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益氣健脾,生津潤肺。
主治: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食用方法:
太子參治病后氣血虧虛,神疲乏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太子參治脾虛便,飲食減少:太子參12克,白術(shù)、茯苓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較好療效。
太子參治盜汗(睡覺汗出,醒后汗止):太子參24克,浮小麥 30 克,大棗5枚。水煎服。
太子參治神經(jīng)衰弱(神經(jīng)癥)、失眠:太子參15克,當(dāng)歸、酸棗 仁、遠(yuǎn)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本草從新》:大補(bǔ)元氣。
《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bǔ)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飲片新參》:補(bǔ)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江蘇植藥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jīng)衰弱。
《中藥志》: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食用禁忌:
表實邪盛者不宜用。太子參具有氣陰雙補(bǔ)的作用,用于治療少氣懶言、精神疲憊、稍有活動就汗出較多,面色較紅、夜間汗出較多,心煩、口干咽燥等癥狀。一般用量每天10-30g,大劑量用到60g即可。本品尚未見到明顯的副作用,但沒必要超過60g,避免浪費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