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抬愛,有超過2位數(shù)的同志閱讀了5000字的長文。不過居然沒有人關注,必然是我寫的不好。還好我不是很在意這些小細節(jié)。
今天來寫第二篇。相機知道怎么選了,接下來就是鏡頭。相機的鏡頭系統(tǒng)其實很復雜,全世界最權威的相機評測網(wǎng)站DXO有過詳細評測的相機鏡頭達到了11465款。以我這種三腳貓的菜雞水平實在是無法以最專業(yè)的術語來闡述如此龐大的系統(tǒng),我能做的就是為各位普及一些關于相機鏡頭的基礎知識。
1.定焦OR變焦?
有了相機以后選擇鏡頭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需要定焦鏡頭還是變焦鏡頭。變焦鏡頭的優(yōu)勢在于他的泛用性,定焦鏡頭的優(yōu)勢就是畫質。 對于這個選擇,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畫質,價格等等。如果你打算只買一支鏡頭的話,就要看你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需要用來工作用來干活的,或者是僅旅游用的,那么答案是變焦,如果你希望能拍出很好的照片,答案就是定焦。雖然變焦也有畫質很好的鏡頭,但是在同等價格下,定焦鏡頭要比變焦的性能好很多。對職業(yè)攝影師來說,如果只給一支鏡頭,肯定是選擇定焦。 如果需求是兩支鏡頭,我比較推薦的組合是兩支定焦或者一支標準變焦加一支定焦。如果可以接受三支鏡頭,那么組合應該是廣角變焦加遠攝變焦加一支定焦。這也是攝影師出行的最好搭配。
2.焦距
不管在選購相機鏡頭還是使用相機鏡頭的時候,第一個接觸到的數(shù)字必然是鏡頭焦距。這個理論說起來其實也挺復雜的,我只簡單介紹一下不同焦距的使用。攝影常用焦段有以下幾個:
15毫米及以下、20毫米及以下、35毫米、50毫米、85毫米、105毫米、135毫米、200毫米、300毫米、400毫米
我以前也會猶豫,這些數(shù)字代表什么。50毫米和85毫米看上去差不多嘛,有什么意義呢?選擇焦段的依據(jù)又是什么?如果我焦距不夠我走的近一點就可以了嘛。事實上不是這樣的,除了畫面的構圖以外,不同的焦距會有不同的作用,比如長焦鏡頭會對畫面的空間帶來壓縮感,廣角鏡頭會把畫面拉伸。下面我來詳細介紹每一個焦段的作用(僅代表個人理解,因為比較菜所以理解的并不全面)
1.15毫米及以下:
建筑:可以把建筑拍的非常的雄偉大氣。
風光:適合場景超大的風光,看上去也是氣勢磅礴
星空:這個不說了,最廣袤的銀河。
2.20毫米及以下:這個作用和上面那支幾乎是完全一樣的,唯一的差別就是沒有15毫米那么廣,選擇20毫米和15毫米的依據(jù)就是價格,如果你想要一支這么廣的鏡頭,絕對是越廣越好。但是15毫米以下的鏡頭實在很貴,所以退而求其次選擇20毫米焦段也是不錯的。上海用廣角鏡頭拍攝最出名的建筑當屬凌空SOHO了。拍出來的效果是下面這樣的,如果你們天氣好有空去那里轉轉,會有很多老法師蹲在那個角落里。
3.35毫米:35毫米算是標準的廣角鏡頭。
建筑:他也可以拍建筑,也有不錯的效果,但是沒有之前兩個焦段那么好。
風光:35毫米拍風光也是不錯的,也是比較大的場景,如果不是超級大景的話35毫米拍風光很合適。
星空:35毫米也可以拍星空,但基本上是最低限了。比35毫米更高的焦距已經(jīng)不是很適合拍星空。因為星空真的需要廣。
人像:35毫米是人像的第一個焦段也是非常好的人像焦段。35毫米拍人像照的特點是:只能拍全身照,大長腿。大長腿就是這個焦段。
人文:這可能是對攝影師來說35毫米最最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人文。35毫米被稱為人文之眼,這是人文照片最好最好的焦段。但他不是廣角嗎?對,所以當你面前走過一個人一個場景你覺得非常不錯你就需要拿著35毫米走到他面前去拍,最好是相機直接貼在他臉上,這種照片很有感覺很有沖擊力。但是侵略性非常強,所以廠商做小巧的人文定焦相機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侵略性,比如昨天我文章里的理光GR系列和索尼的黑卡機皇都是35毫米定焦。所以攝影師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人文這個題材,對普通人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普通人會去拍人文照片。但是對真的熱愛攝影的人,是無法避免的一個題材,因為人文照片實在是太有魅力太魔性了。為了展示人文照片的魅力,我貼幾張去年我拍的人文照。
