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垓下之戰(zhàn)的整個過程中只出現(xiàn)了一個女性人物,這個人物就是西楚霸王項羽的畢生摯愛虞姬。
在《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中都出現(xiàn)了“霸王別姬”的故事,但是里面的記載并沒有說明虞姬的下場是怎么樣的,但是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虞姬能夠有什么結(jié)局,作為楚霸王的女人,虞姬也只能以死相隨了。而且之后也再也沒有關(guān)于虞姬的記載了,所以虞姬引劍自刎的可能性是最高的。
所以后世在對“霸王別姬”這個故事搬上舞臺的時候也多將虞姬的結(jié)局設(shè)置成為引劍自刎,這樣的結(jié)局最能夠體現(xiàn)虞姬的忠貞,也能夠帶人人心最大的震撼。當(dāng)然霸王別姬這個故事被人傳說了千百年,后來搬上了舞臺也可以看出這個故事中所包含的力量,以及人們對于霸王河虞姬這段愛情的惋惜。
《垓下歌》是項羽死之前所吟唱的一首歌,歌詞之悲壯令聞?wù)邆穆犝呗錅I,將項羽被漢軍所包圍之時心中的那種悔恨和無奈的心情描寫的淋漓盡致?!钝蛳赂琛冯m然短,但是它卻真實的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楚霸王項羽的無奈和憤恨,千百前來令無數(shù)人為之動容。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垓下歌的全部內(nèi)容了。短短幾十個字,將項羽的一生都已經(jīng)包含進去了,一代西楚霸王,死的時候一腔的遺憾和無奈,最后只剩下了一個虞姬和一匹烏騅馬還留在自己的身邊,這一切都是這么的無可奈何。
垓下之戰(zhàn)發(fā)生的時間是公元前202年,這一場戰(zhàn)役決定了劉邦和項羽截然不同的命運。劉邦在垓下之戰(zhàn)中獲得了最后的勝利,之后就建立了統(tǒng)治中國幾百年的漢王朝,至今中國人還稱自己為漢人,影響可謂之深遠。而項羽則只能在烏江江畔自刎而亡。
公元203年的時候,漢軍與楚軍在廣武對峙,楚軍糧草已盡。但是漢軍方面,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都沒有調(diào)過來,所以沒有辦法對楚軍進行最后的合攻。于是楚軍和漢軍做了一個合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了。雙方以鴻溝為界,分了天下,項羽于是就帶了自己的兵馬向固陵方面撤軍了。劉備這個時候也準備自己往西返回了。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深愛一生的西楚霸王,走到了末路,英雄失意免不了末路,作為霸王的女人,虞姬也表現(xiàn)得十分有骨氣,在最后的窮途末路,也不讓自己的愛人孤單上路,而是選擇了揮刀自刎,選擇在黃泉相見。
至于為什么既然有虞姬這個人,又不將她的身世、生平等詳細道來?這歷史是寫給男人看的,古代的女子地位不高,根本就沒有機會參與政治,更別提被寫進史書里了,大多數(shù)史書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虞姬不是英雄,只是一個美人當(dāng)然不會對她濃墨重彩了。
虞姬,清純、剛烈、聰明、仁義,為什么不被列入四大美女的行列里?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這四大美女是跟政治掛鉤的,他們四人各自有各自的美,或范蠡看中,作為越國間諜打入?yún)菍m內(nèi)部,最后完成了使命;昭君自幼入宮,被毛延壽改畫,陰差陽錯成為了單于和親的對象,肩負著維護漢朝的和平、安定的使命;而貂蟬對付董卓,楊玉環(huán)使得天下大亂,最后死在了馬嵬坡。這四個女人都是跟政治掛鉤的,悲劇的命運和身上背負的家國天下,使得他們成為了一種符號。
和項王歌
【原文】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漢軍已經(jīng)占領(lǐng)我楚軍陣地,漢軍軍營傳來的楚歌歌聲四面繚繞。
大王(項羽)您的霸王氣概都已不復(fù)存在(準備血戰(zhàn)而死),我還有什么理由拋棄你而獨自茍且偷生呢。
【作品鑒賞】
《和項王歌》項羽愛虞姬,一意想在她的心目中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
此詩《史記》、《漢書》都未見收載。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加以引錄,始流傳至今?!冻h春秋》為漢初陸賈所撰,至唐猶異。劉知風(fēng)、司馬貞、張守節(jié)都曾親見,篇數(shù)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無異。本詩既從此書輯出,從材料來源上說,并無問題。有人認為漢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頗疑其偽,但從見載于《漢書·外戚傳》的《戚夫人歌》及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注》的《長城歌》來看,可知秦漢時其的民間歌謠,不乏五言,且已比較成熟。宋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聞》卷十二《考史》認為此詩是我國最早的一首五言詩,可見其在中國詩歌史上地位之重要。
