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顛倒了的“厚養(yǎng)薄葬”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古有賣唱者,今有賣哭者。
曾見鄉(xiāng)下死了人,有主人花錢雇人上門哭靈的。只見那被雇來哭靈者,哭得有模有樣,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哭得在地上打滾兒,讓人看了動容,聽了心酸。其實,哭得這么痛,她與死者八桿子打不著邊兒,完全是在演戲,十分投入,十分入戲,你能說他(她)有孝心嗎?否!
對死者,他(她)的親生兒女們,哭得驚天地,泣鬼神,日月無光,山川落淚,你能說他的孝心不重嗎?
還有的兒女,父或母死了,竟然沒有流眼淚,有人認為,父母死了,沒有哭出眼淚來,這是不孝。
但是我要說,生前一杯水,勝過死后十爐香,哭出十缸淚,不如生前一碗湯。你信不信?
活著的人的一切舉動,包括哭喪,用上等棺木,扎罩子(紙制品),拉大桌擺酒宴,立石碑等等,其實,一切都是做給活人看的,那死者是根本看不到也聽不見的。
孝與不孝,怎能以兒女的眼淚多少來衡量呢?有的老人生前備受虐待,死后,兒女卻大講排場,把葬禮弄得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一般,這只是做給活人看的所謂“孝順”。
2、爭地邊兒
土地分到了戶,糧食一年比一年收得多,吃不完,絕大多數賣了余糧。盡管這樣,仍有一些人“惜土如金”,明里暗里不時地去蠶食鄰居家的耕地。他們無視“灰橛”(界樁)的存在,以為灰橛埋在地平面之下,不方便看到,但是,那兩家的界埂是明擺著的,卻依舊不管不顧。每次耕作時,總要往別人地里蠶食一些。甲不好意思把灰橛刨挖出來亮相作證,心里別扭,背后禱告著:別這樣了。然而,乙方一直認為你軟弱可欺,侵占不停;認為你麻木笨拙,我行我素;認為你蒙在鼓里,越發(fā)肆無忌憚。直到有一天,甲方終于忍無可忍,不得不扒出灰橛來丈量,以此證明自已被乙方蠶食了好多土地,讓路人也開開眼界,再加上與同等人口的地塊對比,多角度證實土地被乙方侵占了不是一星半點兒。于是,甲方在地塊兩端的灰橛處各豎起一根竹竿,在兩者中間也插上幾根,三點,不,多點成一線,喊來乙方過目,在鐵的事實面前,乙方無言以對,臉上發(fā)熱,表情尷尬,不能不順從:重新做界埂,仍作為兩家土地的分界。
我曾經想過:如果說,吃了上頓沒下頓,而不顧鄉(xiāng)親情面,一再侵占別人的土地,多打一些糧食填飽肚子,是有情可原的。然而,如今現實并非如此,卻又這樣貪婪,實在不可思議。
3、填平溝渠種莊稼,害人又害己
生產隊解散前,經過多年來連續(xù)不斷的經營,水利設施基本配套。溝渠健全,排水暢通,很少有淹沒莊稼的現象發(fā)生。
但是,分地到戶以后,一些村民開始把地頭上的溝渠填平,種上了莊稼。不僅如此,還時常蠶食路面兒,使路面越來越窄。加上雨水沖刷,晴天時,因為路面窄,大型農機難以進地耕作或收獲;雨季時,窄窄的路面變成了一道小河,人們收獲莊稼,只能手提,肩挑,背馱,懷抱,一應農機具,包括電動三輪車、地排車都用不上了。
這不能不讓人困惑:難道是日子過得揭不開鍋了,餓肚子了,才讓個別村民惜土如金?只顧眼前,不計后果?
平掉溝渠種莊稼,有水排不出,淹了別人的莊稼,也淹了自己的莊稼!生產路越來越窄,嚴重妨礙了農業(yè)機械的耕種和收獲,難道少種那么一壟地就要餓死?