4.50毫米:標準焦段,這是一個什么題材都可以拍的焦段。是標準焦段也是萬能焦段,這是因為人的眼睛基本上就是50毫米焦距的,所以這個焦段里看到的東西和你肉眼看到的幾乎是一樣的。什么題材都可以拍,所謂進可攻退可守。因為定焦鏡頭是需求量最大的,而且50毫米是萬用焦段,所以,各家相機廠商的入門級50毫米定焦鏡頭的性價比都相當高,佳能尼康的50F1.8都只有幾百元,索尼略微貴一點要1000多。如果你想學攝影,又不知道買什么鏡頭,強烈推薦先從50F1.8開始。
5.85毫米:85毫米開始視野就有點狹窄了,適合拍離你有些距離的東西。比如我去年拍櫻花,覺得85毫米是個很好的焦段,離你有點距離而又不是很遠。這個焦距最大的用處其實是拍妹子。85毫米的焦距可以說就是為拍妹子而生的。35毫米是人文之眼,85毫米就是人像鏡皇。這兩個名詞不是我編的,世界公認的各位可以問度娘。85毫米拍人像主要是半身照。這個焦距當然也可以拍很多東西,但是我和一些攝影的朋友討論過,85%以上是為了拍妹子。友情提示:如果你有個漂亮的女朋友或者老婆,如果你就為了拍她而買相機而又不差錢的話,強烈建議購買一支35F1.4和一支85F1.4。
6.105毫米:同上,這支鏡頭就有些遠了。105毫米也是為了拍人像而生的。105毫米拍的是特寫,主要是臉部特寫。
7.135毫米:還是的,還是為了拍妹子。135毫米拍妹子主要是為了局部特寫。
8.200毫米:這里就是長焦鏡頭了。200毫米是最常見的長焦鏡頭。長焦鏡頭的存在是為了拍遠處的妹子,拍遠處的人,拍動物,拍鳥,拍飛機,拍月亮,拍一切遠處的東西。
9.300毫米:和200毫米一樣,只是能拍到更遠的東西。
10.400毫米:同上,比300毫米更遠。那么在這3個長焦焦段里如何來選擇。也很簡單,就是畫質和焦距的取舍。通常在城市里,最多就用到200毫米。300毫米一般用來拍鳥,因為除了關在籠子里的鳥,天上飛的那些只靠200毫米焦距是不夠的,需要更長。400毫米則是更遠,拍月亮,或者說非洲大草原上奔跑的獵豹。但是焦距越長會損失的畫質越多。這個要看個人的取舍。
以上這些其實是定焦鏡頭。變焦鏡頭是一樣的,我們經(jīng)常見到最主流的變焦鏡頭就是三元,分別是16-35毫米廣角變焦,24-70標準變焦,70-200遠攝變焦。他們分別覆蓋了不同的焦段就看你怎么取舍。還有一點是我自己的體會,其實變焦鏡頭并不是為了讓你隨便變焦方便構圖,變焦鏡頭的真正意義是覆蓋了那些焦段。比如說16-35最常用的其實就是16端和35端,中間的沒什么意義。24-70,最常用的就是24,35,50,70這4個焦距。70-200也是一個意思。上一張索尼的70-200GM
以上,你可以根據(jù)需求來選擇合適自己的鏡頭焦距。以下,來講講相機鏡頭另一個重要的參數(shù),光圈。
光圈解釋起來簡單多了,所有鏡頭都有一個最大光圈值,比如說50F1.8,70-200F4。F后面這個數(shù)字就是最大光圈值,這個數(shù)字越小,代表最大光圈越大。光圈大能帶來兩個好處,第一個是背景虛化,光圈越大,背景虛化越厲害。第二個是進光量,攝影是一門用光的藝術,很多時候我們的遇到場景太暗了,已經(jīng)突破相機的極限,這個時候如果能有一個大光圈鏡頭,能解決很多問題。人人都喜歡大光圈,但是大光圈在定焦和變焦鏡頭上的成本概念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定焦鏡頭,F(xiàn)1.8是入門級,F(xiàn)1.4是高級,F(xiàn)1.2是超級。變焦鏡頭,非恒定光圈是入門級的,非恒定光圈舉個例子如果是24-70MM焦段的變焦鏡頭,24端的最大光圈是F4,到了70端就變成F5.6。這是最入門級的變焦,然后是恒定光圈F4,這算是中級變焦,頂級變焦就是F2.8。所以我們看到頂級變焦鏡頭的光圈還沒有入門級的定焦鏡頭大,價格差距一個幾百塊一個上萬塊,所以定焦鏡頭真的很必要。至于光圈的虛化,這個問題就不那么絕對了。雖然光圈越大,虛化越厲害,但光圈并不是唯一決定虛化的因素。這里是個小TIPS,適用于所有的手機和相機。背景虛化有三個要素:1.光圈大小。2.焦距。3.主體與背景之間的距離。所以,200毫米焦距F2.8的光圈的虛化效果并不會比50F1.8差很多。
焦距和光圈是鏡頭最重要的兩個參數(shù)。當然相機鏡頭還有很多很多的技術指標,比如是否防抖,畸變,色散,抗眩光,銳度等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沒法具體說太細。各位如果有對鏡頭技術指標的不解,可以上DXO去看一下,也可以來找我聊聊。
順帶一提,我們手機的鏡頭焦距差不多是3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