了,因為遠水救不了近火。
當前,晉國和楚國雖然強大,但齊國離魯國近,若是齊國攻打魯國,恐怕魯國來不及得到晉國和楚國的幫助,早已經(jīng)滅亡了啊!”
八十八. 在所與謀 【原文】南宮敬子問顏涿聚曰①:“季孫養(yǎng)孔子之徒②,所朝服與坐者以十數(shù)而遇賊③,何也?”曰:“昔周成王近優(yōu)侏儒以逞其意④,而與周、召斷事⑤,是能成其欲于天下。 今季孫養(yǎng)孔子之徒,所朝服而與坐者以十數(shù),而與優(yōu)侏儒斷事,是以遇賊⑥。故曰:不在所與居,在所與謀也?!?(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注釋】
①南宮敬子:復姓南宮名敬子。顏涿聚:齊國大夫。②季孫:季孫氏,春秋戰(zhàn)國時,魯國的卿家貴族。作為三桓之首,凌駕于公室之上,掌握魯國實權。③所:處所。朝服:古時君臣朝會、舉行隆重典禮時所穿的禮服。同時,春秋時期貴族私家普遍設置家朝,在宅第會見家臣和處理家政事務。家朝亦稱為私朝、內朝。十數(shù):十個等級。數(shù),等差。賊:禍害,特指殺害。④優(yōu):滑稽雜耍藝人。身材異常矮小的樂師。⑤周、召:周成王時共同輔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稱。⑥是以:連詞。因此;所以。
【譯文】
南宮敬子問齊國大夫顏涿聚:“魯國大夫季孫氏喜歡讀書人,家里養(yǎng)著孔子的信徒,作為季孫家族的家臣與門客。在居住的處所每次私朝時,總是穿著上朝穿的禮服,正襟危坐會見他們。和他坐在一起的人,按其作用不同分為十個等級。可是季孫氏還是遭到殺害,這是為什么呢?”
顏涿聚說:“從前,周朝第二代君王周成王,交往滑稽雜耍藝人及身材異常矮小的樂師,是為了娛耳目樂心意,而他與共同輔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一起決斷國家大事,因此能夠在天下實現(xiàn)他的愿望。
現(xiàn)在,季孫氏家里養(yǎng)著孔子的信徒,在居住的處所家朝時,穿著上朝穿的禮服會見他們,和他坐在一起的人,按其作用不同分為十個等級??墒撬麉s去和優(yōu)伶侏儒一起決斷大事,家臣與門客以為是討厭自己而心生怨恨,便串通起來殺害了季孫氏。
所以說:不在于跟什么人相處,而在于同什么人一起謀劃大事?!?nbsp;
八十九. 車席泰美 【原文】趙簡子謂左右曰:“車席泰美①。夫冠雖賤,頭必戴之;屨雖貴,足必履之②。今車席如此大美,吾將何以履之③?夫美下而耗上,妨義之本也。④”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注釋】 ①車席:馬車上供坐臥而鋪墊的用具。泰:過分。美:裝飾,華美。②賤:簡單粗陋,不值錢。屨(jù):泛指鞋。履:踩踏。③大美:豪華美麗。④夫:文言指示代詞,相當于“這”或“那”。而:連詞,有“往”、“到”的意思。妨:損害。義:儀制,法度。【譯文】趙簡子告訴身邊辦事的人說:“馬車上供坐臥而鋪墊的用具,過分美化裝飾,實在太豪華奢侈了。帽子即便簡單粗陋不值錢,也是用來戴在頭上的;鞋子即使再精致昂貴,必定受到腳的踩踏?,F(xiàn)在,馬車上的車席,如此豪華美麗,我怎么忍心踩踏上去呢?從美化踩在腳下的車席,進而到不加珍惜地在身上的衣服、頭上的帽子,隨隨便便地消耗資財,更為破費,完全違背了儀制法度的具體規(guī)定和本來的愿望??!”九十. 文侯守信 【原文】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①,明日,會天疾風②,左右止,文侯不聽,曰:“不可。以風疾之故而失信,吾不為也?!彼熳则屲囃革L而罷虞人③。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魏文侯:中國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②虞人:又單稱虞、山虞,古代官名。掌管山澤草木鳥獸牧獵的職官,早在傳說中的唐堯虞舜時代,便有關于虞人掌管山林草木鳥獸的記述。期:約定。明日:第二天,次日。會:恰巧,正好。③犯:頂著;冒著。罷:取消。
【譯文】
魏文侯與掌管山林鳥獸的官員,預先約定了打獵的時間。第二天恰巧刮起了大風,身邊的侍臣都勸阻魏文侯不要去打獵了。文侯不聽。說:“不行。因為風大的緣故,就失信于人,這樣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nbsp;
