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劃重點,重中之重來一點,能否賞臉看一眼,分數(shù)到手就靈驗。
中內(nèi)
考點 1 感冒
感冒的病因:外感六淫、時行病毒。
病位:肺衛(wèi),主要在衛(wèi)表。
病程一般為 3~7 日,四季皆可發(fā)病,而以冬、春兩季為多。
基本病機:衛(wèi)表不和,肺失宣肅。
治療原則:解表達邪。
常人感冒
(1)風寒束表證——治法:辛溫解表。方劑: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
(2)風熱犯表證——治法:辛涼解表。方劑: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加減
(3)暑濕傷表證——治法:清暑祛濕解表。方劑:新加香薷飲加減
虛體感冒
(1)氣虛感冒———治法:益氣解表。方劑:參蘇飲加減
(2)陰虛感冒———治法:滋陰解表。方劑:加減葳蕤湯化裁
考點 2 咳嗽
咳嗽的病因:外感六淫,內(nèi)邪干肺。
病位:肺,與肝、脾有關,久則及腎。
病機:邪犯于肺,肺氣上逆。
外感咳嗽
(1)風寒襲肺證——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方劑: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
(3)風熱犯肺證——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劑:桑菊飲加減
(4)風燥傷肺證——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方劑:桑杏湯加減
內(nèi)傷咳嗽
(1)痰濕蘊肺證——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方劑: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
(2)痰熱郁肺證——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方劑:清金化痰湯加減
(3)肝火犯肺證——治法:清肺瀉肝,順氣降火。方劑:黛蛤散合加減瀉白散加減
(4)肺陰虧耗證——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方劑:沙參麥冬湯加減
考點 3 哮病
哮病是一種發(fā)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發(fā)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至喘息不能平臥。
哮病的病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當,體虛病后。
病位:肺,與脾腎關系密切。
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夙根)。
基本病機:“伏痰”遇感引觸痰阻氣道,肺失宣降。
治則:“發(fā)時治標,平時治本。”
(1)冷哮證——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方劑: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加減
(2)熱哮證——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方劑: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加減
(3)寒包熱哮證——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熱。方劑: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湯加減
(4)風痰哮證——治法:祛風滌痰,降氣平喘。方劑:三子養(yǎng)親湯加味
(5)虛哮證——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化痰。方劑:平喘固本湯加減緩解期
(6)肺脾氣虛證——治法:健脾益氣,補土生金。方劑:六君子湯加減
(7)肺腎兩虛證——治法:補肺益腎。方劑: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加減
考點 4 喘證
喘證是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扇動,不能平臥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病證。
病位:肺和腎,涉及肝脾。
基本病機:肺失宣降,腎失攝納。
實喘
(1)風寒壅肺證——治法:宣肺散寒。方劑:麻黃湯合華蓋散加減
(2)表寒肺熱證——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方劑:麻杏石甘湯加味
(3)痰熱郁肺證——治法:清熱化痰,宣肺平喘。方劑:桑白皮湯加減
(4)痰濁阻肺證——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方劑: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
(5)肺氣郁痹證——治法:開郁降氣平喘。方劑:五磨飲子加減
虛喘
(1)肺氣虛耗證——治法:補肺益氣養(yǎng)陰。方劑:生脈散合補肺湯加減
(2)腎虛不納證——治法:補腎納氣。方劑: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加減
(3)正虛喘脫證——治法:扶陽固脫,鎮(zhèn)攝腎氣。方劑:參附湯送服黑錫丹,配合蛤蚧粉
考點 5 肺癆
肺癆是具有傳染性的慢性虛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熱、盜汗及身體逐漸消瘦為主要臨床特征。
病因:內(nèi)因正氣虛弱,外因癆蟲傳染。
病位:肺。
病理因素:癆蟲。
病理性質(zhì):陰虛。
基本病機:虛體蟲侵,陰虛火旺。
治療原則:補虛培元和抗癆殺蟲。
(1)肺陰虧損證——治法:滋陰潤肺。方劑:月華丸加減
(2)虛火灼肺證——治法:滋陰降火。方劑:百合固金湯合秦艽鱉甲散加減
(3)氣陰耗傷證——治法:益氣養(yǎng)陰。方劑:保真湯或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4)陰陽兩虛證——治法:滋陰補陽。方劑:補天大造丸加減
考點 6 心悸
病位:心,與肝、脾、腎、肺密切相關。
病理因素:氣滯、血瘀、痰濁、水飲。
基本病機: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yǎng);或邪擾心神,心神不寧。
治療原則:虛證分別治以補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
實證則應祛痰、化飲、清火、行瘀。
(1)心虛膽怯證——治法: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方劑:安神定志丸加減
(2)心血不足證——治法: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方劑:歸脾湯加減
(3)心陽不振證——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方劑: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
