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臨床常見病證,而且經常是和其他多個癥狀同時出現。面對錯綜復雜的癥狀關系,怎么樣抽絲剝繭、抓住疾病的“要害”呢?今天,我們跟隨國醫(yī)大師熊繼柏,從一則醫(yī)案入手,看看熊老是如何做到從繁復癥狀中把握一點,用一張主方解決問題——
梁某,女,64歲,長沙市退休教師。1987年冬就診。
患者訴兩個月前患頭暈,兼嘔吐、下肢浮腫,經某醫(yī)院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征及腎病水腫,住院治療月余,取效不顯?;疾蓚€月來臥床不起,現頭暈愈益加重,不能站立行走,若勉強坐立則覺天旋地轉,頭暈眼黑而昏昏欲倒;且時時嘔逆,不欲進食,進食則嘔,嘔甚則多出稀白痰涎。視患者消瘦,面色淡白無華,兩足浮腫較甚,氣短乏力,聲低息短。詢及腰腿部酸痛,腹中微脹,食量甚少,大便溏而不爽,小便少而色清。舌淡苔薄白膩,脈象沉細。
患者癥狀表現固然復雜,然其主癥則為三個:頭暈、嘔吐、浮腫。
頭暈、眼花,甚者如坐舟車,自覺天旋地轉,以致目不能開,身不能動者,為眩暈病。
嘔吐在眩暈病中乃常見癥狀之一。凡眩暈之甚者,多伴嘔吐;而眩暈兼嘔吐者,又多屬痰飲之證。凡眩暈病出現嘔吐痰涎,胸膈痞悶,苔白滑膩,則是痰飲眩暈證的表現特點。
浮腫,《金匱要略》稱為“水氣”,后世稱“水腫”?!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吩赋觯骸懊婺[曰風,足脛腫曰水?!薄督饏T要略》并指出:“腰以下腫,當利小便?!笨梢娤轮∧[當屬水氣為患。
今此患者眩暈與嘔吐、浮腫并見,所以首先要考慮為痰飲水濕之眩暈。
再觀患者形瘦、不食、腹脹、便溏、氣短、乏力、舌淡、脈細,是為一派脾虛而中陽不振,則運化失職,于是痰飲內生,為嘔為腫。脾虛而清陽不升,則生化乏源,于是氣血虧虛,發(fā)為眩暈。由此可知,本病患的病機在于脾虛與痰飲,故斷其為脾虛痰飲之眩暈病證。擬健脾溫中、祛痰化飲之法,用六君子湯加干姜、天麻、白蔻仁。
處方:黨參15g,土炒白術12g,茯苓30g,陳皮10g,法半夏10g,干姜8g,白蔻仁8g,天麻10g,炙甘草6g。囑服5劑,日進1劑。
次診:服藥后嘔吐明顯減輕,能進粥食。眩暈亦覺輕緩,能下床起坐。但感頭重心悸、四肢乏力,兩足仍然浮腫,舌脈如前。
乃依原法原方,再加茯苓皮15g,大腹皮10g,繼進5劑。
三診:眩暈大減,嘔吐已止,能站立起坐,并能讓人扶著在室內行走,且每餐能食一兩米飯,大便不溏,兩足浮腫亦明顯消減?,F感頭重、心悸、兩足沉重無力。舌淡苔薄白,脈細。
再依原法改擬歸芍六君子湯加味:黨參20g,土炒白術129,茯苓20g,陳皮10g,法半夏10g,當歸10g,白芍10g,天麻10g,干姜4g,茯苓皮10g,大腹皮10g,甘草6g。
四診:眩暈已平,已能獨立行走,飲食增進,心悸氣短減輕,兩足浮腫基本消退。但覺兩腿乏力,腰膝酸重。舌淡,脈細。
仍主健脾益氣化痰之法,略加益腎之品,擬歸芍六君子湯加天麻、杜仲、淮牛膝。又服10 劑,諸癥悉平,其病痊愈。追訪至今,未見復發(fā)。
脾虛痰飲眩暈證是一個本虛標實證,脾虛是本,痰飲為標。由于脾虛失運而聚飲生痰,故其治法當以補脾氣為本,蠲痰飲為標。
本病治取“六君子湯加天麻、干姜”的選方用藥原則:
用六君子湯正是取其補脾祛痰之功用?!渡鼾S遺書·頭暈》說過:“中氣虛則脾不運化,以致生痰上逆而頭暈者,用四君子湯加半夏、天麻。”《醫(yī)學心悟·眩暈》又說過:“有氣虛夾痰者,書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上重下輕也,六君子湯主之?!?/p>
天麻為息風治眩之要藥,今患者眩暈不能坐立,甚則昏昏欲倒,必以息風定眩之天麻,方可抑其風眩之勢。李東垣說:“眼黑頭眩,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也?!?/p>
干姜為溫運中陽之藥,今患者嘔吐稀涎,痰飲為患,而飲為陰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惫视脺刂姓耜栔山允怪破潢庼仓?。
此外,方中加用白蔻仁,乃取其芳香化濁止嘔之力。次診時,方中又加茯苓皮、大腹皮,意在滲水濕以消足腫。俟嘔止腫平之后,再用歸芍六君子湯(即六君子湯加當歸、白芍),以此方具有補脾益氣、養(yǎng)血斂肝、祛痰化濁之功效,是治療脾虛痰濁、氣血虧虛之眩暈病證的有效方劑,故用之以善其后。
熊繼柏教授是當代中醫(yī)大家,享譽海內外。
“如果能跟隨熊繼柏教授出診,學習其臨證過程,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