于是文侯自己駕著馬車,冒著大風,趕去告訴掌管山林鳥獸的官員,取消這次打獵活動。九十一. 擊鼓戲民 【原文】 楚厲王有警,為鼓以與百姓為戍①。飲酒醉,過而擊之也②,民大驚,使人止之。曰:“吾醉而與左右戲,過擊之也?!泵窠粤T③。居數(shù)月④,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⑤。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楚厲王:原名熊眴,即楚鼢冒,熊霄敖長子,東周初期的楚國君主,警:報警信號。為:將。與:表偕同的意思。跟別人一起。②過:錯誤。③罷:歸,返回。④居:當, 在。⑤更令明號:重新申明號令。 【譯文】 東周初期楚國君主楚厲王,規(guī)定了緊急情況的報警信號,如果遇到了敵情,就將擊鼓以集合百姓前來守衛(wèi)都城。 有一天,楚厲王喝醉了酒,糊里糊涂地拿起鼓槌猛敲一通。鼓聲驚動全城,老百姓都紛紛跑來集結待命。楚厲王急忙派人阻止,說:“我喝醉了酒,跟身邊的人游戲消遣,這通鼓打錯了。”軍民百姓都各自回家了。 幾個月后,敵人真的來了,厲王擊鼓發(fā)出緊急警報。但百姓以為厲王又是在鬧著玩兒的,沒有一個前來救援。楚厲王只好重新申明號令,老百姓才相信了。九十二. 子皋逃衛(wèi) 【原文】孔子相衛(wèi),弟子子皋為獄吏,刖人足,所跀者守門①。人有惡孔子于衛(wèi)君者,曰:“尼欲作亂?!毙l(wèi)君欲執(zhí)孔子②。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從出門,跀危引之而逃之門下室中,吏追不得③。夜半,子皋問跀危曰:“吾不能虧主之法令而親跀子之足④,是子報仇之時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斷足也,固吾罪當之⑤,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獄治臣也,公傾側法令⑥,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獄決罪定,公憱然不悅⑦,形于顏色,臣見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悅而德公也。⑧”孔子曰:“善為吏者樹德,不能為吏者樹怨。概者,平量者也⑨;吏者,平法者也。治國者,不可失平也。⑩”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注釋】
①獄吏:舊時掌管訟案、刑獄的官吏。刖(yuè):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腳砍掉。異體字跀。②執(zhí):拘捕,捉拿。③從,隨行也?!墩f文》。跀危(yuèwēi):指古代受刖刑的人。門下室:《說文》下,底也。④虧:違背。⑤固:本來。⑥方:相當于“在”、“當”,正當。獄:罪案。治:審理。也:表示停頓一下,舒緩語氣。傾側:隨順;依從。⑦臣以言:以,為。為我說話。憱(cù)然:《字匯心部》:“憱,戚也?!睉n愁;悲傷。⑧天性仁心:先天具有的仁愛之心。固然:本來就是這樣。德:感激。⑨概:量米粟時,放在斗升等量具上的木板,用以刮平量具內的米粟。平量:公平計量。⑩平法:謂執(zhí)法平正。《書·立政》“準人”孔傳:“準人平法,謂士官?!笨追f達疏:“平法之人,謂獄官也?!薄稘h書·宣帝紀》:“吏務平法?!逼剑?。—《廣韻》。
【譯文】孔子在衛(wèi)國當相國的時候,他的弟子子皋做了掌管訟案、刑獄的官吏。他砍掉了一個犯人的腳,然后讓這人去守門。有人在衛(wèi)君面前惡語中傷孔子,說:“孔子圖謀作亂。”衛(wèi)君打算捉拿孔子。孔子不得不逃走躲避起來,弟子們都迅速跟著逃跑。子皋跟隨著跑出大門,那個被他砍掉腳的守門人,指引他逃到大門下面的地下室中,衛(wèi)君的差役們追拿不到子皋。
半夜時分,子皋問那個被他掉砍腳的守門人:“我不能違背君主的法令,親自砍掉你的腳,這時正是你報仇的時候,你為什么竟然肯幫助我逃命呢?我憑什么能從你這里得到這樣大的幫助呢?”受刑人說:“我被砍掉腳,本來是我罪有應得,這是不可改變的事,沒什么好說的,我甘心承受。然而當您根據(jù)罪案審理我的案情時,您依從法令,陸續(xù)為我說話,很想為我免罪,這些我都是知道的。
等到罪案已定,您滿懷傷感很不高興,這種神情表現(xiàn)在臉上,我清楚地看在眼里。您并不是背公向私偏袒我才這樣做的啊!而是您與生俱來的仁愛之心,本來就是這樣。這就是我之所以心悅誠服地感激您,并且?guī)椭颖芩巡兜脑虬?!?nbsp;
后來孔子說:“會做官的人,施行德政樹立美德;不善于做官的人的人,樹立的則是怨恨。概,是用來公平計量的;統(tǒng)治人民的大小官員,是用來公正執(zhí)法的;治理國家的人,不可以失去公平正義??!”