4、舍大求小
大塊的耕地不去種,撂了荒,卻在村里與鄰居們寸土必爭,搞起庭院經濟來。這樣的村民,有男人,也有女人。把在野外經常發(fā)生的“爭地邊兒”的好戲,轉移到家門口演起來,與對方爭得不可開交,爭得面紅耳赤,甚至鬧騰到大街上,你指著我的鼻子,我戳著你的額頭,臟話連篇,引得萬人空巷看熱鬧。鬧到這一步,原因多多:
其一、老的下世了,空閑宅基地傳下來。兄弟二人,老大原就在老的面前不吃香,沒了老的,老二家便想獨吞家產,視空閑宅基為一己之私,誰也不準染指,為此,老大家眼見理不順,便也在宅基地上栽蔥,種菜。不料老二家頗為惱火,不讓老大家栽種。老大家認為老的傳下來的宅基地,自己也有一份,為什么不讓種?于是,兩家鬧將起來,就差大打出手了。
一條胡同兩家走。東邊的一家靠墻根兒栽了一行樹,西邊的一家見對方栽了樹,也在西邊靠墻跟兒栽了一行樹。沒想到,東邊的一家因為管理得法,澆水施肥除草滅蟲,樣樣抓得緊,樹苗長得飛快。很快便枝葉繁茂,亭亭如蓋。西邊的一家的樹苗,半死不活,瘦弱不堪,被東邊的一行樹遮掩在下邊,更影響了生長。西邊的主人見狀,心里不舒服,又不便說什么。這家的女人半夜里不知施了什么法術,三天后,東邊一家的那行樹,漸漸葉子蔫了,樹枝干了,最后,全死掉了。東邊一家的主人見狀,知道是西邊的一家下的毒手,心里惱火,嘴里不說,也用同樣的辦法讓對方的小樹全都歸了陰。
5、死人和活人爭地盤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將滿地的大小墳頭平掉以后,田野里一度遼闊平坦了許多,給耕作澆灌排澇帶來不小的方便,更給野外摸夜路減少了很多胡思亂想和自我加壓。
再后來,風頭一過,一直到現在,村里死了人,無論是土葬,還是火葬,都要留下一個墳頭,不少人還給死者立起碑來。如今,整個田野上,尤其到了冬天,莊稼收獲以后,黃土地完全裸露,大地一覽無遺,那隨處可見的墳堆和一塊塊石碑便凸顯出來。本來人均土地就不多,墳堆的不斷增加,更擠占了不少良田。
還有,無論是耕作還是播種,無論是運輸還是收割,都給大小農機帶來種種不便,繞道,拐彎,最后,人們不得將墳頭附近的地盤,人工重新操作一遍,或者揮舞鐮刀、彎腰哈背地收割,或者動用鐵锨、鐵鍬或抓鉤將生地刨挖深翻,然后人工或點種,或撒播,或條播,費時費力。如果不是地里的許多墳頭讓農機繞來繞去,拋下那么多生地皮,就不會帶來這么多麻煩。
如果一個行政村,或者相鄰的兩個三個行政村共建一個骨灰堂,用來集中放置骨灰盒,是不是就消除了隨處可見的墳堆?如果人們仍然相信“入土為安”,為什么不能劃出一片地皮來,集中安放骨灰盒,減少散埋亂葬的現象?
6、鄰里幫忙不再是無償的
很懷念那個不久的年代,鄰里之間,互相幫忙,無論農活,還是家務,都是自覺自愿的,甚至自告奮勇的?!懊Α睅屯炅?,誰也不去想別的,連主人的一口開水也不喝就告辭了。
如今,這樣的情況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無論春種秋收,還是建房筑墻,都不再是無償的了。先說農活,你如果人手不夠,那么,耕作,播種,施肥,除草,收割,運送······等等,無論哪一個環(huán)節(jié)用人幫忙,都不是無償的,都要給幫忙的人付出報酬。不然的話,是找不到幫忙的。于是乎,親情鄉(xiāng)情,鄰里之間,感情越來越淡。越來越助長著人們對金錢的重視,甚至到了斤斤計較的地步:給錢多,多干;給錢少,少干;沒有錢,不干。
就連長輩給晚輩照看孩子,也有的索要“工資”,動輒三千。這可以理解:老的拋家舍土(種地),趕來給兒家照看小的,接送大的(上學),外加洗衣做飯,打掃衛(wèi)生等等,還要自掏腰包解決柴米油鹽,還要給孩子買零食等等,鄉(xiāng)下的地不能種了,收入沒了來源,于是就向晚輩提出來“有償服務”。如果晚輩的理解這一點,每月應該主動地給他們一些報酬??墒牵心敲匆恍┩磔吶?,不這樣做,一味地把長輩當成“機器人”。這讓他們很傷心,心里頗不平,他們不得不提出有償服務的要求。咋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細一想,不也是應該的么?晚輩人不妨把這所謂的“工資”,每月以“孝敬” 的名義主動送給他們,這樣比什么方式都強。
7、如今票子論斤稱
眼下,彩禮水漲船高,數目不斷飆升。山東鄆城和鄄城一帶,彩禮竟發(fā)展到人民幣論斤稱,達到“三斤三兩”才行。“三斤三兩”,大約有十三萬六千多元!如果是新票子,估計會更多。據說,這個數(十三萬六千元),正在改變,因為說出來或者聽起來都不太理想,已經出現了“十六萬六”(十六萬六千元的簡稱)或者“十八萬八”(十八萬八千元的簡稱),如果論斤稱的話,這絕不是“三斤三兩”了!
