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詞匯,在書面語中都具有音、形、義三方面的內容,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打開中國地圖,很多地名會讓人語塞。地名經常出現多音字,如河北樂亭、浙江會稽、安徽六安等,誤讀的情況比較多。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在我國地名中出現在地級市和縣級市、縣、區(qū)中含“樂”字的地名。一個“樂”字,在地名中卻有三種讀音。
據統(tǒng)計,我國含“樂”字地名的地級行政區(qū)有且僅有一個——四川樂山市,而含“樂”字的縣級行政區(qū)有20個。
“樂”,這個字在我國地名中出現的次數比較多,“樂”這個字這個多音字,漢語讀作lào或liáo、lè、luò、yào、yuè,其本義是一種弦樂器,引申指愉悅、使……愉悅等。
樂(lè)山市
我國唯一一個地名含“樂”字的地級行政區(qū)。隸屬四川省的地級市,古稱嘉州。轄4區(qū)6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2720.03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底,戶籍人口350.68萬人。樂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樂山大佛而聞名,有“海棠香國”的美譽。
縣級行政區(qū)地名含“樂”字的城市共有20個,其中讀lào的地名有兩個,讀yuè的地名有一個,其余地名均讀lè。包括6個縣級市,2個市轄區(qū),11個縣,1個自治縣。
1、樂(Lào)
樂亭縣
河北省唐山市下轄縣,陸地面積130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4.9公里,是河北第一沿海大縣。樂亭縣歷史悠久,北魏置樂安亭,唐時屬馬城縣,金時置樂亭縣因古樂安亭得名。
此音的由來,可能是冀魯地區(qū)古方言發(fā)音所致,也是代代相傳、約定俗成的結果。樂亭因名人、名曲(樂亭大鼓)名揚全國,是李大釗先生的故鄉(xiāng)。但外地人提起樂亭縣來,一般多讀作樂(Lè)亭,讀(Lào)亭的不多。
樂陵市
山東省德州市下轄縣級市,位于魯冀兩省交界處。1988年9月1日,撤銷樂陵縣,設立縣級樂陵市。
樂陵縣志記載,樂陵的由來和戰(zhàn)國樂毅攻齊國所修筑的城有關,也有“大阜曰陵;樂,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一說。
2、樂(yuè)
樂清市
是中國浙江省轄縣級市,由地級溫州市代管。1993年9月18日,撤銷樂清縣,設立縣級樂清市。
晉朝始設置樂成縣,五代后梁開平二年,為避梁太祖父朱誠之諱,改縣名為樂清。樂清,意為“樂音清和”,據說源于王子晉和蕭臺山。王子晉系周靈王姬泄心的太子,騎白鶴,吹笙簫,仙游三山五岳。他對樂清情有獨鐘,傳說王子晉騎鶴前來,在山頂壘石筑臺吹簫,故名簫臺山。
3、樂(lè)
樂都區(qū)
青海省海東市政府所在地。2013年撤銷海東地區(qū)和樂都縣,設立地級海東市和樂都區(qū)。樂都縣的名字來源于古樂都,南北朝時南涼主立國,建古樂都。
樂昌市
廣東省轄縣級市,韶關市代管。素有“廣東北大門”之稱。隋時因境內有樂石、昌山兩山而改稱樂昌縣,1994年撤縣設市。
樂平市
江西省轄縣級市,由景德鎮(zhèn)市代管。東漢時建置樂平縣,因縣城“南臨樂安江,北接平林”而名“樂平”。1992年撤銷樂平縣,設立縣級樂平市。
樂業(yè)縣
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樂業(yè)縣取“安居樂業(yè)”意名縣。樂業(yè)縣被譽為“世界天坑之都”。
樂至縣
隸屬四川省資陽市。唐時置樂至縣,因縣東有樂至池而得名。陳毅元帥就生于樂至縣。
樂安縣
隸屬于江西省撫州市。樂安建縣于南宋時,因轄區(qū)有樂安鄉(xiāng)而得名。境內古村古跡眾多、非物質文化遺存豐富。
樂東黎族自治縣
是海南省直管自治縣,位于海南島西南部。樂東黎苗自治縣是我國所有帶“樂”字的縣級以上地名中的唯一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
長樂區(qū)
福建省福州市轄區(qū),1994長樂撤縣設市,2017年長樂撤市設區(qū)。長樂取自《詩經》“長安久樂之義。
博樂市
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北部,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第五師師部所在地。1920年,由精河縣析置博樂縣,博樂市1985年撤縣建市。地名源于博爾塔拉河名。博爾塔拉,為蒙古語,意為“銀色的草原”。
新樂市
隸屬河北省石家莊市,1992年撤縣建市。西時為新市縣,隋時改為新樂縣。
南樂縣
隸屬河南省濮陽市。西晉時設昌樂縣,五代時晉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國昌諱,以新治在舊治南,故改名南樂縣。
將樂縣
隸屬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縣志記載“傳東越王時將樂西鄉(xiāng)有樂野宮,又以邑在將溪之陽,土沃民樂,故曰將樂”。
平樂縣
古稱昭州,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平樂縣名的由來于“取平樂溪為名”。
康樂縣
隸屬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管轄,北宋時設置康樂寨,金時升康樂縣。
靜樂縣
又稱鵝城 ,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管轄。隋朝時改稱靜樂縣,以邊境靜樂為名。
昌樂縣
隸屬山東省濰坊市,是著名的藍寶石之都。昌樂文化底蘊深厚,古為齊國首城,是齊文化的發(fā)祥地。
民樂縣
隸屬于甘肅省張掖市管轄。1913年析張掖縣置東樂縣,1933年改為民樂縣。
分析這些地名發(fā)現,樂字讀(Lào)的與冀魯地區(qū)的古方言發(fā)音相關。在《詩經》開篇第一首詩《關雎》,最后一句是“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這個“樂”字,清代就有學者指出應該讀(Lào),可見在《詩經》中可能就是這種讀法。
讀樂(yuè)的樂清,與笙簫之音樂有關。
而讀樂(lè)的地名,多與“安”、“昌”、“長”、“康”等組合,特別是“昌樂”和“樂昌”顛倒互用,取安居樂業(yè)、長安久樂之意,表達出統(tǒng)治者和人民的美好愿景。(文/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