九十三.昭侯握爪 【原文】 韓昭侯握爪①,而佯亡一爪②,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誠不③。(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內儲說上》) 【注釋】①韓昭侯:戰(zhàn)國時代韓國國君,戰(zhàn)國七雄之一。握爪:握,同捂(wǔ)。遮蓋。爪:指甲。②佯(yáng)亡:假裝失去。效:本義:獻出。③不:同“否” 【譯文】韓昭侯手指彎曲成拳,故意將一個指頭壓在手心遮住指甲,假裝失去了一個指甲,急切地希望尋找回來。左右的臣仆竟有人割下自己的手指甲,說:“這就是你丟失的指甲?!表n昭侯用這種伎倆,立即分辨出身邊的人誠實與否。 九十四. 越王式蛙 【原文】越王慮伐吳①,欲人之輕死也②,出見怒蛙,乃為之式③。從者曰:“奚敬于此?“王曰:“為其有氣故也?!懊髂曛堃灶^獻王者歲十余人④。由此觀之,譽之足以殺人矣⑤。(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越王: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勾踐。慮:謀劃。②欲:需要,希望。輕死:看輕死亡。不怕犧牲。怒蛙:肚腹凸起鼓動腮幫的蛙。晉葛洪《抱樸子·廣譬》:“是以晉文回輪于勇蟲而壯士云赴,勾踐曲躬于怒蛙而戎卒輕死。”③式:通“軾”。以手撫軾,為古人表示尊敬的禮節(jié)。軾(shì),古代車廂前面用做扶手的橫木。④明年:古意,第二年。請:愿意。⑤殺,克也?!稜栄拧め屧b》。戰(zhàn)勝,順服。又獲也?!咀g文】 春秋末期,越國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富民興國政策,使國力大增。于是,越王時時不忘與群臣一起,謀劃攻吳之計。越王非常希望國人,為了滅吳雪恥而不怕犧牲。有一次外出,看見一只鼓腹凸腮的蛙。他就故作姿態(tài)地用手撫摸車前的橫木,俯身低頭表示敬意。隨行的人大為不解,便問越王:“為什么要尊敬一只青蛙呢?”越王說:“因為那蛙的表現(xiàn),有如此旺盛的氣勢,無所畏懼,多么像一位不凡的勇士啊!所以我要向它致敬?!?nbsp; 這件事很快在越國傳開了。第二年,到越王那里,愿意為越王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一年之中就有十余個。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賞譽厚而守信,它的作用足以順服人,使人們愿意為你獻身。 九十五. 齊桓巡民 【原文】齊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養(yǎng)者①,桓公問其故。對曰:“臣有子三人,家貧無以妻之,傭未及反②?!被腹珰w,以告管仲。管仲曰:“畜積有腐棄之財,則人饑餓;宮中有怨女③,則民無妻?!被腹唬骸吧?。”乃諭宮中有婦人而嫁之④。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⑤,婦人十五而嫁?!?nbsp;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釋】
①自養(yǎng):靠自己勞動維持生活。②無以妻之:無以,即沒有(能力)。妻,用作動詞,娶妻的意思。之,音節(jié)助詞,無實義。腐棄之財:指腐敗不用任其擱置的財物。③怨女:指已到婚齡而無合適配偶的成年女子。④婦人:成年女子的通稱。⑤丈夫:成年男子。室:娶妻;成家。
【譯文】 齊桓公微服在一個老百姓家中巡視,只見家里有一位孤獨老人,還需要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齊桓公問其原因,老人說:“我有三個兒子,由于家里貧窮,沒有能力娶妻,完全依靠在外當雇工謀生,現(xiàn)在還沒來得及回家?!?nbsp;
齊桓公回到宮中,把在民間的所見所聞告訴相國管仲。管仲說:“國庫中畜積有腐敗不用、任其擱置的財物,民間就會有饑餓的人;宮中有已到婚齡而無合適配偶的成年女子,民間就會有大齡男子無妻?!?nbsp;
