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青銅時代,始于夏朝,至商、周達到鼎盛。
商代的青銅器,紋飾常常極力夸張猙獰可怖的形象。同時,由于早期奴隸制與原始社會畢竟不可分割,這種兇狠殘暴的形象中,卻又依然保持某種純真的稚氣,從而,又使這種毫不掩飾的神秘獰厲中,反而蕩漾出一種不可復現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氣派的美麗。——摘自李澤厚《美的歷程》
“后母戊”青銅方鼎
商代武丁時期。原名“司母戊”,造型方正,形體巨大,顯得雄偉莊重。鼎身四壁沿周緣裝飾饕餮紋,足部也裝飾饕餮紋,鼎耳上部則裝飾魚紋,鼎耳外側裝飾虎食人紋。鼎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
子龍鼎
商代后期,輝縣出土。子龍鼎因其腹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二字得名。子龍鼎的圓腹微垂,上承微外撇的立耳,下接三蹄形足。鼎的頸部和足部均裝飾饕餮紋。整器的造型雄偉穩(wěn)重,是商代圓鼎中體積最大者
四羊方尊
商代后期,湖南寧鄉(xiāng)出土。四羊青銅方尊,在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體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只卷角羊,各據一隅,莊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方尊的邊角飾長 扉楞,既用以掩蓋合范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此器在器范制作中,并用線刻、浮雕、圓雕技法,將器用與裝飾有機結合,鑄造工藝精湛,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珍品。
婦好鴞尊
商代武丁時期,婦好墓出土。婦好鴞尊可謂商后期青銅器造型藝術的鴻篇巨制,功能與審美二者兼?zhèn)?。造型藝術堪稱驚天地、泣鬼神。
“后母辛”青銅觥
商代武丁時期,婦好墓出土?,F在通稱為觥的青銅器,具有橢圓形腹,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鋬,皆有獸首形蓋幾點基本特征。青銅觥流行于商后期至西周早期,因構思取材各不相同,造型藝術個性極強,故均十分珍異。后母辛青銅能因器底與蓋內鑄銘文 “后母辛” 而得名,是婦好墓出士的珍貴青銅器之一。后母辛青銅觥似以牛作為造型構思的取材,但獸首有二卷角,后足為鳥足,腹后裝飾有雙翅為主紋,仍為想象中的瑞獸。
龍虎紋青銅尊
商代后期,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龍虎紋尊的肩部飾三條曲身龍紋,圓雕龍首;腹部有三組虎食人紋,云雷紋地,以浮雕虎首為中心,左右雙身,虎口含一人;圈足飾饕餮紋。整器工藝精湛,是商周青銅器中的精品?;⑹橙思y在商后期的傳播十分廣遠,著名的后母戊鼎耳部外側、婦好鉞身部均有發(fā)現。除見于殷墟和安徽地區(qū),在商文化影響下的其他考古學文化中也有發(fā)現。
夔龍形扁足青銅鼎
商代后期,江西清江吳城出土。這件青銅鼎為淺腹、立耳、扁足狀,雙立耳上各鑄有一只卷尾伏虎,虎口大張,齒牙分明。這件青銅鼎的造型及裝飾紋樣帶有典型的商文化特征,鼎耳的伏虎裝飾則凸顯出濃郁的地域風格,是商文化與越文化交融的反映。
青銅斝
商代后期,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
青銅觚
商代后期,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
獸面紋銅鉞
商代前期。
鴞銅卣
商代后期,羅山縣蟒張鄉(xiāng)出土。
“徙”銅斝
商代后期,溫縣小南張出土。
“父乙”銅觥
商代前期,魯山縣倉頭出土。
獸面紋提梁銅卣
商代前期,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窖藏出土。此卣體態(tài)修長,做工精美。通身飾華美富麗的紋飾,是商代前期青銅器裝飾藝術上的一個重大突破,為商代后期紫縟的銅器紋飾開創(chuàng)了先河。
獸面紋銅罍
商代前期,鄭州市白家莊出土。罍的頸部有龜形圈案。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圖騰崇拜中,他是吉樣、繁衍的象征。有的學者認為這件銅罍上的龜紋可能是族徽,還有學者考證為 “黽”字,若此考釋正確,這應為我國目前考古發(fā)現時代最早的青銅器銘文。
牛角獸面紋立鳥青銅鎛
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
目雷紋方內青銅鉞
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
獸面紋青銅胄
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
雙面神人青銅頭像
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
立鹿耳四足青銅甗
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
獸面紋鳥耳青銅鼎
江西省清江縣三橋鄉(xiāng)出土。
虎紋青銅鐃
商代后期,湖南寧鄉(xiāng)出土。
青銅卣
商代后期。
青銅爵
商代前期
青銅瓿
商代后期,湖南新邵出土。
青銅镢、鏟
商代后期,婦好墓出土。
商代的青銅,是青銅時代的一座高峰,它穿越三千年歷史走來,仍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