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香園·水蜜桃
中國的“老字號”,那是數(shù)百年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競爭中留下的極品。都各自經(jīng)歷了艱苦奮斗的發(fā)家史最終統(tǒng)領(lǐng)一行。其品牌也是人們公認的質(zhì)量的同義語?,F(xiàn)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不少的老字號顯得有些落伍,但它仍以自己的獨有特色,得到普通人的喜愛。因為那些老字號,是勞動人民在歷史發(fā)展中的智慧結(jié)晶,也是中華商業(yè)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人們的美好記憶和歷史情感。
今天就來說說那些關(guān)于上海古城中的老字號。在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較熟悉,也議得最多、最早的“老字號”,其實它們大都起步于清代,不妨在這里先簡單舉幾個實際的例子:
1. 上?!巴骸?/strong>
上海童涵春堂國藥號,據(jù)說始創(chuàng)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今日上海的一家有二百多年的老店。從剛開始時的單開間門面小店,經(jīng)過童氏幾代人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努力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不斷拓展經(jīng)營業(yè)務,加強內(nèi)部管理,增強優(yōu)質(zhì)服務,二百多年來長盛不衰,被消費者譽為“金字招牌”的購物放心店,躋身于上海國藥業(yè)四大戶之一,并成為同行業(yè)的佼佼者。
童涵春堂創(chuàng)始人童善長(1745-1817),又名在元,寧波人,是寧波市郊莊橋鎮(zhèn)童朝陽家族的27代世孫。童氏家族,財力雄厚,當時在寧波莊橋流傳著所謂“童姚馬涇張,銀子好打墻”的說法,而童氏又被列為首富。童善長從小聰明伶俐,長大后繼承祖業(yè),仍在莊橋一帶經(jīng)商。然而他并不滿足于祖業(yè)的現(xiàn)狀,他利用祖?zhèn)髻Y本,外出跑馬頭來到上海。覓址在小東門外,里咸瓜街上開設(shè)恒泰藥行,專做中藥材的批發(fā)生意。今人民路1號童涵春堂,是現(xiàn)存最久的舊址。
2. 上海“老鳳祥”
上海的“老鳳祥”老字號,目前市民還是相當熟悉的,商品主要為金、銀首飾。“老鳳祥”銀樓的前身為“鳳祥裕記銀樓”,據(jù)說于1848年(清道光28年)所創(chuàng)建,初創(chuàng)于南市大東門(今方浜中路)的鳳祥裕記銀樓。于清光緒12年(1886年)遷址于望平街(今南京路);光緒34年(1908年)遷址于目前的上海老鳳祥銀樓總店所在地——南京東路432號,這也是我國留存至今、原店原址歷史最為悠久的中華老字號。
“老鳳祥”銀樓創(chuàng)辦人至今并不清晰,仍存在一些無解而留下的爭議。據(jù)說在清末的慈溪,費氏是當?shù)孛T望族,當時就有費氏來在上海開辦錢莊。“老鳳祥裕記銀樓”是以費氏為主與人合股創(chuàng)辦的,然后請族人入股打理,所以一般將慈溪費氏家族算是老鳳祥的創(chuàng)始人。老鳳祥的第二代傳人費祖壽,字名賢,1889 年生于浙江慈溪。1902年才13歲的他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上海,先在老西門一家銀樓當學徒,他虛心好學,迅速成長,26歲便當上了副經(jīng)理。1919年,30歲的費祖壽接替父業(yè),從70歲的費汝明手上接任老鳳祥銀樓經(jīng)理,一直干到1949年。
3.上海“杏花樓”
上海的“杏花樓”,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據(jù)說創(chuàng)建于清代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是由廣東人“勝仔”開的甜品店,原名“探花樓”,只是一開間門面的夜宵店,賣的是廣東甜品和粥類。后來,福州路成了較繁華的馬路,這時有叫洪吉如、陳勝芳的廣東人盤進了小店。在民國初期,擴建成一座老式樓房,門面好似“銀樓”,頗具廣東風味。1927年,把原址翻建成七開間門面,鋼骨水泥結(jié)構(gòu)的四層樓大飯店。但“杏花樓”賣月餅還是民國的事,1928年,杏花樓首次推出廣式月餅。
4.上海“大富貴”
大富貴的名氣,原本還行。但如今經(jīng)營的不錯,大有后來之上的感覺。其最早是1881年(清光緒七年)由邵運家等安徽老鄉(xiāng)合伙開設(shè)的“徽州丹鳳樓”起家,1940年改名“大富貴”酒樓。
上面這四家上海的老字號,均有來自外埠的寧波、慈溪、廣東、安徽的人,來上海創(chuàng)業(yè)所開。他們今天的傳承者,在企業(yè)自我的介紹中,分別述說著從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開始,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清咸豐元年(1851年),最后的清光緒七年(1881年)的漫長發(fā)展歷史。我們一眼就能見到,它們基本上都是在清代起步,一直走到今天。有點不足之處,就是在清代的“上??h志”中,我至今還沒有找到它們的歷史記錄痕跡……。
而上海最早的老字號為“露香園”,就完全不同。那是五百年前在上海古城內(nèi),有上海人所創(chuàng)。有時,還可在它前面加上“海上”兩字。因為在明、清和民國時,其實直到今天,上海人很愛將自己的故鄉(xiāng)“上?!保Q之為“海上”。如“海上書畫”、“海上食品”、“海上老克勒”等等。故“露香園”和“海上露香園”,實為上海的老祖宗,在上海古代的上海城內(nèi)所創(chuàng)下的真正上海人自己的老字號。如今天我們述說的“露香園·水蜜桃”、“露香園·顧繡”等等,都源于明代就有的“露香園”的字號,這也是上海最早的老字號。
今天上海人比較熟悉的“老字號”,如要尋根溯源的話,在“上??h志”中,也許只有 “露香園”留有清晰的史料記載了。
“露香園”老字號,它都來自明代嘉靖年間(1522~1572年)上海古城內(nèi)顧名世家族的私宅“露香園”之內(nèi),完全是上海人在上海所創(chuàng)。顧氏家族原始所創(chuàng)的如“露香園·水蜜桃”、“露香園·顧菜”、“露香園·墨”、“露香園·顧繡”等等,直到今天它們?nèi)远剂舸嬖谏虾5臍v史文化之中。因篇幅原因,今天只講上海老字號的“露香園·水蜜桃”。
在中國因桃而有的“桃文化”,淵源數(shù)千年。桃,是中國古代文學中重要的意象之一。自“夸父逐日”的神話時代起,就被人們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功能和神秘的傳說,形成了流光溢彩的桃文化。在古代文學中,“桃”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其作為一種果木的原始本義,具備了許多豐富而耐人尋味的文化意義。
古往今來,國人從植桃、觀桃、品桃,到畫桃、詠桃甚至崇拜桃,將桃的風姿品質(zhì)深植于中華歷史文化的深沃土壤之中,源遠流長,并凝結(jié)成根深蒂固的尚桃情結(jié)。于此同時,也給我們的文學寶庫留下了眾多吟詠不盡的千古絕句!
