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過后,未能如愿以償?shù)男蕾p一場日出,一直令我耿耿于懷。因?yàn)閮?nèi)心的執(zhí)拗,以及對日出的癡迷,于是決定繼續(xù)北上,從韶關(guān)出發(fā),直達(dá)南昌 ,轉(zhuǎn)戰(zhàn)九江 ,穿過山路十八彎抵達(dá)廬山 就在我前腳剛踏上廬山這塊熱土,后腳跟還沒著地時,忽然又是一場猝不及防的大雨,澆的我焦頭爛耳,看來注定與日出無緣。雨是有多喜歡我,走到哪跟到哪,窮追不舍。。。
18:00左右到牯嶺鎮(zhèn)
雨過天晴,雨后的廬山最美,不知是真美還是想安慰一心想看日出的我。漫步咋牯嶺街道,安靜的站在一旁,一覽牯嶺鎮(zhèn)的全貌,一座座別墅依山而建,猶如桃花源描述的畫面,樸實(shí)的人們遠(yuǎn)離鬧市,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就這樣呆呆的望著,任憑時間悄悄的流逝,直至夜幕降臨。。。
望著萬家燈火,就像夜空中散落的點(diǎn)點(diǎn)繁星,閉上雙眼,盡情的享受這份不忍被打擾的寧靜。
第二天,天剛破曉,已是漫天大雨。我仿佛聽到了內(nèi)心在歇斯底里的吶喊“老天,為何要如此待我”。十點(diǎn)左右,天空還是洋洋灑灑的飄著零零星星的雨點(diǎn),冒著濕身的危險,我義無反顧的撐傘出門。
花了80大洋買了觀光車乘車卡(七天可隨意乘坐),每次乘車需刷卡按指紋。因?yàn)閺]山的景點(diǎn)比較分散,徒步會很吃力,所以觀光車顯得十分必要。西線的起點(diǎn)站是慧明站,東線的起點(diǎn)站是正街站,第一天游完先從西線開始。
第一站來到花徑,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正是寫于此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白居易登臨之前,曾為春色的匆匆不駐而怨恨及失望。因此當(dāng)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么的驚異和欣喜。
花徑的一個景點(diǎn)天橋也稱斷橋,由于角度的原因,讓人仿佛置身于懸崖峭壁之上。相傳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與陳友諒大戰(zhàn)于鄱陽湖 ,戰(zhàn)敗后率兵逃上 廬山 ,慌不擇路逃到此地,卻見眼前懸崖峭壁,深不可測,前無去路,后有追兵,正在萬分危急之時,剎那間金光閃耀,一條金龍從天而降,化作虹橋橫跨懸崖兩端,朱元璋絕處逢生,立即揚(yáng)鞭躍馬而過。待朱的兵馬過橋脫險后,陳友諒尾追至橋頭時,忽聞霹靂巨響,龍飛橋斷,無影無蹤,只留下一座斷橋。
沿著左側(cè)山路前行,但見云霧從峽谷中升騰。走到一左轉(zhuǎn)彎處,一巨石佇立拐角石上,上刻“好運(yùn)石”,很多游客繞石轉(zhuǎn)三周祈求好運(yùn),甚至在石上狹縫中塞錢。
好運(yùn)石前方既是“險峰”,毛主席詩云“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的險峰處。
再前行到談判臺舊址,舊址為蔣介石1930年建的“新訪仙亭”。1946年7月到9月, 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曾八上 廬山 ,為調(diào)處國共談判,面見蔣介石。這里是馬歇爾與蔣晤談處。可惜現(xiàn)在已成賣云霧茶的攤位,還有為旅客畫肖像之處了。
繼續(xù)前行就是仙人洞了。仙人洞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巖。相傳唐代呂洞賓曾在此洞修煉,直至成仙。后人為奉祠呂洞賓,將佛手巖更名為仙人洞。洞內(nèi)有一石制殿閣----純陽殿。殿內(nèi)立呂純陽(洞賓)身背寶劍石的雕像。洞穴最深處,有兩道泉水沿石而降,滴入天然石窖中,俗稱“一滴泉”。毛澤東詩“天生一個仙人洞”即指此處。