(4)水飲凌心證——治法: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方劑: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
(5)陰虛火旺證——治法: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方劑: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減
(6)瘀阻心脈證——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方劑: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7)痰火擾心證——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方劑:黃連溫膽湯加減
考點 7 胸痹
病位:心。
病理性質(zh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基本病機:心脈痹阻。
治療原則:先治其標,后扶正治本。尤其重視補益心氣之不足。
心血瘀阻證——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方劑:血府逐瘀湯加減
(1)氣滯心胸證——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通絡。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
(2)痰濁閉阻證——治法:通陽泄?jié)?,豁痰宣痹。方劑: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加減
(3)寒凝心脈證——治法:辛溫散寒,宣通心陽。方劑: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
(4)氣陰兩虛證——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方劑: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
(5)心腎陰虛證——治法:滋陰清火,養(yǎng)心和絡。方劑: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湯加減
(6)心腎陽虛證——治法:溫補陽氣,振奮心陽。方劑:參附湯合右歸飲加減
考點 8 不寐
病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勞倦、思慮過度,及病后、年邁體虛等。
病位:心,與肝脾腎密切相關。
病理變化:陽盛陰衰,陰陽失交。
治療原則:補虛瀉實、調(diào)整臟腑陰陽。
(1)肝火擾心證——治法:疏肝瀉火,鎮(zhèn)心安神。方劑:龍膽瀉肝湯加減
(2)痰熱擾心證——治法:清化痰熱,和中安神。方劑:黃連溫膽湯加減
(3)心脾兩虛證——治法: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方劑:歸脾湯加減
(4)心腎不交證——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方劑: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加減
(5)心膽氣虛證——治法: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方劑: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加減
考點 9 頭痛
病位:多在肝、脾、腎三臟。
病理因素:痰濕、風火、血瘀。
基本病機: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太陽頭痛——羌活、蔓荊子、川芎
陽明頭痛——葛根、白芷、知母
少陽頭痛——柴胡、黃芩、川芎
厥陰頭痛——吳茱萸、藁本等
久痛不愈,頭痛較劇烈——搜風通絡蟲類藥:全蝎、蜈蚣、地龍
外感頭痛(1)風寒頭痛——治法:疏散風寒止痛。方劑:川芎茶調(diào)散加減
(2)風熱頭痛——治法:疏風清熱和絡。方劑:芎芷石膏湯加減
(3)風濕頭痛——治法:祛風勝濕通竅。方劑:羌活勝濕湯加減
內(nèi)傷頭痛(1)肝陽頭痛——治法:平肝潛陽息風。方劑:天麻鉤藤飲加減
(2)血虛頭痛——治法:養(yǎng)血滋陰,和絡止痛。方劑:加味四物湯加減
(3)痰濁頭痛——治法: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方劑: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
(4)腎虛頭痛——治法:養(yǎng)陰補腎,填精生髓。方劑:大補元煎加減
(5)瘀血頭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竅止痛。方劑:通竅活血湯加減
中醫(yī)兒科學
考點 1 小兒年齡分期
胎兒期——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斷臍,胎兒出生
新生兒期——從出生后臍帶結(jié)扎開始,至出生后滿 28 天。此期需注意保暖
嬰兒期——出生 28 天后至滿 1 周歲為嬰兒期。此期易發(fā)生肺系、脾胃系疾病及各種傳染病
幼兒期——1 周歲后至滿 3 周歲為幼兒期。此期易發(fā)生中毒、燙傷等意外事故
學齡前期——3 周歲后至滿 7 周歲為學齡前期,此期易發(fā)生意外傷害,應注意防護
學齡期——7 周歲至青春期來臨(女 12 歲,男 13 歲)為學齡期。此期易發(fā)生近視和齲齒
青春期——女孩自 11~12 歲到 17~18 歲,男孩自 13~14 歲到 18~20 歲。此期體格發(fā)育出現(xiàn)第二次高峰,易出現(xiàn)各種身心疾病
考點 2 體重測量方法、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6 個月體重(kg)=3+0.7×月齡
7~12 個月體重(kg)=7+0.5×(月齡-6)
1 歲以上體重(kg)=8+2×年齡
考點 3 身長(高)測量方法、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出生時身長約為 50cm
生后第一年身長增長最快,約 25cm。其中前 3 個月約增長 12cm
生后第二年身長增長速度減慢,約 10cm
2 周歲后至青春期身高(長)增長平穩(wěn),每年約 7cm
2 歲后至 12 歲身高(cm)=70+7×年齡
考點 4 血壓與年齡的關系
收縮壓(mmHg)=80+2×年齡
舒張壓(mmHg)=收縮壓×2/3
考點 5 小兒生理、病因、病理特點
生理特點: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
病理特點: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考點 6 兒童用藥
新生兒用成人量的 1/6,乳嬰兒用成人量的 1/3,幼兒用成人量的 1/2,學齡期兒童用成人量的 2/3 或接近成人量。
考點 7 硬腫癥
硬腫癥多發(fā)生在生后 7~10 天的新生兒,以胎怯兒多見。
病因病機:內(nèi)因是腎陽虛衰,外因是感受寒邪。
本病的病變臟腑在脾腎陽氣虛衰、寒凝血澀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辨證論治】
(1)陽氣虛衰證——治法:益氣溫陽,通經(jīng)活血。方劑:參附湯
(2)寒凝血澀證——治法: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方劑:當歸四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