齊桓公說:“你說得對?!庇谑穷C布文告,宮中凡有成年女子一律出嫁。同時向民間下達命令說:“成年男子年滿二十歲就要娶妻,成年女子年滿十五歲就要出嫁。”九十六. 魯人救火 【原文】魯人燒積澤①。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②。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③。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乃召問仲尼。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哀公曰:“善?!敝倌嵩唬骸笆录辈患耙再p。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于人。請徒行罰。④”哀公曰:“善?!坝谑侵倌崮讼铝钤唬骸安痪然鹫弑冉当敝铮皤F者比入禁之罪。⑤”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上》) 【注釋】 ①積,聚也?!墩f文》。按,禾谷之聚曰積。倚:偏,這里指蔓延的意思。恐:這里表示估計,相當于“大概”、“也許”。國:國都。③將眾:率領眾人。趣,疾也?!墩f文》。急,趕快。④請:請,告也?!稜栄拧め屧b》。又《類篇》受言也。徒:只;僅僅。⑤降北:投降敗逃。北為敗北的意思,打了敗仗往回逃跑。入禁:進入禁止的場所?!咀g文】 魯人收割的禾谷,堆放在湖澤岸邊,突然著火燃燒起來。偏偏地面上刮起了北風,火勢迅速向南蔓延,繼續(xù)發(fā)展下去,也許會燒到國都曲阜。魯哀公非常擔心,打算立即率領眾人前去救火。但是身邊無人,大家都去追捕野獸,不愿救火。哀公叫來孔子,詢問對策??鬃诱f:“追捕野獸正合人們的心意,又不會受到責罰;救火不但辛苦,又沒有獎賞。這就是沒有人愿意奮力救火的原因啊!”哀公說:“有理?!笨鬃咏又f:“救火的事情緊急,來不及研究如何行賞。假如參與救火的人都給賞,那么國庫里的錢,不足以賞給在場的每一個人。為今之計,只好通告國人,只對不救火的人和繼續(xù)追捕野獸的人進行懲罰?!卑Чf:“好吧!”于是孔子下令說:“凡是不參加救火的人,比照降敵逃跑論罪;繼續(xù)追捕野獸的人,比照擅入禁區(qū)論罪?!泵钸€未傳遍城鄉(xiāng),這場大火就已經(jīng)撲滅了。九十七. 歡以失日 【原文】紂為長夜之飲①,歡以失日②,問其左右,盡不知也。乃使人問箕子③。箕子謂其徒曰④:“為天下主而一國皆失日,天下其危矣⑤。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辭以醉而不知。⑥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上》) 【注釋】①長夜:整夜。②失日:忘記時間。③箕子:名胥余。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帶)?;邮且竽┲t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譽為殷之“三仁”之一。因紂王無道,于是,箕子佯狂而獨自一人隱居在箕山,當紂王聞知箕子情況,遂囚禁在“箕子臺”。④徒:隨從人員。弟子。⑤為,治也?!缎栄拧?。天下主:指國家的君王。其: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一定”。⑥辭:推托,借口。以:通“已”,已經(jīng)。 【譯文】商朝的末代君主紂,不理朝政,整天整夜地喝酒,糊里糊涂地過日子。尋歡作樂以至于忘記了時日。問他身邊的人,也盡數(shù)不知。于是叫人去問獨自隱居在箕山的箕子?;痈嬖V他的隨從說:“一國之君與一國之臣都忘記了時日,國家一定危險了;一國之君與一國之臣都不知道的事,如果唯獨我知道,那么我恐怕有危險了?!币蚨杩谝呀?jīng)醉了,也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九十八.造父御馬 【原文】 造父方耨①,時有子父乘車過者②,馬驚而不行,其子下車牽馬,父推車,請造父:“助我推車。”造父因收器,輟而寄載之,援其子之乘③,乃始檢轡持策④,未之用也,而馬咸騖矣⑤。 