難怪網友調侃說:這才是真正豪爽的山東漢子!錢數起來太麻煩,還是用秤稱吧!
高彩禮,彩禮高,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頑癥了。只一味宣傳、提倡,移風易俗,喜事簡辦,不要把女兒當商品買賣,已經遠遠不夠了,究竟怎樣才能真正有效地剎住這股越來越迅猛的歪風,還需方方面面的人們共同努力。
我真佩服單縣九瑞小區(qū)里齊老頭的兒子結婚。訂婚時,兒子把彩禮送給了新娘子,次日,新娘子就將彩禮送回婆家來了,并說:“別人家興要彩禮,俺家不興。爹媽說了,把我養(yǎng)大,不是為了賣錢花?!?/p>
公爹齊老頭激動不已,立即喊過兒子來,說:“去吧,你倆作伴兒,一塊把這筆錢存到銀行里去,就寫你們倆的名字,以后啥時候急用了再取?!?/p>
8、合村并居后的社區(qū),也難免成為“空城”
寫下這個題目,忽然就想起了這樣一首詩:
千村萬村無青壯,
盡是翁嫗守空房。
青壯紛紛出門去,
無人愿為種田郎。
如今種田難養(yǎng)家,
高價成本低價糧。
辛苦忙碌一輩子,
難買城里一套房。
有資料統計顯示:我國的自然村,十年間由360萬個銳減到只剩270萬個,每天,全國都有80至100個村莊消失。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首次突破百分之五十,這意味著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中國用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歷程。這個信息,讓人高興,也讓人憂。
鄉(xiāng)村振興,其中就有合村并居一項。許多自然村里,大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人在留守。他們外出打工,擔水的回頭,已經過景(井)了。小村十室九空,人少房多,大量宅基閑置起來。為此,或就地或異地建設新的社區(qū),將所剩不多的村民集中起來,搬遷或轉移到新的社區(qū)居住。把原來的小村舊址開墾為耕地。這無疑是一個好辦法。
問題又來了:集中到新社區(qū)的村民,依然是原來的五六十歲以上的村民,一直在外或工作或打工并安家落戶的青壯年們是不會回來的??梢栽O想,不久的將來,也許十年二十年,這新的社區(qū)也將成為“空巢”。一應設施都將閑置起來。就目前來講,合村并居是一個大趨勢,而合村并居以后,又是一個極大的浪費。試想想,就是將來的一般縣城,也難逃這樣的命運。有人斷言,五十年之后,我國的人口將從現在的十四億降到五億多,真正到了地廣人稀的地步。這不是危言聳聽,根據現在的人口出生率,這個數字是有根據的。
9、多子未必多福
在鄉(xiāng)下,古老的觀念是:養(yǎng)兒防老,多子多福,這觀念,一直延伸到生產隊解散。
隨著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個舊觀念越來越受到沖擊,如今,即使放開了生育政策,仍有相當一批年輕人不去生孩子。其中原因,不一而足。例如,養(yǎng)孩子付出代價太多太高,撫養(yǎng),上學,婚嫁,房子,車子,票子,勞力傷神,疲于奔命,想想都后怕,實在不是什么好事兒。還有,孩子養(yǎng)大了,對他們,該操的心操完了,該辦的事辦完了,自己也老了,辛辛苦苦攢下的血汗錢,也花得所剩無幾了,又該為自己的后半生操心了。兒女們孝順還好些,但是,當今社會上不時冒出來的兒女不仁不義不敬不孝的人和事傳來,更讓他們傷心灰心鬧心。更影響了人們生孩子的積極性。
有個真實的故事,說是八個兒子養(yǎng)活不了一個老媽。
八十九歲的牛老太,丈夫死得早,牛老太一個人把八個兒子撫養(yǎng)成人。