相傳朱元璋稱帝后,突患熱病瀕于死亡,宮內(nèi)御醫(yī)束手無策。忽報廬山仙人洞的赤腳僧持天眼尊者和周顛仙人贈送溫良藥至,朱元璋服后,立即病愈,太祖龍心大悅,讓使者到廬山尋找仙人。當(dāng)使者來到仙人洞小道上尋找時,不見寺廟,只見蒼巖巨石上刻的“竹林寺”三字。使者稱奇,回京城復(fù)命。朱元璋便下旨在刻處旁建“訪仙亭”,亭側(cè)小道也因此稱為“仙路”。
出仙人洞圓門右轉(zhuǎn)上行,來到御碑亭。御碑亭為古白鹿升 仙臺 ,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立周顛仙碑并建亭,故而得名。周顛仙碑刻有《明太祖御制周顛仙人傳》,據(jù)碑文載:周顛仙人為南昌建昌人,朱元璋伐陳友諒時,周顛仙人常于道旁“告太平”,朱元璋得天下后患病又被他治愈,后來周顛隱居廬山 。朱元璋因此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此立碑并建碑亭。
繼續(xù)前行,景色非陽明小路可比,景點(diǎn)亦更集中。忽見一塔高聳,隱于林中路中央,此既天池塔。塔原建于宋哲宗十一年(1069年),1929年唐生智來 廬山 ,見該塔已頹,乃發(fā)起重修。
來到天池寺山門前,山門由石塊搭成,山門題額“天池寺”為康有為1889年所書??凳献畛躅}為“天泉寺”,寺僧不愿改名,故仍按原名重新題寫為“天池寺”。
初看大天池以為是高山湖泊,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大天池實(shí)為寺內(nèi)的一個方形天井??窗俣冉Y(jié)果:大天池中有泉水涌出,終年不涸,又稱神泉。據(jù)說有時沸涌泛泡,山下即起層云。天池寺因寺前有天池而得名。
由天池寺沿石級小道下行數(shù)百級,到龍首崖。這里景色絕美,立崖俯視,萬丈深谷,懸索橋似彩虹橫臥山峰間。云霧飄渺,古松依山而生,如仙境一般。
一對年輕夫婦幫我拍此照,可能見我一人孤苦伶仃,丈夫便開玩笑稱,把妻子借我拍照,不收任何費(fèi)用,令我尷尬的連忙謝絕了
蘆林湖,湖上有蘆林大橋,橋壩一體,攔水成湖。湖水湛藍(lán),清澈如洗。四周群山環(huán)抱,翠綠欲滴。湖中兩個小亭,將靜謐的湖水點(diǎn)綴得如畫般美麗。毛主席多次暢游湖中。。。
廬山會議舊址。舊址原是蔣介石在廬山創(chuàng)辦軍官訓(xùn)練團(tuán)時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 廬山大禮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劇院”。1959年中國共產(chǎn)黨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均在此召開,毛澤東同志主持了這三次重要會議。
由廬林橋右側(cè)拾階而下,一一片片參天大樹映入眼簾。
踩著鵝卵石道,穿過密林,沿著路標(biāo)來到三寶樹(途中遇到龍首崖的那對夫婦,友好的打了招呼)。此處濃蔭蔽日,三棵參天古樹凌空聳立,二棵是柳杉,各高40余米,一棵為銀杏,高約30米,主干數(shù)人合抱不攏,形同寶塔。三寶樹相傳為千年古樹,樹下石碑鐫有“晉僧曇詵手記”6字。三棵大樹為廬山樹木之王,也被譽(yù)稱為鎮(zhèn)山之寶,因而后人又稱樹不無憂樹。
從三寶樹到黃龍?zhí)?,只有很短的距離。只見一幽谷之中,崖壁陡立,巖石層迭,四周草木茂盛,一條瀑布從高處跌落,發(fā)出陣陣悅耳動聽的擊水聲,瀑布跌落潭中,稍作停積,繼而又在石縫之中蜿蜒流淌,奔向下游。 黃龍 潭水,清澈透明,惹人喜愛,游人至此,不禁會體會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含意。
由黃龍?zhí)独^續(xù)往下走就是烏龍?zhí)读?,傳說烏龍?zhí)恫刂粭l溫馴善良的白龍,大旱日子白龍便噴云吐霧,普降甘霖,滋潤禾苗,造福眾生。大澇時節(jié),白龍又吸水排澇,不使洪水淹沒農(nóng)田,危害農(nóng)舍。
繼續(xù)前行,又回到了電站大壩。乘坐觀光車返回云天別墅,結(jié)束了第一天的行程。中線建議從美廬一直到電站大壩,因?yàn)橐宦肪鶠橄缕拢瓮嫫饋肀容^輕松。
