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七回家養(yǎng)羊了……
隨著老七的名氣越來越大,老七的利益卻丟失的越來越多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老七養(yǎng)羊,原本靠養(yǎng)羊為生的,現在養(yǎng)不了了。老七是規(guī)?;B(yǎng)殖,包的是耕地,種的是紫花苜蓿和墨西哥玉米,原來那些散戶,都因為環(huán)保,不能在山上放了,又因為扶貧,被趕到了鎮(zhèn)上。為了避免他們聚在一起鬧事,就搞異地搬遷,數量都有9000萬呢。
老七廠子里安置了極少數人,大多數人可咋辦呢?只好讓老七出血,拿點生活費給他們了。老七越來越不高興了,但又能怎么辦呢?
老七找我聊天,跟我抱怨說,何必搞得那么累,掙了錢自己又能花多少呢?
這話讓我想到西方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效用。說的是一個人消費某個東西獲得的滿足程度。
當然,這個感受是主觀的,個人的。你說多滿足就多滿足。西方經濟學說,對這東西有兩個說法,一個說可以度量,可以比較。一個說不可以度量,但可以比較。
是否可以度量,他們自相矛盾且不去說了,但說到比較,他們是一致的,都認為可以比較。可是,這是錯誤的。一個人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較還說的過去,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怎么比較呢?要是深究的話,自己和自己的感受,也并不是可比較的。因為這個人可以是感性的,非線性思維的人,非理智的人。
但西方經濟學就是任性,他們假設所有人都是理性的,假設不同人的感受一樣具有可比性,他們還假設這種感受符合規(guī)律,即隨著消費的東西越多,最后一單位用量的滿足感逐漸遞減。
這都是他們的假設哦!與實際上的符合不符合,他們不管。他們說,這就是理論。不接受現實檢驗,不接受質疑的理論。
就按他們的理論來說吧,一個人吃一只羊,總歸吃不下了,對不對?這個人已經滿足了,所以總效用不再增加了,對不對?
可你要是再給他一只羊,他會更高興。因為他不吃,可以拿去賣了嘛!
養(yǎng)羊不再只是為了吃,這個時候,羊已經不是單純的羊了!
為了發(fā)財,為了利潤,為了別人的勞動果實,占有欲終于取代了自己的消費欲。
所謂的邊際效用再也不會遞減,再也不會有理性,再也不會線性發(fā)展了。
于是他們宣傳的最后一單位的效用遞減規(guī)律,就成了笑話了。
于是他們開始打破商品的存在目的,將其轉化為謀利的目的。
更深入一步,來看看商品所有權向占有權轉換的過程。
商品本身并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
商品生產所有權是簡單商品生產流通時代的占有規(guī)律和私有權規(guī)律。這個階段,他們要占有別人的商品,只有讓度自己的商品,而自己的商品又只能靠自己勞動生產。這個時候,商品交換是等價交換的。
到了后來,資本家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并使他創(chuàng)造的價值大于自身的價值,資本家就可以占有剩余價值了。
資本家不把剩余價值全部用于個人消費,而將它的一部分用于積累,作為追加資本,就會發(fā)生商品生產所有權規(guī)律到資本主義占有規(guī)律的轉變。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而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則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前提。
“勞動力的買賣不只是形式。其內容則是,資本家總是用他不等價物而占有別人的巳經物化勞動的一部分,來不斷換取更大量的別人的活勞動”。
馬克思說:“商品生產按照自身內在規(guī)律越是發(fā)展成為資本主義生產,商品生產所有權規(guī)律也就越是轉為資本主義占有規(guī)律?!薄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0頁。
這個時候,商品已經不是目的,效用更不是目的。
無償占有別人的活勞動才是全部目的,唯一的目的!
我把這些講給老七聽,老七再也不說什么了。
因為他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羊老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