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xué)們,大家好,第一講首先講一下漢字的演變歷史。我們今天使用的方塊漢字,是幾千年間一步步地演變過來的。
根據(jù)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漢字的最早祖先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那時候中國處于商朝時期。為什么叫甲骨文呢?因為這些文字是用刀刻在烏龜?shù)母辜谆蛘咂渌麆游锏墓穷^上的。這里的“甲”就是指烏龜?shù)母辜?/span>;“骨”就是指某些動物的骨頭——一般是牛的肩胛骨。這些“甲”、“骨”都相對平整一些,便于刻字,同時又便于疊置存放。其中牛的肩胛骨面積較大,有時可以刻上百個字。大家可以看下面圖片:第一個是烏龜腹甲,后兩個是牛的肩胛骨。
圖1-1甲骨文—龜甲(商)
圖1-2甲骨文—獸骨(商)
圖1-3甲骨文—獸骨(商)
近100年來,出土了大約15萬多片有字甲骨。在這些甲骨上總共發(fā)現(xiàn)了4500多個不同的字,已經(jīng)辨識出來約2500個。
目前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絕大部分來自于河南省安陽市的小屯村,這地方曾是商朝的首都。這些甲骨文相當于商朝的國家檔案。
圖1-4殷墟
圖1-5甲骨文—殷墟出土原狀(商)
那可能有人會說,中國的文字應(yīng)該還要更早:因為考古發(fā)掘出的5000-6000年前的遺址中、也發(fā)現(xiàn)過不少很像文字的刻畫符號。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刻畫符號我們現(xiàn)在還無法識別,還不了解古人要表達的意思,因此還無法認定這些符號就是文字。
圖1-6-1刻畫符號—半坡遺址(約公元前4000年)
圖1-6-2刻畫符號—臨潼姜寨(約公元前4000年)
到了商朝之后的西周時期,人們喜歡在青銅器上鑄造很多文字,這些文字記載了好多國家大事。由于這一時期沒有遺留下多少其他實物文字材料,因此青銅器就成了現(xiàn)存西周時期文字最重要的載體(東周時期,竹木簡逐漸成為主要文字載體)。后人把這些鑄造或者刻畫在金屬器皿上的文字稱為金文,這里的“金”就是金屬的意思。相對于甲骨文,西周金文更加成熟美觀。
圖1-7-1金文—毛公鼎(西周)
圖1-7-2金文—毛公鼎(西周)
圖1-7-3金文—毛公鼎(西周)銘文拓片
圖1-8-1金文—越王勾踐劍(東周-春秋)
圖1-8-2金文—越王勾踐劍(東周-春秋)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圖1-9-1金文—中山王方壺(東周-戰(zhàn)國)
圖1-9-2金文—中山王方壺(東周-戰(zhàn)國)銘文(局部)
圖1-9-3金文—中山王方壺(東周-戰(zhàn)國)銘文(局部)
圖1-9-4金文—中山王方壺(東周-戰(zhàn)國)銘文拓片
再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了全國。為了便于龐大帝國的內(nèi)部交流,秦朝在全國范圍內(nèi)強制推廣小篆字體。小篆字形長方,線條更加整齊美觀。大家看一下圖片。
圖1-10-1小篆—秦詔版(秦)(釘在標準度量衡器上,表明該器物為國家強制推行的標準度量衡器)
圖1-10-2小篆—秦詔版(秦)銘文拓片
圖1-11小篆—泰山刻石(秦)
圖1-12小篆—嶧山刻石(秦)
由于統(tǒng)一的中國不僅疆域遼闊、而且采用中央集權(quán)制度,日常管理工作量越來越大,小篆寫起來實在太慢、太不方便了。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到了秦朝后期以及隨后的漢朝時期,從事文書工作的書吏對篆書進行了改造。改造方法一是減少篆書的筆畫,二是把小篆字體中很多彎曲的筆畫拉直。這種字體后世稱為“隸書”。“隸”本來是下等人的意思,就指那些抄寫文書的書吏。小篆演變成隸書,就是這些下等人在實際工作中的對文字進行的創(chuàng)新。
圖1-13隸書—里耶秦簡(秦)(湖南龍山縣出土)
最初,隸書是很難登大雅之堂的,重要文件還得用小篆字體來寫。但后來隨著隸書不斷美化,更加上書寫方便快捷,小篆也就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圖1-14隸書-曹全碑(漢)
如果細心觀察的話,今天我們還能經(jīng)常看到篆書。在哪兒能見到呢?那就是篆刻。篆刻就是用小篆字體來刻印章。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書法、繪畫作品上所蓋的印章,上面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小篆字體。從字形來看,小篆的字形又窄又高,隸書字形則是又寬又扁。
再后來,大約到三國時期前后,也就是大約1800年前,人們把隸書中彎曲的筆畫進一步拉直,逐漸演變出了楷書。到了楷書,漢字就成了很規(guī)整的方塊字了。我們經(jīng)常說楷模楷模,楷就是標準的意思??瑫中蔚膶捄透呋鞠嗟?,輪廓基本上是正方形。
圖1-15楷書—鐘繇《宣示表》(魏)
楷書出現(xiàn)后,漢字形體就基本定型了,直到今天也沒怎么變。只是人們在書寫過程中,為了寫得更快,把筆畫連帶起來,出現(xiàn)了行書、草書。有人把楷書比喻成站立,把行書比喻成走路,把草書比喻成奔跑,是很有道理的。
圖1-16行書—王羲之《蘭亭序》(東晉)
圖1-17草書—王羲之《十七帖》(東晉)
大家可以看一下圖片中的馬字,是怎樣由甲骨文演化到金文、再演化到隸書、再演化到楷書的。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
好了,漢字發(fā)展演變的歷史就先講到這里。大家對這一次的內(nèi)容有什么意見或者建議,歡迎留言,謝謝大家。
下一講:(二)漢字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