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是公認(rèn)的儒學(xué)經(jīng)典,它是由《論語》《孟子》這兩部書和《大學(xué)》《中庸》兩篇文章合輯在一起的統(tǒng)稱,由南宋大儒朱熹匯輯刊刻,從此廣為流傳,名聲鵲起。
1、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選自《大學(xué)》,胖(pán):舒適、安康。財富可裝飾房屋,品德卻來修養(yǎng)身心,心胸寬廣就可以使身體舒泰安康。
2、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天賦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養(yǎng)遵循道就叫做“教”。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在贍養(yǎng)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也要尊敬其他人家的老人。在撫養(yǎng)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也要愛護其他人家的小孩。
4、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出自《論語》,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東西確立了,仁道也就產(chǎn)生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譯文】為老百姓的快樂而快樂,老百姓也為他的快樂而快樂;為老百姓的憂愁而憂愁,老百姓也為他的憂愁而憂愁。
6、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此句選自《中庸》,大意是: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采納適中的用于老百姓。
7、人靜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人在心靜了之后才能心安,心安之后才能安定,安定了才會聰慧,聰慧自會慧悟,能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8、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歲開始自立,四十歲面對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歲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歲時對別人所說的話能分清是非,七十歲便能隨心所欲、隨意而為,但一切行為都不會超越規(guī)矩準(zhǔn)則的。
9、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棄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別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績。
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下》,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個人的原則。有所不為,而后有所為,是一個人的修行。君子審時度勢,決定取舍,知其可為,知不可為,更是出世與入世間的謀略。
10、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本句出自《大學(xué)》,世上的事情都有它的次序,明白他們的先后順序,就可以借鑒事情的發(fā)展規(guī)律了。
1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篇第三》遂suì: 成功,實現(xiàn)。
已經(jīng)做過的事,就不要再去解釋了;已經(jīng)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去勸阻了;已經(jīng)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
12、言必信?,行必果。?
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做下去。
13、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整天聚在一起閑聊,不說正經(jīng)話,喜歡耍小聰明,很難有什么出息。
14、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總是責(zé)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5、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以前我對人,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如今我對人,不僅聽他說,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16、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出自《禮記.中庸》第二十一,凡事有準(zhǔn)備成能做成功,沒有做好準(zhǔn)備則會失敗。 任何事情,事前有準(zhǔn)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zhǔn)備就要失?。徽f話先有準(zhǔn)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zhǔn)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fā)生錯誤后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