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我國民間最為隆重,也是最熱鬧的節(jié)日。到了這一天,舉國上下,普天同慶,熱鬧非凡。
如今,過年“看春晚”、“集五?!?、“搖紅包”,這些活動已經(jīng)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一項了。在古代,沒有手機、電視、電腦的年代,古人都怎么過年呢?都有哪些習俗呢?且隨作者一起去看看吧!
一、燃爆竹(宋)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藥發(fā)明后,難止新年放鞭俗。
據(jù)《神異經(jīng)》記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于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
關于“燃爆竹”,最有名的一首,莫過于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睆倪@首詩中,可以看出,在火藥發(fā)明之后,人們在春節(jié)仍以燃爆竹為主。
范成大《爆竹行》中這樣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jié)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馀威可驅癘?!?/p>
可見,燃爆竹,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習俗。在南宋,還出現(xiàn)了用草紙裹火藥扎成卷形的爆仗?!段淞峙f事》:“至于爆仗,內(nèi)藏藥線,一連百馀不絕?!敝傅氖怯盟幘€串在一起的鞭炮。
到了明代,黎淳有一首《爆竹》詩:“自憐結束小身材,一點芳心不肯灰。時節(jié)到來寒焰發(fā),萬人頭上一聲雷。”這里所詠的是“升天雷”,在北方稱為“二踢腳”。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燃放的“煙花”的雛形。
二、拜年送名片(明)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過年拜年一說,由來已久?,F(xiàn)在,我們用用電話、短信、微信、微博等拜年,在古代則是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
據(jù)記載,在宋代已有。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即承放飛帖之用。據(jù)《清波雜志》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p>
到了明代,仍舊如此。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清代《燕臺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p>
可以說,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用的賀年卡的前身。
三、教坊自樂(宋)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跋矚q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
在古代,青樓女子可是被官府所認可的,尤其是到了宋代,發(fā)展更為迅速,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逢年過節(jié),青樓更是熱鬧非凡,據(jù)史料記載,“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圣節(jié),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并撥臨安府衙前樂人……”
除了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一年之內(nèi),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閑自娛。 因而,才有了“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跋矚q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一說。
在作者看來,教坊自樂這種活動,就類似于現(xiàn)在的各種晚會,不知道,你怎么看?
關于古人過年的傳統(tǒng)習俗,還有很多,今天就不一一列舉了?;氐浆F(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臘月了,各地的人們開始準備過年了,添置新衣、打掃房子、置辦年貨等,大街小巷都開始有了過年的氣氛。
讀者們,關于古人過年習俗,你怎么看?今年過年打算過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