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企鵝杏仁平臺官方推送
中國人喜歡“趁熱吃”。
剛泡好的茶水,剛出鍋的餃子,剛從火鍋里涮出來的肉片……冒著熱氣就直接往嘴里送。
即便被燙到了,也不會放下筷子,吹吹繼續(xù)吃。
這是一種習(xí)慣,也是一種信仰。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吃熱的東西不僅感到很滿足,對胃也有好處。
但是,“趁熱吃”其實很傷胃。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gòu)(IARC)在《柳葉刀·腫瘤學(xué)》發(fā)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飲用65℃以上的熱飲,有致癌的風險。
其實不僅是熱飲,每咽下一口熱氣騰騰的食物,就會對食管和胃帶來傷害。 我們食管和胃的表面都覆蓋了柔軟的黏膜,正常耐受溫度是50℃-60℃,一旦超過這個范圍,嬌嫩的黏膜就會被燙傷。
但食管對溫度卻并不敏感,往往被燙傷了還沒什么感覺。
所以有些人吃東西的時候燙到嘴,第一反應(yīng)不是吐出來,而是咽下去,因為咽下去就不燙了。 很燙的東西,偶爾吃幾次,胃黏膜即便被燙傷了,很快就可以自己修復(fù)。
但是如果長期吃過燙的食物,反復(fù)燙傷胃黏膜,就會引發(fā)各種胃病、甚至胃癌。
面對熱騰騰的飯菜,先放一會兒,等到不燙嘴的時候再吃。
負責消化食物的酶只有在最適宜的溫度下,工作效率才能達到最高。太熱不行,太冷也不行。
冰冷的食物會使胃部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腸胃蠕動,減弱消化酶的活性,消化食物能力減弱。
合適的吃飯溫度:10℃—40℃
勉強能耐受的溫度:50℃—60℃
會燙傷黏膜的溫度:>65℃
對于消化不好、有胃腸疾病的人群,合適的吃飯溫度應(yīng)該接近人體體溫(35℃—40℃),吃到嘴巴里感覺是溫熱的,但是不燙口。
如果吃東西、喝水的時候被燙著了,應(yīng)該立刻喝常溫的白開水進行局部降溫。
不要喝冰水,會加重對食道以及胃部黏膜的損傷。
1、重口味 高鹽食物會刺激胃黏膜,長期食用,會引起慢性胃炎。
辛辣食物會使胃黏膜充血水腫,胃腸蠕動加快,導(dǎo)致腹瀉。 吃咸了吃辣了以后,通常還會喝大量的水,稀釋胃液,影響食物消化和吸收。
2、飯后喝茶
茶里的酸性物質(zhì)和食物中的蛋白質(zhì)、鐵、鋅結(jié)合后,生成的物質(zhì)不容易消化,會給胃增加負擔,加重胃黏膜的損傷。 所以不建議飯后立刻喝濃茶。可以休息半小時再喝,胃腸功能不好的人盡量喝淡茶。
3、空腹喝酒
很多人聚餐的時候,經(jīng)常菜還沒吃上一口,酒已經(jīng)喝了三巡。
酒精會對胃黏膜造成強烈的刺激,空腹喝酒時,血液吸收酒精的速度變快,會導(dǎo)致急性腹痛和胃出血。 當然,對于很多人來說,戒酒根本不可能。非喝不可的時候,盡量選擇低度酒,并且不要喝過量。
中國是“胃病大國”,每年至少有40萬胃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復(fù)發(fā)作,最終從慢性胃炎、胃潰瘍等惡化成胃癌。 胃病反反復(fù)復(fù)發(fā)作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受損的胃黏膜始終沒有得到修復(fù)。 修復(fù)胃黏膜,3分治,7分養(yǎng)??梢詮囊韵聨c做起:
1、按時吃三餐:別忽略早餐或晚餐,餓的時間長了容易暴飲暴食,也會損傷胃黏膜。只有飲食規(guī)律了,胃酸才能有規(guī)律的分泌。
2、睡前三小時不要進食:睡前吃太多會影響胃黏膜修復(fù),多給食物一些消化的時間。
3、吃飯時要坐直:坐在很矮的桌子前吃飯,或是身體完全放松,彎腰駝背的吃飯時,肚子窩在那兒,壓迫食道和胃部,會影響消化。吃飯時也要挺直腰背,不要給胃部施加壓力。
4、不要狼吞虎咽:食物沒嚼幾下就囫圇吞棗的咽下去,原本應(yīng)該牙齒干的活全交給胃了,會加重胃的負擔。平時吃飯時,有意識的強迫自己多嚼一會,慢慢養(yǎng)成習(xí)慣。
5、飯后半小時適當活動:飯后不要立刻坐下或是躺下,站一會兒、散散步,或是做些家務(wù),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
6、平時多運動:平時多做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zhì),還會刺激胃部肌肉的蠕動,增強胃動力。
以上這些養(yǎng)胃方法,是在胃還算健康的情況下有效。但如果胃部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適,還是需要及時就醫(yī),請專業(yè)醫(yī)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