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市西北約五十公里處的乾陵,矗立著天下三大“無字碑”中最有名的一塊——乾陵無字碑。它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性皇帝武則天所立。
而在它的對面則是唐高宗李治的“述圣碑”,這塊“述圣碑”是當年武則天在唐高宗駕崩后為其所立,并親自撰寫了5000余字的碑文為高宗歌功頌德,黑漆碑面,以金粉填字,顯得富麗堂皇。
然而與之相對的無字碑,碑上卻未曾書寫一字,如此奇特的景象,確實令人感覺匪夷所思,一千多年來引起無數(shù)人的好奇與猜測,在民間出現(xiàn)了多種觀點,試圖解釋為何作為一代女皇武則天,她的墓碑竟然會一字不寫。今天本文就在結合前人多種觀點的基礎上,去偽存真,試圖再次為大家用一個全新的方式來對此作出接近正確的解答。
我們先來看看幾種觀點,綜合來看,以往的觀點分為以下兩大類:
一.武則天本人意愿說。持這種觀點的包括幾種理由:
1.武則天以此方式炫耀自己,意為任何文字都不足以描述自己的成就。
2.武則天因執(zhí)政時期統(tǒng)治方式殘暴不堪而不愿被記載。
3.武則天希望自身功過讓后人評述,自己不愿書寫。
二.唐中宗李顯不肯書寫說。
理由有二:
1.對武則天不知如何稱謂,無論稱“先帝”或是“太后”,都不合適。
2.李顯因當初登基后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且受極大打壓而心生怨恨,故而不肯為其書寫碑文。
第一類,武則天本人根本不可能左右自己的墓碑碑文是否書寫或者如何書寫,稍有歷史常識的朋友都知道,所有帝王將相的碑文都絕不會由其本人來寫,而應當在其身后由他人代勞。
因為假如真的可以自己為自己寫碑文,那豈不是本人一生好壞善惡、是非功過都由他(她)本人說了算,這樣嚴肅的事,豈是可以如此隨便呢?更何況任何人都不能確定自己到底啥時候會死,皇帝也不例外,假如他的墓碑碑文必須由其本人來書寫,那這皇帝萬一哪天突發(fā)疾病或碰到個事故駕崩了,那他的碑文豈不是就要一片空白?又或皇帝需要御駕親征時,為防不測,出征前就得事先為自己來寫篇碑文?反過來假如皇帝碰上病重,是不是還得抱病來為自己趕工碑文,就算寫出來了,但之后身體卻又恢復了健康,那么這碑文豈非白寫,最后是銷毀好呢,還是將來再把日后發(fā)生之事補充上去?顯然僅從可操作性而言也不合邏輯。
很多人都知道,同樣在唐朝,名相姚崇臨終前安排兒子誘騙政敵張說為自己書寫碑文,從而為家族避禍之事,此例就可以佐證這個結論。
何況假設武則天本人確實拒絕書寫碑文,那又何必讓人將碑矗立于此,并且還畫好了格子呢?由此可見武則天絕不會在這事上自己來作任何安排,同時她的大臣們也不會去請示她這個問題。更何況在武則天身后,她的碑文寫不寫,已經(jīng)不是由她本人可以再說了算的,而是完全由唐中宗李顯來安排。
因此這種猜測完全站不住腳,甚至不客氣地說,已經(jīng)達到了荒唐的程度。
那么再來看第二類理由是否能說通。
這類理由的第一種觀點,即稱謂無法確定說其實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因為武則天被安葬入乾陵時候,她的身份就已經(jīng)得到了確認,即以唐高宗李治的“則天大圣皇后”身份安葬,那李顯又有何必要在稱呼她為“先帝”還是“太后”的問題上糾結呢?
至于第二種觀點,既唐中宗李顯因對武則天的個人怨恨而不肯書寫碑文,表面看似頗有道理,其實完全是以普通百姓的感情方式去解釋它,但這種方式并不適用于政治家身上。任何統(tǒng)治者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肯定首先要為自己的執(zhí)政利益考慮,至于個人感情如何,那只能是被排次要位置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三國時期諸葛亮逝世后,劉禪既拒絕了大量百姓為其立廟的建議,又將試圖對諸葛亮進行貶損的益州系大臣無情打壓甚至處死,這就是統(tǒng)治者處處都要作使自己統(tǒng)治利益最大化決策的表現(xiàn)。
綜合以上推論,尤其是最后一點,即統(tǒng)治者利益角度出發(fā),自然就不難對無字碑的秘密得出正確的解釋了,答案就是:唐中宗李顯出于自身執(zhí)政利益考慮而未書寫碑文!
聽起來似乎匪夷所思是吧?其實反過來一想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設身處地站在唐中宗李顯的立場上想想,假如你是他李顯,你準備怎么來寫這篇碑文呢?
大家都知道,武則天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于天授元年,即公元690年登基稱帝,建立武周,并且統(tǒng)治天下長達十五年之久,直到在神龍政變中被迫退位,還政于唐中宗李顯。這段歷史事跡從普通民眾角度看,確實堪稱偉大,但對于李唐貴族而言,難道不是亡國之辱嗎?那么作為唐中宗來說,自己母親的這段“輝煌成就”到底要不要在她的碑文中書寫進去呢?
