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然而,第一位明確記載的皇后卻是漢高祖劉邦的正妻呂氏。那么,橫掃六合,一匡天下的始皇帝,他的“皇后”在哪里呢?
事實上,秦始皇父子的后宮是三代以降最神秘的后宮,史籍對之幾乎沒有任何記載,我們甚至不知道秦始皇任何一位妻妾的名字。司馬遷在秦始皇去世百年后開始寫作《史記》,照理說歷史間隔并不太久。但即使是飽受家學熏陶,極具實證精神的太史公,也對秦始皇的皇后只字不提。在考古方面,浩大的秦始皇陵也始終沒找到皇后的位置。
吊詭的空白,費解的缺載,塵封歷史的背后究竟湮沒了多少秘密?
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根本就沒有立皇后。但是,即使沒有立后,他的正妻呢?史籍同樣沒有任何記載。難不成秦王嬴政沒有娶過正妻?這是不可能的。且不說他有33個子女,按照秦國的習慣法,成年國君不可能不娶妻。
從嬴政的五世祖秦惠文王開始,歷代秦王的正妻史有確載,她們的祖國、親戚等信息很容易查到。
為什么唯獨嬴政的正妻史籍付之闕如呢?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她的記載被人為抹除了。
那么,她應該是位怎樣的女子?
華陽夫人
回到秦國習慣法,我們發(fā)現(xiàn),秦國的王后(太后)對自己子孫的婚配有很大的決定權(quán),而且往往從自己的娘家母國選擇新娘。如秦惠文王的王后是魏國人,她的兒子秦武王也娶魏國女子為妻。
秦昭襄王的生母宣太后(即所謂“羋月”)是楚國人,所以后來秦國后宮楚系勢力隆盛。秦昭襄王的正妻葉陽后極有可能是楚國人(史料對她的記載太少),昭襄王的兒子安國君,即后來的孝文王,其夫人確定是楚國人,即大名鼎鼎的“華陽夫人”。
眾所周知,在邯鄲商人呂不韋的謀劃下,華陽夫人收繼丈夫安國君的庶子異人為子,并將其改名“子楚”,方才使子楚后來繼位,而子楚就是秦始皇的父親。
同樣眾所周知,秦始皇的生母趙姬出身邯鄲舞姬,因此即使后來貴為王子生母,也不可能在秦國宮廷有發(fā)言權(quán)。少年嬴政即位時僅12歲,不能親政,依據(jù)秦國法律,國政委托的第一順位就是他的養(yǎng)祖母華陽夫人(華陽太后)。此后華陽夫人成為秦國宮廷的實際主宰者達17年之久。
公元前230年,華陽太后去世,這時秦王嬴政已經(jīng)快30歲了,必然已經(jīng)結(jié)婚(秦國國君一般在22歲左右結(jié)婚)。因此可以確定,嬴政的婚姻一定是華陽太后安排的,也因此新娘99%的可能性是楚國人,羋姓,熊氏,是華陽太后的娘家晚輩親戚。
昌平君
公元前238年,嬴政時年21歲,著名的假宦官嫪毐發(fā)動叛亂。千鈞一發(fā)的時刻,兩名貴族:昌平君、昌文君率領軍隊剿滅了叛亂,將嫪毐車裂。
身有長物的嫪毐(lào ǎi)是中國“面首”之祖
史籍沒有留下昌平君和昌文君確切的名字,他們的相關事跡也被大量刪除。從支離破碎的記載中我們知道,他們都是楚國人,但具體家系不詳。他們在華陽太后當政時期掌握護衛(wèi)秦宮的軍權(quán)??梢韵胍?,他們一定是與華陽太后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楚國公族,并在嫪毐之亂后成為青年秦王的心腹。他們先后拜相。
12年后。
公元前226年,秦國已經(jīng)發(fā)動統(tǒng)一戰(zhàn)爭,先后滅韓國、趙國,重創(chuàng)楚國。是年,昌平君來到了被秦國攻占的楚國首都郢陳,并在那里居住下來。一般解釋是,秦王派昌平君到新征服的楚地,以其楚國公子的特殊身份來安撫當?shù)爻?,穩(wěn)定局勢。然而,睡虎地秦簡《編年紀》在記載這一年時說,昌平君身邊“有死士屬之”。
次年,公元前225年,秦國發(fā)動了浩大的滅楚戰(zhàn)爭。秦王派李信等將兵20萬討伐楚國,向東南方深入楚國腹地,大敗楚軍,兵鋒直指楚國新都壽春。然而就在此時,位于秦軍后方的郢陳突然爆發(fā)了叛亂,而主事者正是昌平君!