使造父而不能御⑥,雖盡力勞身助之推車,馬猶不肯行也。今身使佚⑦,且寄載,有德于人者,有術而御之也⑧。故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無術以御之,身雖勞,猶不免亂;有術以御之,身處佚樂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釋】①.造父:西周著名御車者,受幸于周繆王,王使造父御良馬八匹,西狩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后聞徐偃王反,王使造父御車日馳千里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今山西洪洞縣),由此為趙氏,是為趙國之始祖。耨(nòu):本義:鋤草,耕作。②時:當時,這時。者:這里。③因:古語“因”與“就”相通,《說文》:因,就也。連詞于是,就的意思。輟(chuò):停止耕作。寄載:乘別人的交通工具。援:拉,拽。之:到,往。乘:《集韻》音剩。車也。④檢轡持策:檢,收拾,整理。策轡(pèi):馬鞭與馬韁。⑤咸:《易·雜卦》咸,速也。騖(wù):《廣韻·遇韻》:“騖,馳也,奔也,驅也。”疾馳之意。⑥使:假如。⑦佚(yi):通“逸”。《廣雅》:“佚,樂也?!卑查e之意。⑧德:恩德。術:策略,辦法。 【譯文】造父正在田間耕作,當時有父子二人乘車經(jīng)過這里。由于拉車的馬受到驚嚇,無論如何不肯前進。父子二人只好下車,兒子牽馬父親推車,還請求造父:“幫助我們推推車吧!”造父因此收拾工具,停止耕作,輕身一躍坐上馬車,隨手將那年輕人拽到車上。剛剛整理好韁繩、拿起馬鞭,還沒有開始使用,那馬就引起相應的反應,迅速奔跑起來。假若造父在這種情況下不會駕馭車馬,雖然竭盡全力身受勞累幫助推車,那馬還是不肯前行。如今身體得到安閑,而且能搭乘別人的馬車,又給予他人的好處,這是因為他有本領駕馭車馬的緣故。所以,國家是君王的馬車;權力是君王拉車的馬匹。如果君王沒有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和手段,身體雖然勞累,國家還是免不了出現(xiàn)混亂的局面;有駕御臣下的本領,自己就會處在悠閑安樂的境地,又能求得帝王的功業(yè)啊!九十九. 申子辟舍 【原文】 韓昭侯謂申子曰①:“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今君設法度而聽左右之請,此所以難行也?!闭押钤唬骸拔嶙越褚詠碇蟹ㄒ?,寡人奚聽矣②?!币蝗?,申子請仕其從兄官③。昭侯曰:“非所學于子也。聽子之謁④,敗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謁?”申子辟舍請罪⑤。【注釋】 ①韓昭侯:戰(zhàn)國時代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戰(zhàn)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申子:申不害。法家代表人物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②以來:猶言以后。行法:按法行事。奚(xī):文言疑問代詞,相當于“何”、“怎樣”。③仕:審察,仔細考察。又‘仕,學也。’—《說文》。段玉裁注:“古義宦訓仕,仕訓學?!敝煸?“猶今言試用也。”從兄:古人之從兄,具體分二種:同曾祖父,不同祖父,年長于己者,稱為從祖兄;同祖父,不同父親,年長于己者,稱為從父兄,即今日所說的堂兄。二者統(tǒng)稱從兄。④謁(yè):請求。⑤辟:古同“避”,躲,躲避之意。辟又作“擗(pǐ)”,拊胸也。即捶胸。 【譯文】韓國國君韓昭侯告訴丞相申不害說:“國家的法律制度很不容易執(zhí)行?。 鄙瓴缓卮鹫f:“國家的法律制度,就是見到功勞才給予獎賞;依據(jù)才能來授予官職。如今您設立了法律制度,又聽從左右人的請求,所以法律制度在國家治理中,并無權威地位,這就是法律制度很不容易執(zhí)行的原因啊!”韓昭侯說:“我從今以后,以及怎樣依法行事了,我也知道應該怎樣聽取意見了?!焙髞碛幸惶?,申不害請求韓昭侯仔細考察一下他的堂兄,讓他學習政事,見習試用做做官。