第二天四點(diǎn)半的鬧鐘準(zhǔn)時準(zhǔn)點(diǎn)的響了,洗漱完畢后,陳兄發(fā)微信過來。五點(diǎn)來到事先約好的飛來石賓館,期間路上遇到兩條狗一直跟著我,害的我一整塊面包用了一大半喂它們。走了大約5分鐘就碰頭了。車子在夜色中穿行,一路上我們都在暢聊旅途中的趣事。
車不能開上含鄱口,停在仰天平路口站,此時已是5點(diǎn)20分,我們?nèi)私柚⑷醯拈W光燈一路狂奔,天慢慢的亮起來,時不時傳來烏鴉叫聲,有點(diǎn)瘆得慌。5點(diǎn)48分來到含鄱口,終于趕上了。
含鄱口東為五老峰,西為太乙峰,北為大月山,東南部面向鄱陽湖 ,故而得名。鄱口與鄱陽湖之間無山巒阻隔,可惜云霧繚繞,遠(yuǎn)眺不了鄱陽湖 。
一直苦等到六點(diǎn)半,天徹底亮了,可惜云層太厚,始終沒看到日出,只是稀疏的看到幾縷陽光,可能這是游完 廬山 的一大遺憾吧。與陳兄作別后,獨(dú)自徒步至五老峰
從含鄱口徒步至五老峰登山口,走了接近40分鐘,一路上看不到人影,時不時有一輛車呼嘯而過。越往上走霧越濃。。。
終于抵達(dá)五老峰登山口,大霧卻遲遲未散,也許大霧中的五老峰別有一番滋味,于是開始了漫漫的登山旅程。
進(jìn)入山門,開始的一段還算平緩,隨后就是一眼望不盡的上行臺階,雖不陡峭,但氣勢壓人。先自拍一張壓壓驚,這也是爬山之前的一種儀式感。
爬上漫長的臺階,坐在石凳上休息片刻,吃了一口巧克力,補(bǔ)充體力(建議帶點(diǎn)巧克力或者士力架,對體力的恢復(fù)很有效果)。就在我歇息的間隙,霧突然就散開了,霧散的速度快的令我驚訝,看來老天還是眷顧我,剛爬山就把大霧趕走了。
我特意看了兩張圖的拍攝時間,只間隔了6分鐘?。?!太神奇了
大約爬了30分鐘左右,到了一峰,看見一座石亭,上書“待晴亭”,亭旁石碑標(biāo)注:1933年, 福建 龍溪客人林爾嘉與友人游獅子峰,至峰頂突遇大雨,無處藏身,事后林先生染上一身風(fēng)寒,為避免未來同行遭遇同樣尷尬,特捐資修建此亭。亭下一片霧茫茫,云海翻涌,美的令人窒息。
從一峰走不多遠(yuǎn),向右轉(zhuǎn),一條上行的臺階路通向二峰,峰頂是亂石崗,上下都難行。二峰下面是五老洞,兩塊巨石搭成一洞,低矮的石上刻有“五老洞”,高大的石頭側(cè)面刻有“ 萬古云霄”、“壯觀”。
穿過五老洞,上行不遠(yuǎn),右轉(zhuǎn)有一條小路,盡頭是觀景臺。此地左前方石壁上有一棵松樹,樹根向上分成三杈,左右兩杈都已枯死,唯中間一杈彎曲伸向空中枝葉茂盛,此既迎客松,迎客處似乎太隱蔽了些。
從觀景臺出來繼續(xù)上行,沿著巨石鑿出的臺階路到頂,就是三峰。從三峰拐下去20米到四峰,四峰最高也最美,峰頂旁邊一塊巨石上刻有“天地壯觀”,峰下有幾座小山峰若隱若現(xiàn)。
上五峰需要先下山再上山,過了石亭就能看到 五峰 峰頂了, 五峰峰頂最平緩,面積最大,視野最開闊,一塊凌空飛起的巨石上刻有“目無障礙”,可謂貼切至極。
此時五峰峰頂只有我一人,仿佛整座山都是自己的,于是不禁的自拍起來,以示對征服五老峰來張紀(jì)念。(五老峰沒用想象中的難爬,山峰雖然險峻,但是登山路出乎意料的好走,一個小時多一點(diǎn)就被我征服了)。
接下來是廬山的最后一個景點(diǎn):三疊泉。繞回亭子走下去,有另外一條道通往三疊泉,一路的下坡道走的很輕松,疲憊感也消失的無影無蹤。走了大概40分鐘終于下了五老峰來到三疊泉的景區(qū)入口。之前在游記中看到,從牯嶺鎮(zhèn)到三疊泉再原路返回臺階陡峭,會有絕望的感覺。于是有軌纜車的票價也挺有意思,去程40元,往返雙程80元,回程55元。有很多旅客游完三疊泉之后可能走不回來,只能多花冤枉錢購買了纜車票。作為一個農(nóng)村健壯小伙,用雙腿走完了全程,也沒有網(wǎng)上說的那么痛不欲生。
這塊宣傳片估計嚇倒了不少的游客。
游完三疊泉,十二點(diǎn)回到了牯嶺鎮(zhèn),收拾完包袱,便要與這座美麗的山川作別。雖然一心想看日出的我未能如愿,但是 廬山 的風(fēng)景處處充滿了驚喜,讓我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走進(jìn)廬山戀這部舊電影,沉浸在其中的劇情,讓我戀而忘返,戀戀不舍。
廬山 ,有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