關(guān)于《垓下歌》,時下盡管有著種種不同的分析理解,日人吉川幸次郎甚至認為此詩唱出了“把人類看作是無常的天意支配下的不安定的存在”“這樣一種感情,”從而賦予了普遍性的永恒的意義(參看《中國詩史》第40頁,章培恒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但若與《虞姬歌》對讀,便不難發(fā)現(xiàn),項羽的這首詩原本是唱給虞姬聽的愛情詩?!坝葙庥葙饽稳艉?!”不是明明在向虞姬傾訴衷腸嗎?項羽十分眷戀虞姬,所以在戎馬倥傯之際,讓她“常幸從”;虞姬也深深地愛著項羽,因此戰(zhàn)事再激烈,她也不肯稍稍離開項羽一步。項羽在歷次戰(zhàn)役中所向披靡的光榮經(jīng)歷,深深贏得了虞姬的愛慕,項羽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理想英雄;而項羽的這些勝利的取得,又焉知沒有虞姬的一分愛情力量在鼓舞作用?從愛情心理而言,像項羽這條剛強漢子,是不會在自己心上人面前承認自己有什么弱點的,因此,他即使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為什么會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而在口頭上卻不能不推向客觀,一會兒說是“時不利”,一會兒說是“騅不逝”,而自己呢?依然是“力拔山兮蓋世”,一點折扣也沒有打。
《和項王歌》虞姬的這支歌,對項羽來說,不是死的哀鳴,而是生的激勵
項羽畢竟年輕,那會兒才三十出頭,對愛情充滿著浪漫的理想。他愛虞姬,就一意想在她的心目中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對于虞姬來說,她也正需要這樣。極度的愛慕和深情的傾倒,使她決不相信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英雄會有什么失誤。盡管現(xiàn)實無情,“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步步進逼的漢兵與聲聲凄涼的楚歌已經(jīng)使楚軍到了瓦解邊緣,但她仍對眼下發(fā)生的一切變化感到困惑不解。
在這種心態(tài)下,項羽的這支歌便成了她最好的安慰,最樂意接受的解釋。堅貞的愛情,不僅驅(qū)逐了死亡的恐懼,且將人生的千種煩惱,萬重愁緒都凈化了,從而使她唱出了最為震撼人心的詩句:“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山蓋世的氣概與失敗的結(jié)局是不和諧的,但英雄美人誓不相負的堅貞愛情是和諧的。在生死存亡的總崩潰的關(guān)鍵時刻,虞姬的這支歌,對項羽來說,不是死的哀鳴,而是生的激勵。項羽處此一籌莫展之際,雖然痛感失敗已不可避免,一生霸業(yè)轉(zhuǎn)瞬將盡,但這猶可置而不論;而禍及自己心愛之人,則于心何忍!虞姬深悉項羽此種用心,故以誓同生死為言,直以一片晶瑩無瑕的情意奉獻,其意蓋欲激勵項羽絕棄顧累,專其心志,一奮神威而作求生之最后努力。若此說尚能探得古人心意,則不妨代項羽試為重和虞姬歌,以為此文之結(jié)束:漢兵何足懼?百戰(zhàn)無當(dāng)前。揮戈躍馬去,勝敗付諸天!
作者介紹
虞姬
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名虞(yú)(一說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結(jié)局等均無定論,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其作《垓下歌》。
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并重,舞姿美艷,并有“虞美人”之稱。后人曾根據(jù)《垓下歌》,以及相傳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結(jié)局是在楚營內(nèi)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guān)于“霸王別姬”的傳說。
本 名
虞
別 稱
虞姬、虞美人
所處時代
楚漢之爭時期
民族族群
文史無載(一般作為華夏族形象)
出生地
文史無載(民間流傳說法不一)
出生時間
文史無載(民間流傳說法不一)
去世時間
文史無載(民間流傳為公元前202年)
主要作品
《和垓下歌》(少部分史籍記載,有爭議)
性 別
女
所 屬
西楚
夫 君
西楚霸王項羽
相關(guān)傳說
霸王別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