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澄(dèng)泥硯始于漢,盛于唐宋,曾作為貢品,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墨客騷人對此愛不忍釋。
從唐朝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澄泥硯屬陶類,而另三硯均為石硯,史稱:三石一陶。2008年,黃河澄泥硯被評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黃河澄泥硯性質堅固,具有觀若碧玉,撫若童肌,貯墨不耗,積墨不腐、發(fā)墨而不損毫的特點。乾隆贊譽:“撫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與石硯媲美,此硯中一絕。”
澄泥硯是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由于制法復雜,在明末清初逐漸走向衰落,甚至在之后一度失傳。原料來源、燒制時間等不同,會出現不同顏色。其中朱砂紅、鱔魚黃最為名貴。
澄泥硯注重圖案和造型。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樹花卉、走獸飛禽;又有犀牛望月、臺山白塔、嫦娥奔月等。獨具匠心的雕工,使之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一硯一匠心。黃河澄泥硯經過工匠一道道工序的制作及精雕細琢下,成為國之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