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選
2019\06\26
夏天賞花,一定繞不過荷花;品荷花詩詞,繞不過的則是李白的這兩句“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
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唐·李白
解析
《夏歌》屬李白組詩《子夜吳歌》(又稱《子夜四時歌》)中的第二首,主要描述西施采蓮的情景。
李白畢竟是李白,張口就氣勢不凡,他將荷花置于“三百里”的鏡湖之中,場面宏大,給人以十分震撼的感覺。
“菡萏”即荷花,那李白為何說“菡萏發(fā)荷花”呢?如果細分的話,菡萏特指未開的荷花,即花苞,從菡萏到荷花是一個開放的過程,所以中間用一個“發(fā)”字。你可以想象,在三百里的湖面上,每一個荷花苞都在努力綻放,那種向上的精氣神兒,那種旺盛的生命力,該有多么壯美??!
如此盛大的場面,當然是為了襯托“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也只有西施這樣的美人才能撐得起這樣的場面,否則早就被簇擁擁的荷花給比下去了。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西施來采蓮,那是美人配美景,可是人間少見的一道靚麗風光,人們自然擠破腦袋也要來看。問題又來了,是站在鏡湖邊等西施來,還是站在若耶溪兩邊,去圍觀西施乘船去鏡湖途中之景呢?人們都希望早點看到西施,至于鏡湖的荷花,完全可以忽略,所以都選在擠在若耶溪兩岸,以致“隘若耶”?!鞍弊?,非常傳神,極言圍觀者之多,從而更凸顯出西施驚人的美。
最后,采完蓮西施就回去了,沒有沿原路返回,而是直接去了“越王家”。我們知道,西施是被送去吳王宮迷惑吳王以圖復國,所以王維說“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而李白偏說“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他是在與王維較勁嗎?當然不是。王維強調(diào)的是結(jié)果,李白則強調(diào)過程,西施去“越王家”是要承擔國家重任的,這在李白眼中是一種高貴無私的選擇,是值得歌頌的。
回過來看,“菡萏發(fā)荷花”的壯美,其實不也是在映襯西施舍身為國的壯美嗎?
感謝你每天都“在看”