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舉制度不完備,錄用官員主要靠官府和權貴舉薦;哪怕是很有才華的詩人,要想求得一官半職,都不得不拜求權貴名流門下,投贈“干謁”。
李白求“韓荊州”不得,就找道士吳筠推薦、結識玉真公主的故事人們大多知道。杜甫也是在長安奔走十年,因為找不到“后門”而“舉進士不中第”
。
大詩人白居易托人引薦到老詩人顧況的故事也是流傳很廣的。當時顧況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之不易啊”??吹健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他老先生忍不住叫好,才說既然這樣,你當然很容易住在帝都啰。
不過當時顧況把“居易”說成居住容易是不對的。白居易的名字是從《中庸》里“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而來,是安居樂業(yè)的意思。
要知道,白居易雖然16歲就有了詩名,可他還是奔走了十幾年,二十九歲才求得一紙“公卿書”中了進士。為此他感嘆道:“袖里新詩十首余,吟看句句是瓊琚。如何持此將干謁,不及公卿一字書。”
白居易發(fā)出如此感嘆,可他還是地方小官的子弟。他的祖父白锽、父親白季庚都出身明經科。白锽當過河南鞏縣縣令,白季庚估計也是個小官,只是名聲不大好。根據羅振玉和陳寅恪的考證,白居易的父母是親舅舅與外甥女的關系,結婚時分別是四十一歲和十五歲,白母后來因為社會禮法的壓力,患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癥而墜井自殺身亡。這在唐代是犯忌諱的,讓白居易為此感到很壓頭,他想當大官就只好跑路“走后門”。
可是大詩人王維出生于大官宦人家,也是靠“走后門”才考上狀元的。王維的父親王處廉做過汾州司馬,雖然早逝,但太原王家及其母親崔氏出身于博陵崔家都是望族,有兩大望族的支持,王維就直接找到了岐王門下。這位岐王,就是杜甫詩里說的“岐王宅里尋常見”的那個岐王李范,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舊唐書·王維傳》里說:“維將應舉,岐王謂曰:‘越者,可錄數篇,琵琶新聲,能度一曲,同詣九公主第’伶擁維獨奏,主問何名,曰:《郁輪袍》。因出詩卷。主曰:‘習諷,謂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座曰:‘得此生為解頭,榮哉!’力薦之。開元十九年狀元及第,擢右拾遺,遷給事中。”
意思是說,岐王一看王維一表人才,就讓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直接帶入了九公主府邸。九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玉真(無上真)是她學道修行取的道號,李白也和她拉過關系。岐王看機會,讓王維彈奏了一首琵琶曲《郁輪袍》,然后又給公主看了他的詩作。于是公主就被他的美貌和才學所迷倒,“力薦之”(古代史家用筆是很有意味的),王維就這樣中了狀元。
據說,他這個狀元還是搶的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張九齡可也是了不得的大官人,是開元時期的賢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溫雅,風儀甚整,時人譽為“曲江風度”。他弟弟張九皋也文才不錯,而且還懂音樂,有藝術特長,可以加分的。但在王爺和公主面前,他也只能委屈一下了。
再說后來的著名詩人杜牧。杜牧的家庭也是很顯貴,他祖父杜佑是宰相,同時其父杜從郁是左補闕,是個諫官。當時有朝臣說,這樣不好吧,兒子沒法在朝堂上給父親進諫呀,于是改為秘書丞、員外郎。杜牧家里世代為高官,“走后門”方便一點,找的人是太學博士吳武陵。自薦的文章就是至今如雷貫耳的《阿房宮賦》,是杜牧23歲時寫的。
那吳博士一看,這文章簡直是蓋了帽??!高興得不得了,當即騎著毛驢去找分管招生考試的禮部侍郎崔郾。崔郾正在家里請客喝酒,吳武陵就現場朗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那聲音當然是許多古韻詩詞家所堅持的平水韻,具體怎么唸,現在誰也不會)。聽者贊不絕口,都說這真是好文章。
吳武陵張口就要把杜牧選為狀元,這可讓崔郾為難了。因為前來托人的已經很多了啊,他頂多能把杜牧排到第五名進士。吳武陵不干,覺得虧了,要拿著《阿房宮賦》走人,崔郾好說歹說,最后他才同意。等到發(fā)榜一看,杜牧果然是第五名進士。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九十一》說是:“第進士,復舉賢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