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之變”是705年發(fā)生在唐(周)武則天時期,是太子李顯在宰相張柬之、武將李多祚協(xié)作下,弟弟相王李旦等李氏皇族的支持下,對武則天女皇采取的一場“子奪母權(quán)”,還朝于“李唐天下”的一次“宮廷政變”。史稱“神龍革命”。
政變的時候李顯已經(jīng)是太子了,而武則天這時候也已經(jīng)是82歲的老人了。按說李顯什么都不用動,只要這么熬著,把武則天熬死就行了。發(fā)動政變是不是多此一舉呢?
我們分析李顯的一生作為,會發(fā)現(xiàn),他不是一個有計劃的,有超前眼光,有膽量做事的人。當他當了皇帝以后,所做的事情都有些想當然,有些昏庸。而且,他還被他老婆韋皇后,以及女兒安樂公主架空,什么事都聽他們的安排。最后,居然還被安樂公主毒死。由此可見,李顯肯定不是神龍事件的主謀。
也就是說,政變是張柬之、敬暉、桓彥范等人發(fā)動的,這些人為什么不繼續(xù)忍幾年呢?
武則天
這就很像后來《馬關(guān)條約》簽訂時的一幕了?!恶R關(guān)條約》談判期間,就何時割讓臺灣給日本進行討論,日本堅持一月內(nèi)辦理割讓臺灣交接手續(xù),李鴻章說:貴國何必如此著急,臺灣已是你們的口中之物了。伊藤博文表示:尚未下咽,饑甚。神龍政變的意義就在于此!
圣歷二年(699年),中宗李顯被老娘武則天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此時的武則天已經(jīng)75歲,可謂風燭殘年,等她死了李顯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即位,政變聽起來意義不大。
但李顯真的等不起,一天沒有即位,一天就存在變數(shù)!
長安元年(701年)九月,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表達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jié)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
李重潤因為長相酷似爺爺李治,曾深受奶奶武則天的喜愛,就因為張氏兄弟的幾句讒言就掉了腦袋。
除了張氏兄弟,武三思依舊對皇位虎視眈眈,此時的武則天已經(jīng)是病體違和,如果哪天這些人來個矯詔篡位,再搞一次玄武門政變,誰能保證天下仍歸李家。
最重要的一點是張柬之等人和李顯的立場完全不一樣,李顯可以等到武則天去世后登位,但是,這與張柬之等人有什么關(guān)系呢?反之,若是張柬之等人利用武則天防范最弱的時候,逼武則天把皇位傳給李顯,恢復李唐的江山,那樣的話,張柬之等人都是開國功臣。開國功臣,自然就有開國功臣的待遇。歷史上有殺開國功臣的現(xiàn)象,但是,李唐從李淵、李世民開始,都是不殺開國功臣的。所以張柬之等人會積極去做這件事,這也是張柬之等人挾持李顯發(fā)動政變的根本原因。
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病居迎仙宮,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nèi),更是加劇了忠于李唐皇族大臣的危機感。
張柬之
張柬之等人正是考慮到這些意外因素和自己的榮華富貴,所以在神龍元年(705年),趁著武則天病重發(fā)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相王李旦也配合行動,武則天迫于無奈,當日先令太子監(jiān)國,隔了一天,李顯復位稱帝。
中斷15年的皇位終于又回到李氏皇族手里!雖然參與政變的張柬之李多祚等人下場悲慘,但“神龍政變”的意義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