韓昭侯提醒申不害說:“這可不是從你那兒學來的‘依法行事’的作法呀!我今天要是聽從了你的請求,那豈不是破壞了你所主張的治國原則嗎?還是不滿足你走后門、通關節(jié)的要求為好?。 鄙瓴缓χ雷约悍噶舜箦e,于是躲進屋里深刻反省,捶胸頓足后悔不已,并請求韓昭侯給予處罰。 一00. 襄公之仁 【原文】宋襄公與楚人戰(zhàn)于涿谷上①。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濟②。右司馬購強趨而諫曰:“楚人眾而宋人寡,請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擊之,必?、?。”襄公曰:“寡人聞君子曰:‘不重傷,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險,不迫人于阨,不鼓不成列③。今楚未濟而擊之,害義。請使楚人畢涉成陳而后鼓士進之。④”右司馬曰:“君不愛宋民,腹心不完,特為義耳。⑤”公曰:“不反列,且行法。⑥”右司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陣矣⑦,公乃鼓之。宋人大敗,公傷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⑧。(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①宋襄公:宋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涿(zhuō)谷:涿河邊的河谷地帶。②既:已經(jīng)。濟:渡河。使:讓,令,叫,命令。③重傷:重復傷害受傷的人。二毛:頭發(fā)花白的人。常用以指老年人。迫人:逼迫人。阨(è):狹窄。不鼓:不擊鼓(進攻)名詞作動詞。鼓,擊鼓也?!墩f文》。④成陳:陳與“陣”通。列成戰(zhàn)陣。鼓士:激勵將士。腹心:比喻極親近的人;心腹。這里當指宋楚之戰(zhàn),宋襄公親自葬送了視為心腹的親軍衛(wèi)隊。完:保全,堅固,完整。特為:不過是,只為了。耳:表示限制,相當于“而已”、“罷了”。⑥行法:按法行事。⑦撰:常規(guī),法則也?!兑住は缔o》以體天地之撰。⑧自親:躬親。親身奉行。【譯文】宋襄公與楚國人在涿河邊上的河谷地帶作戰(zhàn)。宋襄公親自指揮,宋國軍隊已經(jīng)擺好陣式,并在軍中豎起一面大旗,上面寫著“仁義”兩個大字,試圖要用"仁義"來戰(zhàn)勝楚國的刀槍。這時,楚國人還沒有來得及渡過涿河。宋國執(zhí)掌軍事作戰(zhàn)指揮、統(tǒng)帥管理軍隊的右司馬購強,覺得有機可乘,快步走到宋襄公身邊,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議,說:“這一仗敵眾我寡,由于楚軍輕敵,給了我們機會,請主公命令我們以逸待勞的軍隊,在楚國人只有半數(shù)渡河,還沒排成戰(zhàn)斗隊列時,就發(fā)起猛烈攻擊,楚軍肯定會方寸大亂必敗無疑?!彼蜗骞f:“我聽品德高尚的仁人君子說過:‘不重復傷害受傷的人,不捕捉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把別人推入危險的境地,不把他人逼上狹窄的絕路,不擊鼓進攻不成隊列的敵軍。我們是仁義之師,在楚國軍隊還沒有完全過河的時候,就去攻打他們,是有傷義理的。告訴將士們,讓楚國軍隊全部過河、列成戰(zhàn)陣后,再激勵將士攻擊他們?!庇宜抉R說:“君王不愛惜宋國軍民的性命,不保全視為心腹的親軍衛(wèi)隊,只不過為了個人的‘仁義’虛名罷了。”宋襄公怒目切齒地說:“你再不回到隊列中去,將按軍法行事。”右司馬只好返回隊列。此時,楚國人已經(jīng)排好作戰(zhàn)的常規(guī)隊列,宋襄公才命令擊鼓進攻。 由于楚軍人多勢眾,實力強大,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的親軍衛(wèi)隊全部被殲,大將公子蕩戰(zhàn)死,宋襄公雖然逃出重圍,但股骨受傷。三天后,這位滿腦子仁義的國君,就一命嗚呼了。這就是宋襄公從仰慕到親身奉行仁義帶來的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