事秦已久的昌平君為什么會發(fā)動叛亂,今人已無從知曉??赡苁撬说纳矸菖c記憶最終讓其不忍見祖國的淪亡,也可能是他與秦王的個人矛盾激化而冒險一搏。
但不管動機如何,這場叛亂讓秦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李信被迫掉頭西向鎮(zhèn)壓叛亂,卻被楚軍前后夾擊,兩座營壘被占,七名都尉被殺,楚國趁機收復大片失地,更趁勝西進,反攻深入至原韓國境內(nèi)。秦軍遭遇了統(tǒng)一戰(zhàn)爭以來的最大失敗。
公元前225年,昌平君在郢陳(淮陽)反亂,
直接導致伐楚的秦軍腹背受敵,最終慘敗
無疑,昌平君此時已與秦廷徹底決裂,走上了抗秦之路?!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李信敗后,嬴政重新啟用老將王翦,將兵60萬伐楚,最終成功滅楚,俘虜楚王負芻。但是楚國將軍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于淮南繼續(xù)主持抗秦大業(yè)。因此,昌平君成為真正的“末代楚王”。
公元前223年,秦軍最終擊敗殘余楚軍,昌平君戰(zhàn)死,項燕自殺。楚國滅亡。
昌平君的事肯定對嬴政刺激很大,作為曾經(jīng)的心腹,如今倒戈一擊,令秦國軍民與他本人都付出了巨大代價。這無疑將加深嬴政對楚人的恨意,而秦國宮廷中的楚系勢力也將面臨滅頂之災。
就在昌平君于郢陳反叛的同年,與之齊名,同樣出身楚國,出仕秦廷的昌文君死去。歷史沒有留下具體原因的記載,有可能昌文君因昌平君的反亂受到了株連;也可能他的死是秦王主導的,清洗宮廷中楚系勢力的一部分。
極有可能在這次清洗中,與昌平君、昌文君以及華陽太后都關系密切的王后也被處分。她有可能被廢黜,也可能被賜死。而如果昌平君的計劃已經(jīng)牽涉到這位王后,抑或王后是昌平君的至親之人,那么無疑情況將更為兇險。
憤怒的秦王下達命令,將與昌平君、昌文君和王后有關的一切記錄進行刪除。昌平君、昌文君畢竟歷職顯要,影響巨大,因此他們的史料還有個別殘存。而深居后宮的王后的記錄,則被徹底刪除。這次刪除如此徹底,以至于幾十年后司馬遷在搜集資料時,也沒有找到任何記錄。
這位女性就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那么她有孩子嗎?
公子扶蘇
《詩·鄭風·山有扶蘇》云: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扶蘇據(jù)說是一種類似唐棣的花木。在充滿浪漫主義氛圍的楚文化中,經(jīng)常以香草花木命名子女。而秦國宮廷中也有這樣一位公子,他的名字叫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
歷史沒有記載扶蘇的母親是誰,但他的名字在秦人中實在過于楚國化。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第十八子胡亥在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的幫助下,矯詔即位,稱“秦二世”。同時,胡亥偽造了一封遺詔賜給哥哥扶蘇,逼其自殺。
一年以后,一群前往漁陽的戍卒為大雨所困,在蘄縣大澤鄉(xiāng)發(fā)動起義,“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響徹天下。戍卒們在陳勝、吳廣的帶領下,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quán),意為“張大楚國”。他們本都是楚國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語說明楚人對秦懷有刻骨的仇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群憤怒的楚人在起義的當口提出: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p>
項燕為故楚將軍,自不必多言,但扶蘇為秦始皇長子,為何陳勝、吳廣要打著他的旗號呢?陳勝、吳廣建立張楚政權(quán)的陳縣,就是16年前昌平君發(fā)動反秦叛亂的“郢陳”!這是令楚人懷念的故都,這里讓楚人想起昌平君。而提出以扶蘇為口號,一定是因為扶蘇有著濃厚的楚國背景,是秦廷中可以容忍,甚至值得期待的楚國代言人。
那么扶蘇憑什么有這種背景呢?聯(lián)系到他的楚風名字,極有可能是,他的母親就是楚國人,他是那個被刪除了歷史記憶的王后的兒子。
始皇帝
秦始皇是一個悲慘的男人。他一生都生活在強烈的不安全感和恐懼當中。
他一生提防,卻屢遭背叛。小的時候,她的母親背叛了他,與嫪毐淫亂,將其置于險境。成年以后,他的心腹昌平君、昌文君背叛了他,在郢陳的反戈,令他和整個秦國流血不止。老年后,他的幼子胡亥、丞相李斯、側(cè)近趙高都背叛了他,這讓他的帝國驟亡。
最可悲的是,他的妻子可能也背叛了他,起碼他自己是這樣認為的。那一年,他應該34歲。
他愛她嗎?沒有人知道。但如果扶蘇真是他們的兒子的話,從殘存的史料中足以看出,始皇帝對扶蘇是有著深厚的愛的。
扶蘇是始皇的第一個兒子,不惜與秦國習慣相乖違,他給他起了一個楚式的名字。因為“歷史問題”,扶蘇不能被立為“太子”,但始皇帝卻對之始終倚重。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因為替儒生說情,“始皇怒,使扶蘇北監(jiān)蒙恬于上郡”。當時駐屯上郡的蒙恬所部30萬將士,是秦朝野戰(zhàn)軍的主力所在。如果不是絕對的倚重和信任,焉能讓其前往監(jiān)軍?!合理的解釋是,始皇自知身體每況愈下,有意在為身后布局。他借故派扶蘇前往上郡,就是要他在軍中立威,建立影響力,為未來的即位做準備。
蒙恬駐屯上郡,防備匈奴,凡十余年,
麾下三十萬秦軍,是秦朝野戰(zhàn)部隊的精銳
兩年以后,始皇巡幸至平原津生病,“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彪m然沒有明說讓扶蘇即位,但回咸陽主持葬禮,其意已明了。始皇不到最后一刻是絕不愿意放棄“皇帝的”權(quán)力的,因此不能說的太明顯。但真等到最后一刻,他已經(jīng)無力發(fā)布即位詔書了。
沙丘之謀,胡亥即位,扶蘇自殺,秦的喪鐘敲響。
秦始皇緊抓權(quán)力,以求安全,殫精竭慮,處處小心,殺人無數(shù),希望自己的帝國“二世三世乃至萬世,傳之無窮”,但最終他還是被人背叛,他的妻子消失,33個子女全部死于非命,他苦心營建的帝國二世而亡,可憐一片焦土。
千古一帝,千古浩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