一.寫上去。
假如唐中宗在碑文上記載此事,那么就等于以皇帝的身份昭告天下:武則天曾經(jīng)篡奪了我們李唐的江山,而我們李唐貴族非但不計較此事,還將她予以厚葬,并且和先帝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享受后人祭祀。
這種做法豈不是自抽耳光,讓天下人都覺得我這個皇帝比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來更加齷齪不堪。其性質如同東漢王朝承認王莽篡漢的合法性,并且還將他王莽安葬進劉漢家的祖墳一般荒唐不經(jīng)。
二.不寫此事。
假如避開建立武周不談,只記載武則天其他的一些生平事跡,問題是全天下人誰不知道她武則天曾經(jīng)做過建立武周的歷史,你裝聾作啞最多也只能蒙混一時,而決不可能欺騙后人萬世,甚至在當時都不能應對百姓們的非議。因此這事不寫顯然也是行不通的。
這樣自然可以理解事情的真相了:以唐中宗李顯的角度來看,武則天的這塊墓碑碑文其實根本就沒辦法寫!無論是記載她建立武周的歷史也好,或者不記載也罷,都不是符合李顯統(tǒng)治利益的決策,那么唯有最后一個選擇了:就是干脆不寫它!
當然大家還知道,即使撇開建立武周朝不說,武則天的“輝煌成就”還不勝枚舉,完全可以用多如牛毛來形容,隨便舉例來看:
侍奉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父子兩代君王,可謂亂倫。
害死親生女兒安定思公主以及親生兒子,李宏和李賢兩位太子。
殺害李貞、李忠、李素節(jié)、李上金等數(shù)十位李唐宗室及親屬,總共不下百余人。
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酷吏對支持李唐的官僚無情打壓迫害。
在沒有充分理由情況下廢立唐中宗李顯。
迫使唐睿宗李旦禪位于自己。
凡此種種,對于李唐貴族而言,無一不可謂是奇恥大辱,如果將其中任何一件書寫于武則天的乾陵碑文上,那都無異于自取其辱,而真要不寫,似乎也就沒啥東西可以寫上去了。
因此就有了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塊乾陵無字碑的存在。當然,對于這種解釋,肯定有朋友會提出別的疑問,既然站在李唐貴族的利益角度考慮,武則天建立武周是篡奪了他們的江山。
那么,李唐貴族又為何要把她厚葬進乾陵,享受李唐后人的祭祀,卻沒把她一棍子打死,并且直接定罪于她呢?
因為首先這有悖于儒家所強調的孝道傳統(tǒng),眾所周知,儒教是我國古代歷朝治國之本,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見如果作為君王都不孝,勢必危及統(tǒng)治。武則天和王莽的外戚身份不同,她畢竟是唐中宗李顯的母親,即使身為皇帝,李顯也不可能給自己母親定罪,否則必定危及自身統(tǒng)治基礎,從而影響執(zhí)政利益。
其次,當時武則天雖然已經(jīng)逝世,但武則天的家族勢力依然存在,并且十分龐大。包括武三思,武崇訓,太平公主等人,都不是當時實力已經(jīng)受到極大削弱的李唐貴族可以輕易平定的。假如當時李唐貴族真要給武則天定罪,其結果必定會引發(fā)武氏家族的恐慌,并且進行瘋狂反撲,這樣勢必危及李唐貴族千辛萬苦收復回來的江山,弄不好再次亡國都有可能。
我們從唐中宗復位后武氏家族的結局就可以看出端倪:
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發(fā)動政變,雖然武三思及兒子武崇訓被誅殺,然而政變依然失敗,這時武氏家族的實力可見一斑。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以及大量武氏族人,至此武氏家族勢力才被重創(chuàng),但依然保存不少實力。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已經(jīng)登基成為皇帝的李隆基再次政變,殺死太平公主及其二個兒子,這時武氏家族勢力除了隱士武攸緒外,才被徹底鏟除,而這時候距離武則天逝世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八年。
所以不難看出,對于唐中宗李顯而言,在武則天去世后最符合他利益的選擇確實是一方面將武則天安葬進乾陵,這樣既符合儒家的孝道倫理,又能有效安撫武氏家族。而另一方面對于武則天的墓碑碑文,則擱置一旁,不予任何評論,也算對其余李唐貴族一個交代。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在一定時期內有效平衡李唐貴族和武氏家族的勢力,避免短期內爆發(fā)不可控的亂局,為將來徹底鏟除武氏家族勢力贏得寶貴時機,事實證明,他的這一決策非常高明,雖然最后武氏覆滅時他李顯本人已經(jīng)不在人世,但他確實為李唐后人成就此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從李顯身后所獲“中宗”這個廟號看,雖然談不上優(yōu)秀,卻也無甚貶損,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里,由于李顯在位時間很短,也確實沒啥成就,尤其是被武則天玩弄于股掌,自然產(chǎn)生了此君一生碌碌無為,能力頗弱的印象。
但反過來想想,他能在如此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中最后生存下來,沒重蹈他兩位兄長覆轍,在被武則天廢立多年后又可以卷土重來,這樣的君王其實也可以稱得上大智若愚了,假設他沒攤上武則天這樣一位母親,或許也可以成為一位能力頗佳的守成之主,只是命運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有句名言說的一點也不錯——莫以成敗論英雄。在探究歷史真相時,決不可僅僅從表面現(xiàn)象輕易作出評判,而要深入挖掘當時歷史環(huán)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而對于則天大帝來說,留白,或許是對她本人最好的詮釋——一生功過,你們愛怎么說怎么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