稍加推算,牛老太該是出生于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初。這么一來,作為一介農婦,老太太的經歷可謂豐富:軍閥混戰(zhàn)時的民不聊生,日寇侵略時的燒殺搶掠,三年內戰(zhàn)中的四處跑反,接下來是連樹皮,樹葉都吃光了的大饑荒年代。
牛老太嫁到牛家后,連續(xù)生了八個兒子,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她起早摸黑,夜里紡線織布,縫縫補補,白天還要參加生產隊的勞動。不能遲到,更不能早退,否則要拔白旗,要挨批斗,受的那些罪,吃的那些苦,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如今,八個兒家都子孫滿堂,錢袋子不缺錢,衣食住行不做難。
多年獨門獨院、一人單過的牛老太,從年輕時就要強,自己能動,說啥也不給兒家添麻煩。
后來,牛老太的腰彎成 “幾”字形,生活難以自理了,尤其兩條腿,不聽使喚,連去廁所都難。
八個兒子召開碰頭會,商量輪著養(yǎng)的辦法。
盡管都要打工掙錢,加上種地太忙;盡管家里人口多,住得擠巴,但是,誰也不好意思說不養(yǎng)。不過,妯娌們私下里議論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老太太拉屎撒尿都要在床上解決,然后再由人端出去倒掉。
這“嫌臟”的話媳婦們說不出口,只是這樣委婉地建議:讓老太太仍然待在老屋里,由兄弟們晚上輪著值班陪睡。白天做好飯送過去。后邊的話,誰也沒說出口,那就是“讓老太太拉屎撒尿都在她那老屋里解決,臟了一處房子,換來八家的干凈。”
八兄弟最后決定:仍讓老太太住在老院兒,八家輪流送飯吃,每家一個月。
先從老大家開始。
老大開始幾天還能及時送飯,后來媳婦說,你總待在家里,只花錢不掙錢,日子長了承受不起呀。還是去那家建筑工地打工吧。老太太那里有我,我去送飯,你在家待一天,就少掙二三百塊,太可惜了。
丈夫覺得媳婦說的在理兒,于是,把給老媽做飯、送飯的事兒交給了媳婦。
媳婦開頭幾天還可以,后來因為照看孫子(大的正上小學,接送時,要帶上小的去接送大的)。這樣一來,兩口子一個外出忙著掙錢,一個在家忙著照管孫子。這牛老太獨居小院,身處陋室,這吃飯,每頓也沒有一個準鐘點兒,早一頓,晚一頓。大兒媳婦有時忙起來,來不及做飯,干脆泡一碗方便面送過去。再后來,就把這件無關緊要的事拋在了腦后。所以,牛老太也由饑一頓飽一頓,變成了吃了上頓沒下頓,最后干脆斷了頓。還有拉屎撒尿,都在床上解決了。有時候媳婦一連幾天不來,牛老太就睡在屎堆里,俗話說,老轉小,老太太就像嬰兒睡在襁褓里,別人沒工夫換尿布,她就只好睡在那兒等著。
好不容易熬到去老二家,誰知,遠不如老大家;下下一個月去老三家,又不如老二家!這真是黃鼠狼生老鼠,一窩不如一窩!
最后,牛老太輪到老五家,半個月不到,老太太死了。
究竟是油盡燈枯,壽終正寢,還是饑餓而死,或者是得了褥瘡被感染,患了敗血癥等等,誰也說不準。要說是餓死的,這在吃穿不愁,又不缺錢花的今天,誰也不會相信。
老太太一死,老大家直到老五家,無不眼熱老六老七和老八家,因為他們三家連一天也沒撈著伺候老娘。
在出殯的時候,老六老七和老八三家,從兒子到媳婦,哭得最傷心。尤其媳婦們,哭得鼻涕一把淚一把,哭得有腔有韻,哭得抑揚頓挫,邊哭邊訴:“俺那苦命的娘哎哎,你咋走這么快呀啊,你咋不給俺留一點機會讓俺盡盡孝呀啊,俺的那個苦命的娘啊啊……”
這事傳開之后,鄉(xiāng)間便流傳起這樣一句話:老娘一個人能養(yǎng)活八個兒子,八個兒子卻養(yǎng)活不了一個老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