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那些年
我們一同背詩的時光
解讀作者:原上,古詩詞愛好者。
望鄉(xiāng)臺
范成大 〔宋代〕
千山已盡一峰孤,
立馬行人莫疾趨。
從此蜀川平似掌,
更無高處望東吳。
· 注釋
1、蜀川:即四川盆地,地勢平坦,沃野千里。
2、東吳:詩中代指作者的故鄉(xiāng),江蘇蘇州一帶。
· 簡析
這是范成大另一首懷鄉(xiāng)詩,風(fēng)格迥異于此前解讀的《浙江小磯春日》,我們來看一下:
“千山已盡一峰孤。”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由知靜江府(今廣西桂林)調(diào)任知成都府。大約早春時候,發(fā)桂林,經(jīng)湖南,至荊州,又沿秭歸、巴東、巫峽、萬州一線入川,時而舟楫浮江,時而攀山越嶺,半載崎嶇道路,所歷千山萬水,始至四川遂寧,因此這一句所寫,正是當(dāng)日入川的真實寫照。
“立馬行人莫疾趨。”
遂寧地當(dāng)四川盆地邊緣,西去即可長驅(qū)直達(dá)成都,不過,打住,作者又分明告訴我們說,行人啊,請你停住馬,切莫再匆急趕路,疾速前行了,這就令人心生疑竇,要知道作者的目的可是趕往成都啊,那么這又是為什么,且看作者如何解釋:
“從此蜀川平似掌,更無高處望東吳?!?/p>
卻原來,正是由于遂寧往西,即踏上四川盆地,沃野千里,地勢平坦,平得就像人攤開的手掌,因此假如作者,還想找一高處,登高而望自己的故鄉(xiāng)——“東吳”,也即今天的江蘇蘇州,那他斷然是再難找到的,是故不如趁此地還有最后一座孤峰,權(quán)當(dāng)望鄉(xiāng)臺,再登高長望一下自己的故鄉(xiāng)吧。拳拳客子之心,于斯畢見。
我一直覺得范成大是個有些奇怪的人。以詩人而仕途顯達(dá),唐有高適,宋即有范成大,他們兩人的相似處頗多,比如都做過四川地區(qū)的最高行政長官,然而高適當(dāng)其做官時,卻很少從詩中讀到他有歸隱家鄉(xiāng)的念頭,范成大則不然,有時甚至給人感覺他刻意表白似的,他在很多詩中,都明確無誤的表達(dá)了這種想法,比如這次西行前,那年除夕,他曾寫出了“縱有百年今過半,別無三策但當(dāng)歸”這樣的句子:縱然天賜人百年壽命,今日也已過半;別無安身立命更好的良策,那就不如及早回歸故鄉(xiāng)。再如更早一點,他剛接到改官四川的朝命,也曾寫過“明朝重上歸田奏,更放岷江萬里船”,意思就是明天我想再向皇帝上一封歸隱園田的奏折,那么等到皇帝的批復(fù)下來,我恐怕已經(jīng)到了四川成都,卻正好坐上岷江直至東吳的萬里航船,順流而下,直抵家鄉(xiāng)。諸如此類,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應(yīng)該說范成大確實不是一個熱衷功名的人。他之時時存退隱之心,確實是他心靈完全自由的選擇。不過這樣也好,因為正是由于他的這一選擇,他退歸故鄉(xiāng)后,深入當(dāng)?shù)剞r(nóng)村,深入當(dāng)?shù)剞r(nóng)民,了解他們生活和行為的方方面面,根深深扎下來,這才寫出了在古代詩詞史上大放異彩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一舉奠定了他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誰又能說這不是一件幸事呢!家國不幸詩人幸,個人的選擇攸關(guān)重要。
是為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