世上不缺桃,但把桃作為文化而植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的詩文詞賦,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等,給予人們許多美的享受,深受大眾青睞,形成如此深厚歷史文化內(nèi)涵,獨我中國有至。
手捧桃子的老壽星,早已成了國人長壽的精神騰圖。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成了古今國人對美好家園生活的想往和憧憬。“園有桃,其實之肴。”意思是說園中的桃是美好的食物,人們視桃為世上最鮮美的佳果。避邪的風俗,將桃木刻制桃符,成了中國春節(jié)風俗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
國宴上的水蜜桃
古老悠久的中國桃文化,當今能進入了國宴之上,其背后的意義深遠而濃厚,怎能不讓自己深思。連國宴都可上“桃子”水果,用來祝愿主人與客人們永遠長壽、健康。
在《萬歷上??h志》卷之三中的第223頁上,對當時上??h的物產(chǎn)一欄中,在“果之屬”中,寫有“水蜜桃”三個字。這毫無疑問表明,在明代的萬歷年代之前,上海縣已有水蜜桃的存在。
到了《乾隆上??h志》卷之五中的553頁上,在“果實之屬”中的“桃”一欄中,有了這么一段語言:“有扁桃、墨桃、五月桃、鷹嘴桃、半斤桃、李光桃、雷陣紅諸種,而惟顧氏露香園水蜜桃為第一,皮薄漿甘、入口即化。這里表明,古代在明朝的上海縣,不但有水蜜桃的存在,而且前面還出現(xiàn)“露香園”三個字的字號來表達。上海古城最早的老字號從此誕生,即上海最早的商標為“露香園”。
從上海的方志中,“露香園水蜜桃”,被清清楚楚地記錄在上海古城的歷史文化之中。從明代嘉靖(1522~1566年)年間,上海古城內(nèi)就有了顧名世家族獨有的露香園水蜜桃。到萬歷年間(1573~1620年)《萬歷上海縣》中,記載上海古城早就有“上海水蜜桃”。到乾隆年間(1736~1795年)的《乾隆上??h志》中記下“露香園水蜜桃”,老字號“露香園”的“水蜜桃”己歷經(jīng)了明、清二朝大約二百多年的歷史。
當1843年上海開埠時,從深深的庭院“露香園”走出家門的“露香園水蜜桃”,不但已在上海縣城內(nèi)的吾園、黃泥墻……等各處繁延成長,并且開始走向近郊的龍華、周浦等各處。隨后并陸續(xù)被日本、英國、美國等外國移植它鄉(xiāng),開始走出國門進入世界各國。
1883年的光緒年間,寧波溪口三十六灣的園藝老人張銀崇,從上海古城半段涇南岸的黃泥墻桃園,將“露香園水蜜桃”引入奉化溪口,這才有了今天的“奉化水蜜桃”。百多年前,無錫陽山將奉化的水蜜桃引入蘇南的無錫,才有了今天的著名江南的“陽山水蜜桃”。
上海故鄉(xiāng)的朋友們,今天國內(nèi)外的水蜜桃如要尋根的話,其實它們都來自明代上海古城的“露香園”。有著五百年歷史文化的老字號“露香園水蜜桃”,是值得每個上海人為之驕傲的“上海老字號故事”的首篇。它那譽名全球的中國老字號歷史,值得上海人的后代們?nèi)フ湎?,去好好的傳承?/p>
自己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上海老城廂土生土長,一顆熱愛上海古城歷史文化的心,激勵我去尋回那些被遺忘的上海往事。
2015年的冬天,奉化水蜜桃研究所的吳所長,將我要的露香園玉露水蜜桃樹苗,贈送了給我。我與老伴倆人親手將重回故里的這些露香園水蜜桃的后代,栽種在了周浦的果園村的土地上。
四年后的今春,原來那片荒涼的土地上,我們兩位老人種下的水蜜桃樹苗,現(xiàn)都已長成這樣了,老伴還在桃樹中耕耘。感謝老伴的理解和幫助,讓我在今年的夏天,可迎來了首個露香園水蜜桃收獲的季節(jié)。我想在七月,露香園玉露水蜜桃收獲的時期,在上海古城公園的會所內(nèi),開個“露香園桃文化”公益講座,并讓每位參會者都能親口嘗試一下“露香園水蜜桃”的美味,以及體驗中國桃文化的美好。
上海最早的老字號,以史書為證,惟“露香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